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董事會持續爭議 治理願景恐被忽視




宋小海/報導

 公視董事會爭議從今年開始遲未降溫,工會理事長謝啟明透露,董事會爭議掩蓋了公共電視長久內部經營團隊的治理問題,例如原來應一年一度進行,卻懸擱已久的總經理馮賢賢的年度考核案,3月29日才在7名董事的會議中首度通過,即是問題之一。他認為經營團隊強勢、高壓決策治理模式,導致「公共電視卻缺乏內部公共參與」,並非健康發展。


 多位社運、學術人士在近期討論場合中,對公共媒體的未來表示憂心。媒體改造學社在22日舉辦第三屆媒體公民會議,即邀請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與專欄作家周奕成分析公視的問題。


決定權回歸公視基層

 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自認對公視並未深入瞭解,但他舉南韓政府出資的公共媒體中心MediAct為例,該中心在今年也因總統李明博介入,引發南韓社運界對此進行抗爭。孫窮理從社運團體的小額募款進而引申社會支持的重要,認為台灣公視的問題,除了媒改社、媒觀等少數團體關注,還需要有更多民間社會支持,而且不能只是2009年初號召3000人上街頭的形式,更應該著重長期關係的經營與發展。

 除了外部的支持力量,孫窮理也認為,或許制度不是根本問題,而公視內部有沒有自己本身的力量,透過工會或是專業團隊等形式,把決定權回歸到公視基層。


董事遴選機制複雜難問責

 身為傳播學生鬥陣元老的周奕成則表示,現在公視的目標模糊,領導者與經營者也無法把所有工作人員整合成一個團體,給予奮鬥的目標。公視因不同文化菁英之爭,但社會不只沒有人關心,而是連反對的人都很少。

 周奕成說,公視現在明明就是國家電視台,卻假裝不是國家電視台。當初公視為了要排除政府、政黨、民意機關的介入,把董事會遴選設計得非常複雜,脫離民眾常識,導致人民不知道這些董事怎麼來的。但其實政府、政黨可以用很多方式介入,卻以獨立、程序問題為藉口遮掩,反而沒有辦法問責。他也認為,某些特定專業團體,或是政治大學新聞系的學術網絡,其實在公視的影響力都超乎比例。

 周奕成強調,或許公視可仿效台灣民主基金會的模式,讓政治力有清楚的管道可循。由於過去公視傾向多元文化的內向思考,反而很難建立共識,如果公廣集團能與國家、產業戰略結合,定位在亞洲及華人世界,把廣電、文化創意產業等投射到海外市場,或許能夠增加爭取政府資源與民眾瞭解支持。

行政院缺乏政治規劃

 在公民媒體會議之後,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則在「公民新聞論壇」、「傳播學生鬥陣春季論壇」等場合強調,目前公視其實並非面臨新聞自由或獨立自主的問題,而是因為行政院沒有傳播政策,缺乏「政治規劃」。

 馮建三說,自己雖從未擔任公視任何董、監事、顧問工作,但董事內部的意見雙方大多是長年的朋友,建議也已給過了。他對於周奕成提出公視在華人世界之願景表示贊同,也批評這幾年來的先後執政黨皆缺乏對公視的願景,致使更換董事人選總無法顯得理直氣壯。

 馮建三強調,因為行政院沒有「政治規劃」,大眾應向行政院要求一個合理傳媒環境,如果行政院認為經營團隊不理想,就要把目標講清楚,而不是要被抬轎的人自己走進去。同理,現任董事長鄭同僚也有責任把經營願景講清楚,外界才有支持的理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