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聯合報KPI與薪幅制對僱用關係的影響



文/鄭超文(記協常委)

    聯合報系目前正在進行的「薪幅制」勞資協商,主要協商焦點在於「落實公開透明的考核制度,確立公平標準的制度才能服眾」。聯合報系的工會並不反對報社推動KPI(關鍵績效指標)與薪幅制來提升報社的競爭力,而是希望透過協商來爭取比較優渥的福利。但是,這樣的協商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問題,其中一項是本文想探討的「僱用關係」的改變。

    過去聯合報的薪水是採用「薪級制」,進入聯合報的員工,有點像是公務人員一樣,透過年度的表現與年資的積累,每年薪水會逐步上升。過去年年賺錢時,得到優、甲的人超過五成以上,薪水也節節上升,即使考績拿乙或丙,薪水也不會往下降。這個制度的缺點是,報社僱用人的薪水比較沒有彈性,任何員工都必須在薪級上爬,調薪的幅度不大,必須累積一定的年資才能爬到比較高的薪水,但是,這個制度包含了「年功制」的概念,也就是肯定員工對報社的長年貢獻,員工的薪水基本上會隨著年資而增加,員工也比較不會跳槽,忠誠度較高。

    而薪幅制就大大不同了,根據聯合報系管理階層的說法,薪幅制讓報社在聘用員工的時候有更大的彈性,想留的人留得住,想挖角的人挖得動,表現好得員工每年可以加薪,而且幅度比過去還大,不必熬好幾年才能熬成婆,有一定的年資才能領到高薪。薪幅制透過KPI考核制度,以達成同仁、主管、企業三贏的局面,但是真的是三贏嗎?薪幅制的很大的特點就在於考績差的員工會被減薪,並且取消年功制,即使你在聯合報待得再久,如果有一年表現不佳,就會面臨減薪或是被資遣。

    從制度的改變來看,員工與企業的關係大大不同。假如我們把薪級制下得員工想像成一棵種子,記者就是在聯合報系的土壤中長大,吸取報社給的營養,逐漸茁壯成一棵大樹,並且結出果實纍纍來回饋報社,記者與報社的關係是共生的。聯合報的資深記者制度培養出許多專業的記者,報社過去甚至補助記者出國留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後再回到報社繼續貢獻心力,過去聯合報記者就是記者的最終落腳處,在聯合報工作到退休。

    但是,在薪幅制下的勞資關係就大大不同了,記者與報社的關係就好像台北市花卉博覽會與在許多地方設置的「盆栽」,以及台北市路花的關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有工作人員將還長得很好的路花剷除,然後將一小盆一小盆的花移植成路花,讓台北市的路面維持漂漂亮亮的。記者就像這些盆栽,在最漂亮的時候被移植到道路中,一旦稍微有點枯萎或是看膩了,就等著被剷除,接著換上新的花朵取代。

 在薪幅制中,記者每年都要根據年度KPI的表現重新與報社簽訂合約,一旦不同意被減薪,就只能捲撲蓋能資遣費走人,記者不能像過去一樣在聯合報生根,報社的制度也無法讓員工生根,只能在年輕力壯、姿色美麗時被利用,或像機器中的零件、套件一樣,記者也是用後即丟棄的(disposable),透過薪幅制的制度,媒體可以輕易地擺脫不堪使用的記者,而記者只能期望自己像機器一樣,好操耐用不會壞,否則就會被淘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