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依玫
(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
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
2006年3月29日,STBA舉行成立茶會,STBA所屬新聞自律委員會也開始運作,到今年3月底就滿6年了。台灣全國性新聞媒體市場的現況與功過,可以說是這個地球上絕無僅有,那麼,可以想見這6年來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從事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甚至跨平台的新聞自律工作,這一路以來是多麼的充滿挑戰。
6年前從無到有,跨出第一階段的新聞自律,固然不容易,但是經過一個案例一個案例的爬梳辯論、學習累積, STBA同業喚起自己從事新聞工作的初衷,珍惜新聞人的專業空間,使得6年下來,一點一滴的在大環境並沒有改善甚至趨於惡化的情況下,STBA的同業不只是不做惡,也建立起對受害者、兒童青少年、校園與醫院等特定場域與特定對象的保護意識。
但是,最近一年,STBA新聞自律遭遇瓶頸, 想要回應社會的呼喚向上提升,展現專業智慧與品味很不容易,最大的原因是市場結構與獲利戲規則依舊,甚至因為新媒體時代跨平台整合的趨勢,使得戰場更為擴大競爭更為激烈。雖然新聞局成立收視率研究專案,但是短期內仍然是難以撼動的天條。再加上媒體營運權的更迭,導致專業空間忽大忽小,渾沌不堪。
STBA新聞自律固然還不足夠,但篳路藍縷已經走了6年,平面媒體的類似組織成立不久,成效有待觀察,遑論新媒體橫衝直闖,還在叢林法則。跨平台之間的自律進度不對等,造成新聞自律現階段實施時,往往是事倍功半。這一年以來,重大新聞現場,經各新聞台總監/經理( 皆為STBA自律委員)達成協議,並委由SNG現場新聞製播聯誼輪值的會長/副會長擔任現場總協調,包括劃出採訪區域動線,維護採訪秩序與權益,執行自律協議,處理突發狀況,已經建立一套有效模式,成功案例不少,尤其是地點在台北,場景單純、主事者明確的新聞事件,自律達成率非常高。
屢屢遭遇困難的是到地方,以及需要跨平台協調時,目前STBA與報業公會有聯繫的管道,但是報業公會的困境在於完全無法自律狗仔。而輿論難以分辨狗仔與記者的差別,一概以「台灣媒體都怎樣怎樣……」來概括之,另外一旦離開台北到地方,或者主事者不明確,媒體不知道該找誰協調,場景複雜,自律很難達成。
像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疑似受虐的何曉鳳(伊莎貝兒)今年1月18日返抵台灣,回到台東老家時,許多地方記者與拿著照相機的平面記者,一湧而上,電視台的自律防線跟著潰堤,何曉鳳一路上被緊貼包圍,何家小小的客廳差點擠爆,媒體不請自入也不肯離開,何曉鳳與家人團聚原本應該是私密的、真情流露的時刻,卻變成未考量當事人意願的實境秀,……我緊急與現場新聞製播總協調也是資深媒體人張哲超聯繫,了解問題後,我去找報業公會的窗口,哲超找到更關鍵的原民會主委孫大川,由他出面協調家屬與媒體,讓媒體拍完畫面先撤離何家,等到第二天,何曉鳳心情平復願意接受採訪時,安排她公開露面,媒體則自律不對何家進行不成比例的跟拍打擾。
有了這次的經驗,到了今年3月06日陳前總統到桃園戒護就醫時,STBA很快的完成自律協議──不打擾其他就診病患,不影響醫療行為,劃定採訪動線,不要在醫院內流竄。不過,困難的部分來了,地方醫院不敢得罪地方記者跟狗仔,STBA協議中希望所有現場媒體都在我們劃定的採訪區域內進行採訪,不要在醫院內流竄,得不到保證。第二天,當陳前總統出現在桃園署立醫院時,還是有記者衝破採訪區擠上前,所幸STBA所協議的會員並沒有跟進,自律防線還算守住,但是當陳水扁的律師帶了一批人在醫院門口呼口號,媒體記者一擁而上,堵住通道,還是造成病患零星的抗議。
(協議內容,參見以下原文
作者 Administrator
2012/03/06, 週二
各位新聞自律委員:
有關明天陳前總統戒護就醫,
經過現場新聞製播聯誼會以及桃園署立醫院協調,
特整理作業原則如下:
1.注意不能侵擾其他病患權益,不能影響醫院進出與正常作業。包括採訪車停放位置,以及拍攝採訪工作都需注意。
2.現場新聞製播聯誼會將在醫院外面設置採訪區域與動線,敬請第一線文字與攝影同業共同遵守。
3.院內記者會與進入開刀房前的畫面,由媒體推派代表進入採訪與公播(STBA部分由三立負責,報社與地方記者仍在協調中...)
4.相關人士或者家屬的訪問,都在醫院的記者會以及醫院外面的採訪區域內進行。以免造成醫院內的混亂。
5.若有突發狀況或者臨場考量,循往例,交由現場新聞製播聯誼會來協調應變。
6.本協調原則已經惠知報社自律公會與桃園地方記者聯誼會。
當美國NBA球星林書豪呼籲「台灣媒體」不要打擾家人,STBA會員很意外,因為STBA所屬會員新聞台,在採訪林書豪台灣的家人時,都遵守STBA新聞自律綱要的精神,是在經過與家人溝通與同意之下進行,與林家家人的互動都非常順暢與友善。STBA所屬會員新聞台,並沒有對林家台灣的家人進行跟追,或者打擾家人上下班。而聯合報報導林書豪堂嬸,凌晨兩點為了躲避守在家門口不走的「媒體」只好關燈看球,經過查證,指的是「狗仔」。
新媒體時代跨平台之間不再是平行時空,電視/網路/報紙之間資訊互通,也造成STBA現階段自律面臨的困難,就是外界無法分辨資訊來源,更無法區隔記者與狗仔的微妙差異。 於是統稱「台灣媒體如何如何」……(當然,STBA會員專業程度仍有努力空間)而所謂「台灣媒體」就等於有線電視新聞頻道,這樣是不利於新聞自律理性監督,不利於我們這6年來一點一滴設法從泥淖中釐清並且鼓勵專業記者的工作倫理。
從最近的案例可以看出,新聞自律進入需要耐心辯證,理性監督的階段,因為現在電視新聞該馬賽克的馬了,不該馬的也馬了。我的意思是,過度操作羶色腥的行為已經很少,像是日前網友殺害國中生女友弟弟的不幸事件,STBA會員不待提醒都謹慎報導小心使用畫面。
看看最近的批評,已經不再容易對錯立判,涉及面向複雜,像是報導重複率與篇幅過大的問題、像是採訪前取得當事人同意夠不夠?所謂同理心如何實現在採訪上?(比如日本留學生命案中的加害人父親,是同意接受採訪,但還是令人不忍,有沒有可以進一步改善的做法?)
還有,6年前為求跨出新聞自律的第一步,因此STBA新聞自律規範明確排除事涉複雜的談話性節目(常態性與不定時的深度訪談)。 然而目前各新聞頻道上,談話性節目佔了相當長的時段,對社會的影響很大,而且製作群行政編制皆隸屬於各頻道新聞部,談話性節目主題越趨多樣,跟6年前全部是政論節目的氛圍已不相同,已經不是一句「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所可以概括帶過,也到了討論談話性節目如何建立自律機制的時候。
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的定位與資源,仍然是道德勸說的聯誼性的組織,以上所述自律瓶頸的解方,不在STBA,而在各新聞頻道營運階層,因為,現階段新聞自律不是對錯問題,是好壞問題,涉及頻道自我品牌定位,以及對於社會責任與營運利益間的策略落點。
新聞頻道去年7月換照時,都承諾設置各頻道的新聞自律機制,不論當初是迫於無奈或出自真心,各頻道已經陸續請外部專家學者共同舉行新聞自律會議,還有同業把頻道自律綱要與教育訓練,制度化成考績的一部分,同業初步反映,除了耗費時間之外,其實很有收穫,直接跟外部專家學者思辯,更能釐清問題,也減少彼此誤解,更重要的是,這個頻道內的自律委員會,不是在管制新聞工作者,應該是在幫新聞工作者釐清並且保障專業的空間,免於被商業、政治、組織權力過度的干預。
至於, STBA與所有閱聽人,還是應該持續下去,理性的監督、準確的監督、更內行的監督,6年還不夠,大家一起繼續努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