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宋小海/採訪報導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於今年底預期將有一場修法論戰,除了多位立法委員及公民團體已分別提送修正草案,內政部研議之修正草案也已於8月27日交付行政院,待通過提送立院。現行《兒少法》對於兒少新聞報導規範已有第30、36、46條之限制,然而社福團體認為媒體報導侵犯兒少權益之案例仍層出不窮,因此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等團體於10月12日邀集政府、媒體、民間代表,共商如何規範新聞報導應有之界線。
與會多位公民團體代表質疑,媒體報導過度渲染、血腥,或是曝露未成年受害人的相關資訊,增加社福工作的阻礙。在場的自由時報警政組組長王瑞德雖同意公民團體之用心,但他也表示,就媒體實務工作而言,許多可惡的性侵、家暴案件,報導要避免揭露受害人相關資訊,連帶致使施暴之「禽獸」無法經由報導揭露,恐怕只是讓更多施暴者逍遙法外。
現行《兒少法》條文共75條,而由台少盟所提出之《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則擴張為142條。王瑞德組長對此強調,目前《兒少法》大部分的內容對媒體並沒有差別,因為對於兒童的隱私、權益,媒體早就依法遵守,而且政府也已有其他相關法規限制新聞報導。王瑞德認為,民間提出之修正草案若再持續上綱,對任何性暗示、暴力字眼嚴厲限制,對新聞報導就像是「穿鐵鞋」。
王瑞德以《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為喻,該法原適用對象是針對未成年人,但現今警察卻據此抓成年嫖客。雖然適用對象是錯誤的,但警察還是照抓。他認為,過度嚴刻的兒少法,恐怕會致使民意代表等有心人士,據此拑制言論自由。他建議公民團體勿將法律訂得太嚴,過度的法律限制將會變相地傷害新聞自由,可能衍生更多問題。
蘋果日報法務部主任謝秉光則指出,公民團體把妨害風化等亂源指向平面媒體或某些媒體不一定公平。此外,條文若規定「不得過度暴力血腥」,就法務經驗其實就等於「只要見血就會罰」,他質疑此種規定是否依照大法官釋憲的基準,還是僅就新聞評議委員會所討論的「高標準」。
謝秉光說,就自身法務的角色,並不會干涉記者的報導,雖然對公民團體的善意予以尊重,但同時仍要維護報社的立場。
台少聯秘書長葉大華會後表示,民間版本現已送入立法院,待內政部修正草案進入立法院後,屆時各版本將一併被討論檢視。她也期望包括媒體業界之相關團體,能夠持續主動關注法案未來的發展。
【參考資訊】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第30條
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 遺棄。
二 身心虐待。
三 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
四 利用身心障礙或特殊形體兒童及少年供人參觀。
五 利用兒童及少年行乞。
六 剝奪或妨礙兒童及少年接受國民教育之機會。
七 強迫兒童及少年婚嫁。
八 拐騙、綁架、買賣、質押兒童及少年,或以兒童及少年為擔保之行為。
九 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
十 供應兒童及少年刀械、槍、彈藥或其他危險物品。
十一 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猥褻、色情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十二 違反媒體分級辦法,對兒童及少年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發展之出版品、圖畫、錄影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十三 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十四 其他對兒童及少年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
第36條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非立即給予保護、安置或為其他處置,其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應予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一 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
二 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診治之必要,而未就醫者。
三 兒童及少年遭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者。
四 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者。
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為前項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時,得請求檢察官或當地警察機關協助之。
第一項兒童及少年之安置,直轄市、縣 (市) 主管機關得辦理家庭寄養、交付適當之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或其他安置機構教養之。
第46條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遭受第三十條或第三十六條第一項各款行為兒童及少年之姓名或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兒童及少年有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之情事者,亦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