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記協會訊】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回應初次國家人權報告


 



文/ 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一、遲交兩年的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嚴重違反公約及施行法規定
馬政府於今天(4/20)上午公布國家人權報告,這是我國自2009年簽署和批准兩公約[1]及立法院通過兩公約施行法[2]之後,首次根據公約[3]及施行法[4]的規定,提出初次的國家人權報告。然而,根據兩部國際人權公約的規定,締約國的報告應該在批准公約(內國法化)後一年內就應提交給聯合國條約機構,但政府在第3年才完成並公布初次的國家人權報告,此舉已經嚴重違反公約及兩公約施行法之規定。
根據聯合國人權體系的實踐慣例,當締約國政府依照公約規定公布國家人權報告之後,民間的非政府組織也會提出相應的影子報告(shadow reports)、反報告(counter reports)、或替代報告(alternative reports)。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預計於國家人權報告公布後一個月左右,也就是520日,正式公布由民間各團體共同撰寫的影子報告。

    儘管正式回應國家人權報告的影子報告要在一個月後才會提出,但是本聯盟從20116月以來至今,持續監督與追蹤政府國家人權報告各版本的撰寫與修改,民間團體對於上午馬政府所公布國家人權報告,還是以「官樣文章,紙上人權」八字總結回應,認為這份國家人權報告在許多人權議題上仍避重就輕,甚至忽視許多目前仍嚴重侵犯基本權利的事件。且對於政府提出報告之後的後續程序仍然付之闕如,表達嚴正的抗議。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誰的記者會(三)提問共謀互助 公民仍須努力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近期台北市政府回應都更案爭議,採訪現場爭點除了在界定「學生」等公民的採訪權力,另外在「約訪者」是否優先發問、受訪者接受公開面訪如何設限、記者彼此是否又能要求「該問」或「不該問」什麼問題,各種層面都成為一個記者在面對採訪時,需要加以思辨的各種情境。

誰的記者會(二)市府大小眼?


記者宋小海/報導


因為都更爭議火熱,一場「約訪」因為記者同業口頭流傳,導致前往建管處的人數眾多,超出約訪記者預料;然而對於當天負責回應的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副總工程司邱英哲而言,他本來則以為只有提供資料給「2家」媒體。


建管處:來訪記者超乎預期

邱英哲表示,建管處發言人是主任秘書高文婷,自己則是代理發言人。當天高文婷休假時接到TVBS記者與台視記者來電,表示需要樂揚建設的拆建執照等資料,因此請邱英哲代為處理提供,他便與來電的記者約在下午3點15分自己的辦公室會面。

邱英哲說,時至約定時間,沒想到已有多家電視台記者準備架設機器,在場記者眾多,他在驚訝之餘只好臨時找了間會議室,對所有媒體說明,演變為一場「記者會」。

誰的記者會(一)媒體對立的表象

記者「約訪」台北市政府建管處提供資料,卻因採訪記者眾多,市府改以「記者會」回應,其中媒體之間磨擦及市府回應態度,則透過社群媒體流傳及報刊投書被廣泛討論。(苦勞網提供)





























編按:在新聞採訪中,「約訪者」有無優先採訪權?「學生」又有沒有採訪權?這兩個狀況發生在日前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回應公共議題的現場,卻引起一場論爭,批判記者同業與政府官員,更帶出「學生」公民採訪權力與「記者」職業慣性之間,何者為前提的思考。


記者宋小海/報導

日前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回應都市更新的現場,因為中視記者在其他記者提問時叫停,官員會後消極應答,事後記者自己批評記者同業與政府官員的作法,並投書在蘋果日報,除了接著中視工會代表正式回應爭議,也引起採訪權的相關討論。

然而《目擊者》在有限的資料追溯現場的磨擦誤解,發現問題本質其實並不在於記者相爭的迷霧中,而是在於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一般公民,在行使採訪權利時,卻與過往記者採訪、官員回應的習慣有所落差。儘管,任何公民從事新聞採訪行為,已在去年大法官釋字第689號獲得承認。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我笑到不行




(撰文:錢衷時)

看到這張公告,我笑翻了。

賣米菓的蔡衍明自從買下中國時報之後,一群(我相信)前中時的蠢蛋經常獻計給蔡衍明這文化蠢才,讓他一天到晚出洋相。

最新的洋相,當然就是這懸賞公告。看了這公告,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如果我寫信跟蔡衍明說,喂,姓蔡的,「錢衷時」就是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馮光遠,此時,我能夠得到那一百萬元舉報獎金嗎?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weReport平台──公眾支持小額捐款的新媒體嘗試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網頁。



文/胡元輝、林靖堂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委員、平台編輯)


21世紀揭幕迄今已逾10年,全球實施民主制度的許多國家以及台灣的新聞業,卻仍然處於經營模式與新聞公信力難以為繼的困境之中。

儘管新聞品質的良窳難以度量,但許多調查均顯示,上述國家的新聞公信力持續下墜,專業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亦低迷不振。麻煩的是,傳播科技的革新、社會型態的變遷與經濟環境的壓力,在在對媒體經營構成挑戰,亦導致商業媒體在力求轉型之際,普遍以降低成本的策略尋求度過難關,其結果非但經營狀態未見改善,新聞品質更有日趨低劣之虞。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行政院版《公視法》修正出爐 媒改團體批短視

新聞局即將在兩個月內解編,末代新聞局長楊永明如何應對《公共電視法》修法,也將影響未來公視的發展走向。(資料照片/記者宋小海攝)





特約記者/報導

行政院329日通過《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包括立法院對董監事行使同意權門檻下修至二分之一,董事會人數自現行17至21人,調降為13至17人,並按需求逐年調整政府捐贈金額等條文,並將交付立法院審查。民間媒改團體則認為此份草案治標不治本,仍然看不出政府有意對公廣集團進行通盤規劃。

《公共電視法》20113月行政院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修正條文共54條,經立法院教文委員會召開5次審議會議通過40條條文,但未及於該會期完成審查。今年立法院換屆,新聞局因而在222日再度提出新版草案至行政院。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STBA六週年 自律機制應與時俱進


文/陳依玫

(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
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2006年3月29日,STBA舉行成立茶會,STBA所屬新聞自律委員會也開始運作,到今年3月底就滿6年了。台灣全國性新聞媒體市場的現況與功過,可以說是這個地球上絕無僅有,那麼,可以想見這6年來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從事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甚至跨平台的新聞自律工作,這一路以來是多麼的充滿挑戰。

6年前從無到有,跨出第一階段的新聞自律,固然不容易,但是經過一個案例一個案例的爬梳辯論、學習累積, STBA同業喚起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初衷,珍惜新聞人的專業空間,使得6年下來,一點一滴的在大環境並沒有改善甚至趨於惡化的情況下,STBA的同業不只是不做惡,也建立起對受害者、兒童青少年、校園與醫院等特定場域與特定對象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