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weReport平台──公眾支持小額捐款的新媒體嘗試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網頁。



文/胡元輝、林靖堂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會召集委員、平台編輯)


21世紀揭幕迄今已逾10年,全球實施民主制度的許多國家以及台灣的新聞業,卻仍然處於經營模式與新聞公信力難以為繼的困境之中。

儘管新聞品質的良窳難以度量,但許多調查均顯示,上述國家的新聞公信力持續下墜,專業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亦低迷不振。麻煩的是,傳播科技的革新、社會型態的變遷與經濟環境的壓力,在在對媒體經營構成挑戰,亦導致商業媒體在力求轉型之際,普遍以降低成本的策略尋求度過難關,其結果非但經營狀態未見改善,新聞品質更有日趨低劣之虞。



包括台灣在內,前述國家的主流與商業媒體為維持利潤,不僅資訊娛樂化的現象益為嚴重,嚴肅性的報導更常常成為犧牲的對象。其中調查與深度報導由於花費多,收穫不易掌握,加上還有諸多訴訟風險,更往往被列為首波犧牲的對象。不過,新聞業重建的步伐並未因既有媒體的困境而完全停滯不前。其中最受關注的新趨勢與新現象之一,厥為公民新聞與非營利新聞的崛起。

近10年來,社會大眾不再只是抱怨既有媒體的錯誤、偏頗報導,以及不斷重複的新聞內容,許多人亦同時發現自己能透過新科技,自行產製新聞內容。「主流媒體不報導的,我們自己報導」,更多的個人媒體、獨立媒體、草根媒體、公民媒體因此孕育而生,形成一個新興的新聞生態系統。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興的新聞機制頗多係以非營利方式營運。

這些獨立與小眾媒,包括有以農業與綠色蔬食為主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有長期觀察並支持社會運動的「苦勞網」;有關心文化與藝術議題的「破週報」;有關心台灣教育與文化議題的「立報」;有關心台灣移民移工的「四方報」;以及關懷弱勢與小眾的「生命力新聞網」…等等。不僅如此,台灣更有無數個網路部落格,以及包括公視「Peopo」在內的多個公民新聞平台。這些現象顯示,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與全球許多國家相同,已從單純抗議媒體亂象,走向主動的公民新聞產製;已從對商業體制的不滿,走向非營利媒體的建構。

此種非營利新聞業的建構運動中,近年來更已浮現「公眾委製」的媒改新概念,希望經由大眾審議、群眾集資的方式來進行新聞的產製。以美國的「Spot.Us」網站為例,它鼓勵一般公眾成為公共事務的報導者,並小額贊助自己覺得有興趣或有意義的報導提案,成立三年來已完成兩百個以上的調查報導。「Spot.Us」這類新聞平台的成立,代表非營利新聞業存在與運作的可能,也代表媒體經營並非企業家或富有者的權力。它也讓我們體認,「好的新聞不會從天而降,好的新聞並非白吃的午餐」。

去(2011)年12月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以類似概念成立了「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也是華文世界第一個公眾委製及群眾資助的非營利調查報導平台。此平台期望透過大眾一點一滴的捐助,讓不願受到政經勢力左右的獨立新聞工作者,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舞台。

截至今(2012)年3月初為止,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總計已完成7項報導提案的贊助,另有2項新報導提案正在募款中。自開站至今,三個多月來,包括平台與個別提案所獲總贊助金額已逾40萬餘元,且仍陸續增加中。

這些已完成的募款提案,包括大陸公民記者周曙光的兩岸婚證費調查、李惠仁導演的生物安全調查、上下游新聞網的校園營養午餐系列報導、台大新聞所研究生團隊的科學園區蚊子館報導、莫拉克新聞網的高雄永久屋政策報導、蔡崇隆與李惠仁等紀錄片導演合作的公視董事會爭議紀錄片報導、公民記者謝明海的遊民調查報導。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周曙光的兩岸婚證費調查報導完成。

而上下游新聞網與台大新聞研究所學生團隊的調查報導,亦將於4月初提交期中報告,向社會大眾公開其調查進度或部分內容。兩項提案的正式報導,預計將於五月中向世人見面。

目前正小額募款,並將於五月截止的兩項報導提案,分別為公民記者王洲明的營養午餐回扣調查,以及台大新聞所研究生的有線電視頻道政策報導。除此之外,weReport也歡迎更多獨立記者、獨立媒體、公民記者與學生,提出自己關心的公共議題與調查報導計畫,透過平台募得報導所需資源。

weReport的運作,透過由五位傳播學者與資深媒體人所共同組成的執行委員會負責,該委員會處理平台贊助提案的審理,及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贊助款的核撥作業等事宜。平台第一屆執行委員會成員,包括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羅世宏、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林麗雲、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中央通訊社前總編輯賴秀如與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等人,並由胡元輝擔任召集人。

同時,日常的平台運作、相關新聞與調查報導資訊的更新、網路社群經營、提案人聯繫、執行委員會的召開與紀錄與對外窗口等庶務工作,則由weReport編輯處理。

平台針對提案的審查,主要採形式審核。每一提案皆交由一位執行委員,針對該提案的內容給予開放性建議,主要希望透過建議,給予提案者在提案上更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同時更易於募款與推展調查報導,乃至於提升深度與調查報導的可執行性。

weReport的調查報導提案分為三期,第一為募款期,第二為報導期,第三則為完成作品的刊播期。各提案人可於提案通過上架募款後,與平台共同對外推介募款之提案作品;募款截止後,平台將與提案人簽具報導合約,執行計畫,並於報導時期中請報導者繳交一份期中報告,向贊助者與社會公眾公告週知報導進度、經費運用狀況或部分內容。

平台各提案於完成報導後,經執行委員再一次形式審核後,即可通過刊登。本平台所採用的授權方式為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其他媒體或個人單位轉載、刊登或報導,僅須於轉載或改寫的報導內容中,註明標示原提案報導作者與weReport平台的出處,即可免費授權使用。

關於推廣,由於此種媒體平台與運作模式,在台灣並不多見。未來,我們將開始陸續擬定推廣計畫與活動,包括透過學校課堂、校園巡迴、社團法人聚會與社區大學中演講等方式,概介推廣公眾委製及群眾資助新媒體的概念。同時,也透過社群網路互動的方式,宣傳與尋找願意前往平台投稿、捐款的報導提案人,以及贊助者。

平台不定期利用社群網路facebook、twitter、plurk、google plus等社群媒體與微網誌,對外更新平台最新動態以及國內外調查報導相關資訊,藉以保持社會大眾對平台的關注熱度。

目前平台最期待的是,除對既有獨立記者與公民記者調查報導提案的贊助與支持外,我們更期望有愈來愈多的獨立媒體、自由與獨立記者、編制外約聘媒體工作者、公民記者與大專院校內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主動前往weReport平台提出自我關懷的公共議題,讓這些並未能在主流商業媒體獲得彰顯與關注的公共議題能有更多報導的空間。

我們認為,「weReport」這類新聞平台的成立,不僅是公民參與的新實驗,更期望該平台標示著非營利媒體的存在與運作,並非企業家或富有者的專利。我們相信,贊助不分多少,不論大小,唯有社會上有愈來愈多的人願意關注好新聞、支持好新聞,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才有可能建立。

我們期望台灣的商業媒體能導入良性的競爭體制,我們也認為由人民提供經費支持的公共媒體應該予以壯大。但現實經驗同時顯示,我們還必須培養足量而多元的非營利媒體,讓他們成為商業與公共媒體的另類補充,並反映多元社會的多元觀點與社會利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