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災難事件週年要做什麼專題?



本文作者許瓊文(左)前往NHK神戶放送局訪問。


文/許瓊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八八水災快一週年,很多電視台或報社已經開始準備專題,或是九二一的專題,但是專題要做些什麼呢?去找災民做做現在的生活,找一下還沒有步上正軌的家庭,批評一下相關單位,台灣的媒體還能有什麼想像呢?


 去年在八八水災的時候,我有機會到災區訪問第一線的記者們,主要是詢問他們的創傷經驗,這部分主要會投稿成期刊論文,而在我與記者對談中發現除了挺進災區、批評政府與災民故事,受訪的記者好像也不知道該做什麼了!到了週年更是今年都可以把去年或前年的專題拿出來播,反正也不會差太多,媒體到底在災難前中後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從防災、減災與復原都能有所貢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在今年暑假來到日本,希望從多元角度來看媒體在災難中的角色與貢獻。

 在六月底NHK有一部記錄小林村與日本地質深層崩壞的紀錄片,這種前所未見的深層崩壞,讓原本以為安全的地區,剎時間全村被崩壞土石淹沒,也提到目前學者專家如何擔心這種尚未被地質學完全瞭解的深層崩壞,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災難,而地球居民的我們又應該如何應變。另一個NHK作品Megaquake由大阪放送局製作,從阪神地震談起到常見缺忽視的災難,其中的數位視訊後製呈現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大成本與長時間的製作,台灣幾乎沒有,反而是日本的NHK來製作小林村的地質現象。為什麼週年專題不能有類似的精緻製作呢?

 很慚愧地,在接觸防災資訊前,身為老百姓的我對地震時到底要躲哪都還不清楚,桌子下是好的選擇嗎?大型物件的旁邊是對的嗎?還是趕快下樓衝出去?來得及嗎?這些問題並不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個人平時就必須檢視自己家中的防震條件,討論出最適合的策略。地震發生後,哪裡有避難所?哪裡有食物?哪裡可以洗澡?哪裡有小孩尿布?台灣的媒體最多就知道哪裡橋斷路斷,這些資訊與防災措施都是必須平時做準備的,災難時再透過媒體持續播送,才能讓災民有所適從,也許我們的政府單位有努力,但是沒有把資訊透過媒體傳出去,民眾利用機會大減。為什麼週年專題不能提升我們的防災意識與提醒防災準備?

 我並不是說災民故事就不重要,這次日本行我特別到NHK神戶放送局訪問,從1995年1月17日以來每年都會製作專題節目,其中一種便是災民故事,不過他們的災民故事是十五年來的連續追蹤,他們有100位與他們合作的災民,每個接手社會線的記者都必須知道這些人背後的故事,及過去NHK針對他們做過何種專題,除了記錄他們創傷後的成長,也長期觀察哪一種政府災難救助可能出現問題,造成災民無法正常生活或是重建住宅,所以災民故事並不是只有賺人熱淚,教災民重新去回憶當時家中的死傷人數,又如何無法忘懷他們。今年阪神地震15週年,NHK神戶放送局特別與關西學院大學的室崎益輝教授的研究合作,專門針對居民的心靈創傷製作報導,為什麼我們的週年專題就只能再讓災民哭泣呢?

 八八水災即將週年,此外,921今年是第十一年,我也想看看台灣媒體可以有何想像製作週年專題?

(本文原刊於7月31日TRAUMA NEWS WATCH 創傷新聞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