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聯合報系搬至汐止新家



文/編輯部整理


 離開進駐38年的北市忠孝東路報社原址,聯合報系搬到汐止新家了!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王文杉正式宣告,將從汐止營運總部再出發,迎向數位匯流的媒體新時代。


 1971年正值創刊20周年,聯合報正式進駐台北市忠孝東路社址,歷經38年的歲月裡,聯合報系從黑白變彩色,並陸續在海外辦了美國、加拿大、泰國的世界日報;在國內,也從報紙拓展到出版等文化和網路事業。


 在慶祝會中,包括央行總裁彭淮南、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新聞局長蘇俊賓等百餘貴賓,共同見證聯合報「數位匯流」媒體總部落成。報社牽移到汐止後,未來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及聯合新聞網「三報一網」的編輯部全部聚匯在一起,王文杉表示,將近700人的規模,需要更大作業平台,才能發揮最大的媒體綜效;而原有的忠孝東路原址,將規畫更有效能的商業用途。

海地災情遍布,IFJ計畫援助媒體與新聞業之受難者


IFJ新聞稿
2010年1月15日

Media Release
15 January 2010


 大地震在本週蹂躪了拉丁美洲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國際記協(IFJ)與它在美洲之會員組織,正為那些遭到悲劇性大地震波及的媒體工作者與新聞記者,準備一套緊急援助方案。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 and its member organisations in the Americas are preparing an urgent assistance programme for media workers and journalists affected by the tragic earthquake which this week devastated Latin America's poorest country Haiti.



 「海地人民正在經歷一場令人悲痛的夢魘」,國際記協秘書長Aidan White說:「在受害者之中,有許多是媒體工作者與新聞記者。我們將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以做為安定海地人民的一股力量。」

"The people of Haiti are enduring a nightmare of suffering and grief," said Aidan White IFJ General Secretary. "And among the many victims are media workers and journalists. We will do what we can to help them as a part of the effort to build solidarity with the Haitian people."


 國際記協正運用於拉丁美洲的分會網絡,來組織緊急支援工作。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新聞記者協會(the Federación de Periodist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FEPALC)為協會在該區域之組織。

The IFJ is using its network of affiliates in Latin America to organise urgent support. The IFJ regional organisation the Federación de Periodist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FEPALC計劃在未來幾天內實施重建行動。「這裡有迫切的人道需求,但通訊系統也同等重要,包括媒體應儘快再度被重建整合。」White說:「人們需要獲得有用的資訊以面對這場悲劇。」

(FEPALC) plans to implement solidarity actions in the coming days. "There are urgent humanitarian needs, but it is also vital that the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cluding media is put back together again as quickly as possible," said White. "People need access to useful information to confront this tragedy."


 海地與多數國家的通訊雖被斷絕,但IFJ在多明尼加的分會仍與海地國內的一些同事維持連絡。

Communications with much of the country are cut off, but the IFJ affiliate in neighbouring Dominican Republic is in touch with some colleagues inside Haiti.


 「成千上萬的海地人民陷於絕境,需要最低限度的協助──食物、水、住所。他們極需各界動員援助。」IFJ的拉美區域辦公室主任Gregorio Salazar表示。

"There is a huge need for mobilization of support in solidarity with the people of Haiti, thousands of whom are in desperate conditions and require the most basic assistance -- food, water and shelter," said Gregorio Salazar, Director of the IFJ Regional Office of Latin America.


 全國新聞工作者工會 (the Sindicato Nacional de Trabajadores de la Prensa, SNTP)是國際記協在多明尼加之分會,現正著手調查身在海地的同事,以及在當地出差的國際新聞特派員之遭遇,但是基本聯繫管道極其微弱,導致了通訊危機。SNTP的秘書長,同時也是國際記協執行委員會成員的Olivo De León表示,這場悲劇已經深深震撼了多明尼加人民與及整個拉丁美洲。
 
The IFJ affiliate in Dominican Republic, the Sindicato Nacional de Trabajadores de la Prensa (SNTP), is investigating the fate of Haitian colleagues and international correspondents on assignment in the area, but basic contact is slight given the communications crisis. Olivo De León,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SNTP and member of the IFJ Executive Committee, said that the tragedy has shaken deeply the Dominican people and all Latin America.


 「我們已聯絡上一名受傷的同事,名叫Porina Ozama(隸屬第11頻道電視),已在醫院接受治療。她曾目睹至少兩名記者同業壓在瓦礫之下。」De León說:「我們也從位於太子港的多明尼加大使館瞭解到此處極為貧乏。雖然國際救援已經到位,然而街道上到處皆是受難者,而人們處在絕望的境地。」

"We have been able to establish contact with a wounded colleague, Porina Ozama (from Chanel 11) who is been treated in a hospital. She saw at least two other journalists under the rubbles," said De León, "We know also from the personnel of the Dominican Embassy in Port-au-Prince that there are terrible needs. Although the international help is arriving already, the streets are full of victims and people in despair."


 如需進一步資訊,請致電國際記協:            + 58 212 7931 996      ;            +32 2 235 22 07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call IFJ at             + 58 212 7931996       and             +32 2 235 22 07      


 國際記協代表全球125個國家的60多萬新聞工作者。

The IFJ represents over 600,000 journalists in 125 countries worldwide

「卯上」中山拜拜 媒觀聚焦移駐勞工




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聖多福教堂的英語彌撒,吸引了移工假日聚集於此。(宋小海/攝)


文/簡旭伶(「卯上主流」記者營小隊輔)


    媒體觀察基金會於日前(1/16~1/18)舉辦為期三天的「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活動」。這次冬季「卯上主流」的營隊活動主題,仍然維持尊重多元文化與關懷弱勢的基調,將主題聚焦在台灣移駐勞工的關懷與認識上。活動除了邀請TIWA秘書長吳靜如來演講外,更在營隊的第二天安排台灣菲律賓移工聚集地「中山拜拜」區的外出採訪活動,由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的成員帶領學員認識與體驗菲律賓移工生活的樣貌。


    從中,學員們了解到台灣移工的生活方式,如「中山拜拜」區中的聖多福教堂的英語彌撒是吸引移工聚集的原因、考量到移工有限的休假時間,雖然是大白天的午間,中山拜拜區的「夜店」卻已經開張、以及網咖提供的視訊服務,給離開家鄉的移工有與親友連繫的機會等。藉由移工導覽中山拜拜區,在雙方一問一答間,拉近了學員與移工間的距離,並使兩個不同文化有相互認識的可能性。


    外出活動結束後,營隊安排紀錄片「烏將要回家」的欣賞,更深一層的使學員理解移工在台生活的困境,如沒有穩定合理的休假日、來台工作仲介費用過高、無法自由轉換雇主、與無永久居留台灣等的權利。顯示出勞工階級的移工,在台弱勢的工作權利和被剝削的人權。


    另外,活動也邀請了媒體產業的從業員,如:公視「獨立特派員」製作人吳東牧、民視「民視異言堂」記者陳佳誼,與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製作團隊高有智和何榮幸,來與學員分享如何在主流媒體之中,實現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價值,與多元文化的觀點的方法與心得。






NCC修法放寬黨政軍間接投資媒體門檻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20日討論公佈《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條文,其中修正第10條及新增第42條之1,開放政府、政黨、其捐助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間接投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但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總數10%;而「直接投資」媒體仍在禁止之列。相關修正條文將於本月26日併案送至行政院審查。


 《衛廣法》修正條文第10條規定,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為下列行為:一、直接投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二、擔任衛星廣播電視事業發起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三、以間接投資或其他方式達控制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之人事、財務或業務。新增條文第42條則規定,違反之黨政軍事業將處新台幣20萬以上,200萬以下罰鍰,並限期改正,逾期者按次連續處罰。


 NCC發言人陳陳正倉強調,除了設定黨政軍及其法人,間接投資無論各別、合計皆不得「逾該事業已發行股份總數10%」的門檻外,重點是黨政軍不能有「控制」媒體之行為,例如公營事業不得擔任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NCC法務處副處長謝煥乾則解釋,針對間接投資或其他方式控制媒體之情事,NCC會視實際證據核處。


 陳正倉表示,黨政軍控制經營媒體,是落後國家發展初期的必然現象;但隨著經濟發展,媒體已陸續開放民營。然而台灣的無線電視皆已民營化,有線系統台數量更多,黨政軍單一控制言論雖不存在。為了在數位匯流下促進媒體發展,黨政軍應可適度投資媒體,但還是必須採「漸進式」放寬,因此維持禁止黨政軍直接投資,而訂定允許間接投資不超過媒體事業股份10%。


 陳正倉並補充,黨政軍事業若違反直接投資媒體等條款,以後要罰的是投資人(黨政軍),而不是罰「無辜的被投資人(媒體)」。


 陳正倉表示,此修法若通過,過去中華電信與愛爾達的爭議雖可免除,但NCC並不會為特定團體解套,而是為了健全媒體產業發展。《衛廣法》自去年2月即提出修正版本,歷經近1年的多次公聽說明,現在《衛廣法》允許黨政軍間接投資媒體,未來《有廣法》、《衛廣法》的黨政軍相關條款也會比照辦理,期望在農曆過年前一併報告。



公視員工怨,總經理年度考評遲未決



公視總經理馮賢賢未有年度考評一事,成為員工批評的焦點之一。(資料照片,記者宋小海/攝於2009年公民新聞獎頒獎典禮)


記者宋小海/報導


 日前召開的公視員工大會上,遲未見總經理考評結果,員工對自己每年卻都要接受2或3次評鑑,痛批公視在管理上有「雙重標準」。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表示,「雖然拖得比較長,但是有做這件事情」。他解釋,總經理97年度考評,原於98年1月5日首次評核,後續在2月21日董事會進一步評估下,另成立訪談工作小組,至3月工作小組完成進度報告,4月董事會的結論則是「本案未決緩議」。


 鄭同僚表示,在此決議後,之後沒有任何董監事再提起這件事,也覺得「距離下一年也比較接近,是不是一併在考量?」原民台員工隨後即以「拍片」為喻追問鄭同僚:若是員工接到命令製作紀錄片《返家八千里》,經過「2年」還未上檔,又該怎麼看待。「你到底有沒有播?」


 「我有做,只是沒有播。」該名員工的發言引起台下哄堂大笑。他進一步質疑鄭同僚:「我不太懂這個邏輯,你說一直你有做考核......,」隨即又接著對身旁同事說:「沒有播,你下來嘛,你還當製作人?」台下又是一陣大笑。




鄭同僚召開公視員工大會,為假處分說分明


公視開台以來,首次由董事長召開員工大會。(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日前召開長達近4個小時的員工大會中表示,如果確認不會造成公視進一步混亂,會考慮撤除假處分,並啟動公開協商。


針對新聞局揚言將對鄭同僚提告。鄭同僚對員工表示,先前已與新聞局長蘇俊賓溝通過,新聞局若則缺什麼資料會再補齊,不是很複雜的問題。


在公視開台以來,首次由董事長舉行的員工大會中,倍受員工關切的,還是環繞在假處分的前因後果。鄭同僚開場即花了十多分鐘,自97年12月的公視預算遭立院凍結案談起,表示自己正在抵擋外界的政治壓力。


鄭堅稱假處分「為公利」

他指出:「不能因為政黨輪替,然後透過修法增加一批人,做他們想要做的人事變換,我最想要擋的就是這樣,不是針對這8位個人。」他多次向員工說明,對8名董事申請假處分是為了「大是大非」、「為公視的公共利益」,並強調公視已陷入「緊急狀態」,才要把現狀凍結,讓雙方冷靜討論。


員工質疑,聲請假處分真正動機是否為了保住董事長權位?雖然鄭同僚反駁:「當然不是。」但其他員工接著發言表示,既然在12月10日已知道監察院糾正文,為何在12月28日還召開董事會,而在決定改選董事長之後才聲請假處分。


「根本就沒有所謂緊急的問題」、「你雖然說不是因為董事長選舉的事情,但是現在外界怎麼看都是因為這樣」、「在大是大非底下,你真的覺得這樣做是最好的嗎?」面對員工連番砲轟,鄭同僚解釋,這是根據自己瞭解,以及一批董監事的意見,「這樣做似乎是在有限的選擇裡面,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我只是剛好站在這個位置上面」。


動支200萬元擔保金遭質疑

對於鄭同僚以「公共電視基金會」代理人名義,使用基金會200萬元聲請假處分,事前並沒有經過董事會同意,現場員工多次提出質問,究竟200萬是透過何種程序支出。


鄭同僚表示此舉為了公視,事先已向監事會報備,但是對行政細節並不清楚。他再度強調這是為了公視的公共利益,因而才由公視基金會支出。


一名原民台員工則批評,監事僅有事後稽核權,若董事長認定使用500萬元以下不須董事會通過,此舉形同規避《公視法》董事會法定名額。他更質疑現階段13名之董事會邏輯不通,如果假處分1名董事平均花費25萬元,乾脆再拿出300萬凍結其他12名董事。「剩下一個董事長,這樣也可以開會呀」、「6次會沒有開,董事長一個人從早上開到下午,連開6次補回來,就好了呀。」


該名員工另根據現行《公視法》第13條規定指出,董事會仍最低名額就應是17名,變成16名就不能開會。他認為,鄭同僚若認為新聞局增聘董事若有合法性問題,應該是向新聞局提出補提人選,而不是逕自對8名董事進行假處分。


監事發言遭制止  

對於董事會未來能否運作,鄭同僚則數度表示,現在只要達到13位董事的2/3即可開會,董事會並不會癱瘓。鄭同僚補充,現階段有些較緊急案子已與工會達成協議,可先用行政程序處理。


另外,工會理事長謝啟明反問鄭同僚,為什麼要用假處分不讓別人開口,此舉是否違背公共價值。鄭同僚回應表示,是因為情況緊迫,否則法官不會同意;而且只是禁止這8名董事以董事身份做有違害的事情,如果是正常言論或其他身份的正常言論都沒有問題。

在旁的監事黃世鑫接話表示:「這是一個法律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他強調,監事職務有權對去年12月28日的會議提出無效決議。

此舉立即遭員工舉手抗議表示,員工大會是對董事長進行提問,不需要監事回應。


假處分限制言論自由?鄭:律師建議  

多位員工追問究竟是誰決定做出假處分這種限制言論的要求,鄭同僚起先表示「是法院的裁定」。後來又稱:「這份申請,是律師草擬,我同意的。」接著又說,「在這過程中,律師告訴我假處分通常都是這樣做的,沒有言論自由的問題,後來法官也這麼說了。」鄭同僚補充說,這個問題可以受到辯論,也樂於聽大家批判,但不應直接貼上「限制言論自由」的標籤。


有員工問到「第四屆董事會組成難道沒有政黨輪替的因素?」對此鄭同僚姿態放得更低,表示曾考量繼續假處分是否適當,而反省自己是否過度從政黨角度思考問題,也對先前媒觀、媒改社舉行的座談會流會感到遺憾,而不排除未來再以公聽會等形式向社會大眾說明。






A咖C咖後 中時海陸兩會新聞移至兩岸新聞中心



中國時報擬將海基會、陸委會新聞,從政治組移到兩岸新聞中心,是否受到A咖C咖報導影響,引人聯想。圖/張小彤攝 


記者張小彤/報導


 中國時報繼A咖C咖報導撼動高層人事之後,新上任總編王美玉隨即宣布,未來海陸兩會新聞,將從政治組移撥到兩岸新聞中心呈現,說是「功能性考量」,但內部解讀是,「便於一條鞭管理」。



 中國時報在去年12月26日以頭版報導,江陳會期間,對於國親政黨高層爭見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干擾既定行程,台灣海基會對此感到不耐,甚至有高層主管認為,此舉根本是「A咖對C咖」。



 據傳,這篇報導不僅觸怒了中共高層,儘管海基會在第一時間急著跳出來滅火,但仍然波及報社高層人事大震盪,原任總編輯夏珍與時報周刊社長王美玉互調職位。


 2010 年元旦連假結束後,王美玉走馬上任,為了安撫人心,她以總編的身份告訴記者,「各位跑新聞不要有任何底線。」但記者私下表示,夏珍是中時的招牌,如果連她都遭撤換,大家心裡的那一把尺,難免也會因寒蟬效應而限縮。


 隨著夏珍調職,也考驗著未來總編能有多少擔當?記者擔心,萬一再發生基層記者出事,就要看長官要不要挺你。也有記者對此感到心寒,「老闆只顧考量自己跟中共的關係,專業上再怎麼努力表現,最後還是抵擋不住現實。」


 繼高層人事大震動之後,報社也計畫將海基會、陸委會新聞,從原本的政治組,移轉到兩岸新聞中心處理。此舉,不免引人諸多聯想,但新任總編王美玉強調,「這純粹是功能性考量,與『A咖對C咖』新聞事件沒有關係。」


 不過,版面調整之後,是否將因此而削弱兩岸新聞中台灣觀點的比重?王美玉澄清,「海陸兩會的主委都是台灣人啊。」而且她自己以前也是跑陸委會新聞,她說,若是很重要的新聞,還是會放到政治版,但一般事務性新聞,則放在兩岸新聞中心處理即可。


 不過新聞放在哪一版,通常在編輯會議中協調決定即可,不盡然非要動到版面的歸屬。有記者透露,蔡家入主後的兩岸新聞轉趨保守,與政策立場不合的新聞,就像是有一套自動過濾軟體自動槓掉,未來併到兩岸新聞中心後,這種情況只會更明顯。甚至有記者直指,「這是為了便於一條鞭管理。」


 也有記者透露,過去報社處理兩岸新聞,一旦涉及兩岸利益衝突時,政治組和大陸新聞中心,曾經出現完全不同調的情形,政治組較偏重台灣政治觀點,大陸新聞中心立場較傾中,高層即使有不同意見,也通常是由政治組主導。


 「與其說是功能性考量,不如說是效率管理,」記者私下解讀,「這是為了避免下次再踩到地雷,誤觸紅線。」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無國界記者組織:2009年計有76名記者遇害



記者宋小海/整理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年度報告「2009年新聞自由指標」(Press Freedom Index 2009),去年全球因故遇害的新聞工作者,共計76名,較前年60名增加了26%


 報告並指出,戰爭與爭議中的選舉是去年全球記者最大的威脅。2009年發生兩件駭人的媒體事件,一件為菲律賓南部馬吉丹奧省(Maguindanao)現任省長陣營涉嫌綁架屠殺競選對手的隊伍人員,遇害的57人包括30名記者。另一件是伊朗6月總統大選後,被控作票的總統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政府大規模逮捕持異議記者和部落客並入罪。


報告統計數據簡要如下:

 76名記者遇害;33名記者遭綁架;573名記者遭逮補;1456記者遭人身攻擊;570家媒體遭監控審查;157名記者逃離自身之國家;

 151名部落客及網路異議者遭逮捕;1名部落客死於監獄;61名部落客及網路異議者遭受人身攻擊;60個國家受網路審查影響。


資料出處:
http://www.rsf.org/IMG/pdf/Bilan_2009_GB_BD.pdf

年代控前員工不起訴 民事訴訟2/2開庭




記者顧美芬/整理

 年代新聞台控前員工盛奇玉、穆光中妨害名譽,檢方以不起訴處份;此外,向年代新聞台求償積欠薪資的民事訴訟將於2月2日開庭。


 去年8月10日莫拉克風災期間,前年代新聞台員工盛奇玉、穆光中於部落格上po文揭露年代新聞未即時處理災民call in 電話,遭年代新聞台開除,並以妨害名譽提出告訴。


 但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調查後,發現年代新聞台去年8月10日共接獲災民call in電話65通,通報其中28通,通報率為43.1%;而年代新聞台在當天晚上22時45分、8月11日晚上23時33分,才將災民通報彙整呈報相關單位,處理災民call in,確有延遲、疏漏通報之處。


 承辦檢察官分案後,調閱NCC的調查報告,並傳喚年代新聞台的相關員工說明,發現穆光中、盛奇玉的陳述符合事實並無捏造,且兩人在部落格發表文章並無惡意,最後全案不起訴處分。


 面對這項結果,讓盛奇玉、穆光中兩人為之振奮。訴訟律師蘇彥文也認為,有助於向年代新聞台求償積欠薪資的民事訴訟。


 不過根據年代在反駁答辯書中指稱,兩人在網路上po文已對公司造成嚴重名譽損害,收視率也受到嚴重影響而驟降。且年代堅稱,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對年代新聞台的調查報告中所稱「漏報」、「延遲通報」,並非盛、穆兩人在網路上所稱的「未通報」。


 另方面,年代也以當事人曾有代為打卡,並已另謀他職為由,拒絕給付薪資及資遣費。這項民事訴訟,訂於2月2日二度開庭。

《工輿》案二審定讞 3名前中時工會幹部判賠50萬



敢於為弱勢勞工發聲的前中時工會內部刊物《工輿》,因為一篇勞資紛爭報導,致使三個工會幹部官司纏訟。(記者顧美芬攝) 



文/楊宗興(苦勞網記者)

 故事就是這麼簡單:一本工會內部刊物《工輿》,因為罵了資方的管理幹部而被告損害名譽,三個工會幹部被法官判賠50萬元彌補對方的名譽損失。


 「工輿案」其實就是這樣用簡單一句話可以講完的故事,但是就因為這故事發生在戰鬥力曾經屬一屬二的中國時報工會;發生在被中時惡意解雇後還高票當選工會理事的陳文賢身上,讓這個簡單的故事變的不那麼簡單。



作為一份敢言的內部刊物 

 2008年1月間,當時尚未解散的中時工會的對內刊物《工輿》164期刊出了三篇文章,標題分別是「副處長良心何在?」、「打副處長?造反啦?」、及「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等三篇文章,前兩篇批評當時的印務處副處長陳春貴,逼迫罹患憂鬱症的前中時工會監事蕭智元離職,還阻止外包公司給予派報工人合理的颱風日薪資。「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則是羅列2007年中時在職或離職勞工的死亡名單,質疑這些工人「為什麼在職也死,離職也死?」並痛批資方「把人當垃圾」、「造孽」。


 這幾篇文章引來當事人印務處副處長陳春貴的不滿,對《工輿》前總編輯陳文賢、前中時工會常務理事徐幹魁、前秘書黃惠偵等三人提出「損害賠償」民事告訴,向三人具體求償100萬元並在中時頭版刊登道歉啟示。全案在去年2月一審宣判,法官認為陳文賢三人確實損害了陳春貴的名譽,所以判賠新台幣2萬元並登報道歉,不過兩造雙方均不服判決而分別上訴。去年底二審宣判,二審法官張競文認為《工輿》為中時工會的內部刊物所以影響力有限,把陳春貴100萬的要求減為50萬,並且考量登報道歉反而會讓大眾因奇去看《工輿》造成陳春貴名譽的「二度傷害」,所以駁回了陳春貴登報道歉的要求。


裁員陷弱勢勞工更弱勢 

 從二審判決書來看,法官張競文主要的判準在於《工輿》所報導的是否屬實?有無真的損害到陳春貴的名譽?對於資方逼退蕭智元這點,由於證人都認為蕭智元本身沒有留任的意願,所以法官張競文認為文章中所言「逼退」是「不實報導」。陳文賢對此表示不以為然,蕭智元覺得自己待不下去了這是事實,但是法官並未考量蕭智元在這幾年中時人力精簡下承受極大壓力,所以才會罹患憂鬱症、才會喪失留任的意志。


 陳文賢強調,以中時工會長期與資方互動的經驗來判斷,蕭智元的個案如果在工會介入下絕對可以要到更優渥的離職條件,然而以陳春貴為首的資方卻快速地讓蕭智元簽署自願離職書,讓工會完全沒有介入的時間與空間,這些就是工會判斷陳春貴是在「逼退」蕭智元的理由,也因此《工輿》將「逼退」二字放入「副處長良心何在?」這篇文章中。


 在「打副處長?造反啦?」這篇文章裡,由於內容寫道:「有很多人在懷疑,家樂利公司是不是已經退休的報社高層在經營的,從中獲取報社的諸多好處?否則為什麼陳春貴要幫他們講話?」,法官認為《工輿》刊出員工之間未經查證的流言,連同另兩篇報導也未向當事人陳春貴查證並進行所謂平衡報導,所以認定陳文賢等三人是「仗恃勞工團體之力量,恣意攻擊陳春貴,造成陳春貴名譽貶抑」,最後判決陳文賢敗訴。


 對於法官的判決,陳文賢的委任律師詹文凱認為,從判決書看的出來法官心裡對工會懷有某種敵意,或者是說,這些法官根本不瞭解工會與資方進行勞資對抗時不平等的處境,詹文凱說:「我們的法官很少參與社會事務,對工會沒有基本的了解,也沒有同理心。」


「未善盡查證」成敗訴關鍵


 詹文凱也指出,這個案子還突顯法官對勞動人權的漠視以及對新聞產製流程的陌生。他表示,大法官釋字509號解釋保障了「有一定證據能證明所言為真」的言論,在「工輿案」中,陳文賢等《工輿》的記者與編輯有足夠理由判斷資方的手法段就是逼退蕭智元,然而法官卻以嚴苛的標準認為《工輿》未善盡「查證」、「平衡報導」的義務,詹文凱認為:「平衡報導只是達到公正客觀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


 政大法律系教授廖元豪認為,「工輿案」的判決將造成未來工會刊物、甚至是小型媒體在報導或言論上的寒蟬效應。他表示,法官並看到這案子背後勞資雙方對立而不平等的結構關係,也沒有考量《工輿》在資源與能力上與主流媒體的落差,拿一般媒體的查證、平衡報導等標準來要求《工輿》這類公會內部刊物或是小媒體實在是「有點超過」,廖元豪說:「多少主流媒體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報導?五分證據卻說六分話。」他認為法官應給《工輿》這類刊物更寬鬆的標準和更多的空間,尤其是涉及工會核心事務的勞資議題上。廖元豪強調,從某個程度上來說,這些都是可受公評之事。


 面對法官對工會刊物做出這樣的判決,前中時工會顧問鄭村棋說:「這些法官就是統治階級的狗!」鄭村棋表示,蕭智元的個案呈現的就是一個面對資方一系列的壓迫下無力反抗壓迫的工人,法官的判決完全忽略中時勞資間的鬥爭現實,反而用一種去脈絡式、形式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工輿案」。鄭村棋認為,「工輿案」的敗訴結果也反映了工會力量的衰弱,以往類似的事件資方絕對不敢動輒興訟,所以勞資鬥爭最終還是要靠勞工自己的力量,所謂的司法並不可靠,除非我們當家做主,把司法改造成勞動者的司法,否則別無他途。






角逐公視董座 陳世敏真的準備好了嗎?



公視董事陳世敏9日面對員工的政見說明會中表示,現任董事長鄭同僚員工滿意度若達20%,他願棄選。不料到當晚又改口20%說法是口誤。(記者顧美芬攝)



記者顧美芬/特稿


 公視董事陳世敏,9日上午在員工座談會中提到,在這次的評鑑報告中,「若公視員工支持鄭同僚達20%以上」,他願意棄選。


 這番話一說出口,讓在場的人儍眼。為什麼是20%?為什麼不是30%?甚至是50%?提出這個數據有什麼根據嗎?


 華視董事巴正坤立即傳簡訊給坐在主席台的公視工會理事謝啟明,擔心這樣的門檻,過得了關嗎?謝啟明也一臉憂心地認為,20%的門檻非常冒險。倒是陳世敏一派輕鬆地說,「也許這是我的解脫。」


 或許,真的如陳世敏所說的,參選公視董座非他個人所願,實在是因為許多人的勸進,才「勉強答應」。與其說,他給了自己高門檻的參選條件,不如說,這是一個低門檻的棄選方式。


 經公視董事會於去年底通過董事長改選案,並訂於今年1月11日召開董事長改選,截至目前,陳世敏是唯一浮上枱面的候選人,但是一連兩天,不論是在記者會中,或是9日對員工召開的政見說明會上,感受不到陳世敏積極參選的企圖心,談起公廣的願景,反而比較像是課堂上,教授對學生上課,可以漫無天際的暢談。


 就學術界而言,陳世敏學術成就或許無可撼動;一旦拉回到現實,就像「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問到與員工最切身的問題,如何降低人事成本?是要裁員?還是減薪?似乎讓陳世敏有些招架不住。


 不料,到了晚上,陳世敏又發表聲明,澄清「鄭同僚獲員工滿意度達20%就棄選」的說法,實為口誤,


 過去雖然沒有針對鄭同僚進行評鑑,但根據公視工會資料顯示,2009年4月8日工會對總經理馮賢賢不信任案投票結果看出,不信任者達84%,信任者僅佔11%,未達20%。


 儘管陳世敏重申調,他提出有條件參選的目的,是希望媒體注意,現任鄭董事長領導的團隊,根本不受到員工的信任。前後反覆的說法,恐怕也讓外界對他的印象打了折扣。


 不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現任董事長鄭同僚,陳世敏多次提到華視納入公廣集團成員,產生許多角色混淆、衝突的問題。顯示他對華視問題的重視。


 9日在對員工舉行的政見說明會中,雖然來的人不多,但現場卻來了許多華視工會成員,被問到,若華視要爭取公廣預算,陳世敏願不願意跟華視員工站在一起?


 陳世敏思考了一下說:「即使坐在輪椅上也會跟大家走在一起。」立即獲得現場如雷的掌聲。


 1月11日是個特別的日子,公視將有連番大戲上場,打從一早,據傳有董事將對鄭同僚提告濫權,中午鄭同僚將針對8名董事假處份對外界說明,下午員工評鑑出爐;晚上且看公視董事會是否能順利召開?公視是否變天?或是繼續歹戲拖棚?


 而陳世敏,也可能在這一天,決定了是否能夠成為公廣集團的掌門人,將自己畢生對公視的信仰與理想付諸現實中。



公視員工反彈 陳世敏滅火


《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陳信聰(最右者)在座談會中,向公視董事陳世敏(最左者)提問如何解決公視派遣人力、提升公視經營效率等問題。(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面對近來公視董事爭議,公視記者李慧宜在《誰在用鐵拳打擊公視》中寫下:「一年多來陸續增補選的董事們,最在意的竟是換掉董事長,而非先了解公視真正的問題,以便對公視未來發展提出明智主張。」

公視員工撰文批判

 「倘若因增加新董事就代表民意改變,就代表一定要改選董事長,那這樣的先例恐將讓公視永無寧日。新聞局大可一開始不足額提名,然後每半年補提一名公視董事,是否公視每半年都得換一個董事長?」《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則於7日《公視董監事們,請用專業跟公共價值來說服我》則如此評論。

 陳信聰在文中不僅質疑新任董事改選董事長的正當性,同時亦批評監事否定新任董事合法性,乃無限上綱:「監察院並未明確指出新董事不合法,更沒說新董事不能行使董事職權。監察院的糾正對象是新聞局,而非公視董事會。」

 對於這些批評言論讓自認專精研究公共媒體的陳世敏必須嚴肅以對。前者李慧宜去年11月才與同事共同獲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中央社合辦的「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而陳世敏即為卓新獎董事長。至於陳信聰所主持的政論節目《有話好說》,更是陳世敏自認「每天都會收看的節目。」


陳世敏自稱低姿態改選

 8日由陳世敏自行召開的記者會中,即多次向前來採訪的公視記者表示「希望能與陳信聰好好談一談」;9日在華視九樓會議室舉行的「公視董事、董事長候選人與公廣集團工會座談會」上,陳世敏再提出《我們對公視發展的願景》當中,則正式對陳信聰等人的文章表達回應立場。

 「我們是新進的董事,我們覺得管理有問題,當然要以謙卑的態度、低姿態的方式,在董事會內部進行改選這個工作。」「難道要我們整天到外面去喊喊叫叫,說公視出了什麼問題嗎?」陳世敏解釋道。

 當陳信聰踏入華視9樓會議室後,陳世敏又四度點名他,最後更要求公視工會理事長謝啟明讓陳信聰發言。陳信聰除了重申自身文章的意見,並直問新任董事如何在11個月內的任期內完成公視法修法;他也表示希望陳世敏在幾日內能夠同樣發表文章表示立場。


派遣問題仍無解

 「我覺得這是我今天唯一來的目的,我這組下面還有三個派遣。」陳信聰另外提出,現任董事長鄭同僚一直迴避公視使用廉價派遣員工的問題,而對於陳世敏的《我們對公視發展的願景》第五點:「公視的人事成本佔六成,華視人力勞逸不均。降低人事成本,提高經營效率,為當務之急」等語,進一步提出疑問。

 陳信聰當面反問陳世敏,如何降低公共電視人事成本及解決派遣人力問題:「是要減薪?資遣?還是裁員?否則人事成本如何降低?」、「他們做一樣的工作,但他們的勞動條件非常非常惡劣」、「又要讓派遣的人納編後,人事成本是更大的,人事是快速膨脹;還是你要容忍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

 「你故意要給我為難,沒有人可以承諾如何解決。」對此陳世敏則回應:「特別是派遣問題,不瞞各位說,我在當學生的時候我的老師沒教過什麼叫做派遣問題,我也是最近這兩年在報紙上才看到。」

 陳世敏表示經營問題非常複雜,而公廣集團人事成本這麼重非一日之寒。他強調自己是教育工作者,尊重人才,如果是優秀的派遣員工,將不吝於多給薪資;而績效不佳與「像我這麼老邁」的人,一定要依法、合情解決。

 在另幾位員工陸續到場後,陳世敏後續接著回覆其他意見;而因故提前離開會議的陳信聰則認為,對於公視未來經營發展問題,目前陳世敏的回答並沒有辦法釋疑。


公視新董事:有瑕疵未違法




公視董事須文蔚手持監察院與新聞局的公函內容,表示新任董事只是有瑕疪,而非違法選出。(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台北報導


 接著在8日上午,根據98年6月12日通過之「公共電視法」第13條修正案增聘之新任董事,在鄰近華視的國聯大飯店召開記者會,由公視董事陳世敏、須文蔚召開記者會,向外界說明為何要撤換並改選董事長的理由。


 針對外界質疑新任董事之合法性,須文蔚則在現場拿出新聞局的公函表示,監察院糾正,主要針對新聞局在「糾正本局辦理旨增聘案過程有瑕疵」,並非針對審查委員會組成違法,或增聘之董事有未符法令之處。


 「監察院也沒有命令新聞局把行政處份撤銷,」公視董事須文蔚認為,這幾年關於行政處份無效的案例幾乎沒有;若認定新任董事違法,「前提是提名程序已經違法了;但如果是有『瑕疪』的、不完備是要補正的,其實是可以用其他方式,不代表就已經是非法的。」


 對於第四屆舊董事近四個月來批評新任董事不合法對於近來的紛擾,須文蔚建議,「指責我們的董監事應該一起辭職,乾脆整屆一起總辭。我覺得這是最負責任的作法,而不是區隔一部份的董監事要他們不投票,而獨佔公視董事會展現自己的權力。」


 被問及對國民黨立委林益世提案之「公共電視法」第13條修正案,董事席次增為17至21人的調整有何看法,董事陳世敏則表示,朝野兩黨講法都不一樣,「我只被請來處理公視內部事務,關於立法院的事情,我沒有評論。」






民間團體抗議新聞局變相主導



公民團體集結在新聞局門口抗議新聞局無視監察院糾正,「無法無天」。(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為抗議新聞局執意界入公視董監事增聘作業,數十個團體組成的「搶救公共媒體行動小組」,繼日前赴新聞局抗議後, 11日上午抗議團體再轉戰公視前進行另一波抗議。
 

 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等十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搶救公共媒體行動小組」。1月7日上午聚集在新聞局門口抗議,還將「違反公視法」、「藐視監察院」、「無法無天」等大字報,直接貼置於新聞局門口,質疑新聞局長無視監察院糾正。


新聞局曲解變相主導

 抗爭現場的肇始,源於去年12月10日監察院發函糾正新聞局:「新聞局曲解公視基金會董監事審查委員會『推舉組成』之精義,於辦理該基金會第4屆第2次董事增補時,變相主導審查委員推舉作業,令審查委員會組織未臻完全合法,致8名增聘董事之產生亦徒留瑕疵,核有違失。」


 函中更指出,新聞局於98年7月23日,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函請立法院推舉成立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之公文內容「未盡詳實,致立法院在處理後續推舉事宜上,有窒礙難行的困擾」為由,簽請行政院長核批,由秘書長同意更改原已由行政院長核定之公文內容,並自行撤銷前函。


避開黨團協商埋禍因 

 人事行政局依新聞局建議文字並簽奉核定後,於7月24日再函立法院,請國民黨團補推薦請辭之5名審查委員缺額,避開應經由立法院各黨團協商及院會核備程序,新聞局因此種下了公視董事爭議的禍因。


 監院認為,新聞局曲解公共電視法上「推舉組成」審查委員會之精義,且無視審查委員之員額已隨董事員額同步修正增加之明文,紊亂行政體制,變相主導公視基金會董監事審查委員推舉作業,並在部分審查委員拒未出席審查會的情況下,強渡關山,其中鑿痕斑斑,致使增聘作業未臻完全合法。


 公民團體以此為本,質疑新聞局暗中操作公視董事運作。新聞局長蘇俊賓僅對外回應,新聞局僅是處理幕僚,公視董事會依法組成,新聞局沒有主導空間。公視董事會的決議,新聞局沒有立場與空間置喙,相關說法不公道,也不符事實。





公視董事與董事長鬥「法」 鄭同僚要新聞局解套



公視董事與董事長紛爭,像茶壺裡的風暴,隨時一觸及發。(記者顧美芬攝) 



記者顧美芬/台北報導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對8名新增董事提出假處份,1月11日經法院通過後,鄭同僚將正式對外界說明。影響所及,周一晚上董事會改選董事長可能將因此流會。


 儘管已向法院針對8名董事提出假處份,鄭同僚仍認為,責任不在於8名董事,而是新聞局。他認為新聞局應儘快針對監察院的糾正,給予適切的回應,讓公視董事爭議,能夠儘快落幕回歸常軌。


 鄭同僚解釋,「祭出假處份的動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台灣是法治國家,就是要依法解決問題。過去他多次建議,新聞局尚未回覆監察院的糾正函,對新任董事的適法性,還沒有獲得確認,希望新任董事長不要馬上解決。不過這項建議,並沒有獲得董事會接受。


 新聞局長蘇俊賓得知後反問:「新聞局何時回覆監察院糾正文,跟公視有什麼關係?」況且,在監察院的糾正文中,從頭到尾沒有質疑董事的身份。


 蘇俊賓強調,新聞局的職責就是維護公視能夠正常運作,不宜過度涉入內部的爭議。若內部爭議無法解決,才會進一步研議其他方式,他認為,無論如何,沒有必要透過媒體放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