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焦點話題】停止新聞置入 媒體應追求公信




文/呂苡榕(台灣立報記者)


 政治置入性新聞衝擊記者新聞自主權,同時也嚴重影響民眾對信息的認知。中國時報資深記者黃哲斌離職後,發表「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讓政治置入性新聞迅速發酵。朝野兩黨也在12日通過預算法修正案,明文規定政府部門,及其轉投資事業,在編列預算辦理政策宣導時,應明確標示為廣告,且揭示辦理或贊助機關、單位名稱,並不得以置入性行銷方式進行。

 雖然新聞傳播界積極促進修法,但一般民眾卻不太關注這項議題,去年勇奪卓越新聞獎三大獎項的獨立媒體人朱淑娟指出,其實民眾不相信媒體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所以民眾對於政治置入性新聞感覺並不深刻。

 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管中祥指出,當初媒體市場開放時,政府沒有思考如何讓媒體有一個健全成長的空間,導致無限度擴張後,反而造成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平面媒體在壹傳媒進入台灣時,以裁員降低人事成本作為因應方式,「等於拱手將手下的兵將讓敵人,削弱媒體本身最有競爭力的一塊。」各種錯誤決策縱橫交錯,導致台灣新聞媒體走到今天這個局面。

 「一開始平面媒體在置入性新聞的問題上,沒有電子媒體嚴重。以前報社是記者大、老闆小;現在卻是老闆大、記者小。」朱淑娟說,經濟不景氣,加上許多媒體以裁員方式因應,讓記者感覺「骨氣」沒有飯碗重要,漸漸也會去迎合報社主管的要求。

 「媒體不應該拿不景氣作為合理化承接置入性新聞的藉口。」朱淑娟說,許多媒體沒有要求記者去拉業務,一樣能夠活下去。她指出,媒體生存應該從結構面去看,例如蘋果日報不做送報,因為送報成本很高,所以它全部以超商等通路販售。經營策略上它能夠分析如何節省不必要的開銷,同時加強它的優勢。

 但是許多平面媒體卻養了一堆不知道在幹嘛的人,坐領高薪卻不會做事,「這些主管下午才進報社,打電話問記者今天有什麼事。但是蘋果的主管一大早就要進報社,他們記者也是一大早就要報稿,該做什麼清清楚楚。」

 朱淑娟說,媒體自己應該反省自己內部的問題,畢竟經營不善主管應該檢討,而非拿第一線記者開刀。管中祥也表示,許多媒體經營層面過廣,造成成本支出過高,這些都是導致經營不善的原因。如何修剪枝葉維持最佳生存狀態,也是新聞媒體必須反省的議題。

 面對如今媒體不再堅守「守門人」的崗位,反而將拉業務當成第一要務,朱淑娟直言,拿置入性新聞作為補貼財務黑洞的作法,根本就是在做「皮肉生意」。管中祥也強調,新聞媒體的本質是要報導真相,但是置入性新聞已經違背了它的本質,因此新聞媒體完全不該碰。

 朱淑娟說,這幾年政治置入性新聞越來越多,印象中前年農委會開始為了推銷農村再生條例花錢買媒體。去年國光石化也從與某平面媒體合作,進行一系列專題,推銷石化業的好處。由於政府拿的是納稅人的錢,卻反過來洗腦納稅人,相較於商業性置入更加沒有正當性,因此也讓媒體人與公民團體感到憤怒。

 「雖然很多記者會說,他們已經自動發展兩套系統,將平時採訪與政治置入性新聞分開。」朱淑娟直言,「根本不可能!」她指出,當報社以拉到的業務量當成考績時,記者難免會有業績壓力。加上記者多半向自己駐點單位拉業務,為了避免以後拉不到業務,記者下筆時難免會留點情面。

 加上現在部分媒體開始採用浮動薪制,將記者的考績作為薪水的依據,記者拉業務的情況恐怕只會更嚴重。

 從主流媒體轉戰獨立媒體,朱淑娟坦言主流媒體環境讓她感到一些壓力,不過主流媒體的困境與公民記者的崛起,正好讓現在的新聞傳播掀起反省的風浪。雖然不像在主流媒體有固定收入,「但其實做一個獨立媒體人是可以有營收的。」朱淑娟指出,她現在與不少主流媒體合作,不但能夠藉由這些媒體的管道曝光,還可以保有自主性。其他還有授課與演講都是收入來源。

 「也許一開始還沒有名氣,不會有這些機會,但是有心成為公民記者的人,應該把這段時間當成投資自己的機會,不斷累積專業。」朱淑娟說,「勤於寫作、查資料、問問題,才能累積自己的能力。」當自己累積到某種程度時,合作機會就會自己找上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