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
各位關心台灣媒體未來的朋友:
距離上次記協號召各界走上街頭,已是十八年前的「自立事件」了。這一次,我們是為了台灣健全的媒體與民主而站出來。
這對解嚴二十五年,看似擁有自由言論市場和新聞自由的台灣,是個諷刺。過去,許多投身第一線新聞工作的媒體人,為了讓社會保有獨立思想的靈魂,把新聞當作志業。我們相信,沒有獨立的新聞媒體,就難有鞏固深化的民主;我們也相信,權力是有權者的語言,而語言/文字則是無權者的權力。因而,作為第四權的媒體,我們的責任是監督有權者,避免濫用權力,我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較公平正義的社會。
然而,在過去一段不短的時間內,我們卻感受到,前輩們爭取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已開始斑駁。現今的台灣,空有眾聲喧嘩的表象,卻欠缺擲地有聲的新聞言論;媒體天天熱鬧,卻很空洞;媒體只剩立場,不問是非。
何以淪落至此?
這裡頭有複雜的媒體結構。我們以為打倒了威權,就沒有傷害新聞自由的惡魔黨。但我們錯了。在過去的這段日子,我們發現,政治力偽裝成商業力,媒體經營者以更複雜和綿密的手段,消解了新聞理想。不只經營者,中高階主管沒有起身抵擋各種置入行銷和業配新聞,順服了自私的報老闆,同時也讓第一線的基層記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被馴化。在這個政經結構裡,更可怕的是,人們不花錢看新聞,更讓媒體受資本/廣告主宰制,商業力量無所不用其極的收編記者,以金錢收買並衡量新聞,公共的價值盪然無存。
於是,媒體取悅了消費者,怠慢了公民;媒體順了報老闆的意,卻逆了自己的記者魂;社會無法區辨記者和名嘴,無法辨識置入新聞和純淨新聞,無法信任和打從心裡尊重台灣的媒體。
這樣的走向,讓新聞相關科系學生看不見新聞工作的願景,新聞現場與學校所教背道而馳,讓教授們束手無策;而新聞環境的沈淪,也讓台灣的民主,像個紙糊的城牆,不但無法抵擋政治力與商業力子彈式的穿透,更讓原本努力在城牆邊砌石的理想主義者,低頭沈默或是被迫離開。
我們曾經搭建的民主城牆正在頹圮。「旺中事件」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整個民主現形記裡最難堪的劇碼。
十八年後,再站上街頭,這一次,新聞工作者要為自己和社會而走。我們要奪回獨立的筆鋒和麥克風,這原本是新聞工作者戰鬥的武器,卻因政治力與商業力沾染塵埃;我們得拿出肩膀,告訴媒體經營者,不該再利用媒體做私器,請還原新聞的本質,別拿新聞為自家企業化妝;我們得吶喊,用一張張面孔告訴媒體裡的中高階主管,特別是編輯檯,請拿出道德勇氣,立下並遵守編輯室公約,勿讓記者淪為業務員,更不該任意解聘或刪改稿件,只為了保住飯碗;記者也得捫心自問,是不是盡了最大責任,守護社會給我們的採訪權,發揮專業監督的角色。
只有當我們自律,自重,才能獲得社會的尊重。但也只有更多公民相信,新聞對台灣民主深耕的重要,和第一線的記者們站在一起,這紙糊般的城牆才可能堅固地重新立起。
九月一日,請您與我們一起,上街遊行,守護台灣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
於是,媒體取悅了消費者,怠慢了公民;媒體順了報老闆的意,卻逆了自己的記者魂;社會無法區辨記者和名嘴,無法辨識置入新聞和純淨新聞,無法信任和打從心裡尊重台灣的媒體。
這樣的走向,讓新聞相關科系學生看不見新聞工作的願景,新聞現場與學校所教背道而馳,讓教授們束手無策;而新聞環境的沈淪,也讓台灣的民主,像個紙糊的城牆,不但無法抵擋政治力與商業力子彈式的穿透,更讓原本努力在城牆邊砌石的理想主義者,低頭沈默或是被迫離開。
我們曾經搭建的民主城牆正在頹圮。「旺中事件」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整個民主現形記裡最難堪的劇碼。
十八年後,再站上街頭,這一次,新聞工作者要為自己和社會而走。我們要奪回獨立的筆鋒和麥克風,這原本是新聞工作者戰鬥的武器,卻因政治力與商業力沾染塵埃;我們得拿出肩膀,告訴媒體經營者,不該再利用媒體做私器,請還原新聞的本質,別拿新聞為自家企業化妝;我們得吶喊,用一張張面孔告訴媒體裡的中高階主管,特別是編輯檯,請拿出道德勇氣,立下並遵守編輯室公約,勿讓記者淪為業務員,更不該任意解聘或刪改稿件,只為了保住飯碗;記者也得捫心自問,是不是盡了最大責任,守護社會給我們的採訪權,發揮專業監督的角色。
只有當我們自律,自重,才能獲得社會的尊重。但也只有更多公民相信,新聞對台灣民主深耕的重要,和第一線的記者們站在一起,這紙糊般的城牆才可能堅固地重新立起。
九月一日,請您與我們一起,上街遊行,守護台灣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寫於記者節前夕
寫於記者節前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