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新聞部今年5月自華視大樓遷回公視本部。(圖/林靜梅提供)
文/林靜梅 (公共電視記者)
「公廣集團亂成一團 劃下句點」
公共電視特別為打造的無帶化製播系統,以及嶄新的辦公空間,終於在上個月16號,等到了我們新聞部員工,搬回家了。
五年前,大約在夏季,因為公廣集團的成立,新聞部整個部門搬遷到華視上班,為了實踐不知道到底是誰出的餿主意,要我們去合併華視等台。整個公廣合併風風雨雨不斷,當時的華視總經理小野還說不受公視尊重。(參見報導:台灣公視不尊重被併電視台?胡元輝:誤會願檢討),而我們很多人一天到晚感覺到被白眼,心想,我們也是受害者,合併又不是我們決定的不打緊,我們還集體反抗四處陳情(參見:公視記者的集體憂慮)。
我們新聞部的採訪組,也是製作每日新聞的部門,身為合併華視的第一線砲灰(新聞部採訪組),我們某種程度是擔負起合併的重責大任,不過,要一個公共媒體合併一個商業媒體,當時,同事邊出了順口溜,叫做「公廣集團、亂成一團」,八個字、道盡公視與華視合併的處境(詳情請見這篇:「公廣集團、亂成一團」)。
也因此,隨著公視新聞部的搬遷回東湖,公廣集團就算沒有正式宣告破局,也氣數疲盡了吧。回頭一瞥,還是覺得當初決策的人,如果不是胡鬧一通,又怎麼會天真的以為把辦公室放在同一個空間,就能叫做合併,天真之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也好,試過了,失敗了,大家沒話好說,我們可以回家了吧。
「五年合併破局 公視新聞質變?」
老實說,回家的感覺很爽,寄人籬下、真不是滋味。我認為工作的基本人權,不外乎廁所乾淨,空氣乾淨,然而,五年來,抱怨廁所髒、沒人改善,抱怨空氣品質糟、沒人搭理。而工作本身,抱怨剪接機爛、沒人解決得了,抱怨製播環境太弱波(terrible)、沒人救得了;可惡的是,工會前理事長,不幫忙爭取權益就算了,還可以說是我們嬌生慣養。可以想見,我們亞細亞孤兒的感覺有多深。因為華視覺得你是來併吞的外星人,公視則給我們一種很深的外人感。
於是搬回東湖到嶄新的辦公室內,我最立即的感動,就是--可以使用乾淨的廁所,一句話啦,回家的感覺真好。(真不懂要求廁所乾淨是哪裡有問題,公廁要乾淨可是本國環保重要政策之一啊......)
辦公場合的廁所是否清潔也影響工作心情。(圖/林靜梅提供)
不過,比起辦公室硬體的改善,其實不少同事更在意的,終究是最本質的問題。搬到華視,我們沒有成功合併華視,達成公廣集團最初始的目標之一,我們更該問,這之間,我們因此付出了多少代價,尤其是,我們的新聞到底質變了什麼。
我不會完全否定公視新聞部採訪組,在華視和商業台相濡以沫了五年的經驗,我很樂觀的看待,這是對於公共價值/公共媒體的考驗,當然還有一部分是人性的考驗。但樂觀看待,不代表我看到的、是樂觀的結果,但沒看到樂觀的結果,也不代表以後不會有樂觀的結果。
「公共價值的想像 經得起考驗嗎?」
在公廣集團初運作時,常常發生我們的稿子華視實在用不慣,不是寫得太嚴肅,就是主題太嚴肅,也因為關注的議題前設,有不小的出入,埋下兩台註定得分道揚鑣、各自發展的命運,就差簽字離婚啊,不過還是同居就是了。我個人的經驗是(本人主跑環保農業),除非晚報有寫,不然你再怎麼口沫橫飛、去解釋你跑的環境新聞有多重要,真的會被懷疑是因為你太愛(偏執)跑這條線,後來我就因為這樣類似的理由,被評價是對公司貢獻小。重要嗎?我問你們環境重要嗎?相信我,馬總統都說要環保救國,這還不重要~但是,很多觀眾一定看不出重要在哪裡,基本上如果不是大案子,商業媒體幾乎少談環境議題的,太枯燥也太沒市場。很多NGO團體會寄望公共電視,因為具有公共價值我們就報導,我們必須報導,所以常常會得到很多讚美,就是「幸好還有公視」!
「幸好還有公視」,在我們開始製作午間新聞後開始質變,我要說的是,公廣集團的合併,幸好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共電視的新聞價值,還算留住基本調性,只要有公共價值、具有公共性的新聞,我們不必太在乎收視率,公視如果為了收視率,而犧牲原本被別台忽略、只剩我們才會報導的新聞,這不是太諷刺了嗎?問題是這分際實在非常難拿捏,有人會批,公視老是做那些枯燥小眾的新聞,怎麼不多做點大眾關心的新聞.....(你們想的太容易了,培養一個有觀點的記者,能把主流現象寫得深入、具有觀察,哪有這麼信手拈來的~而這也要時間,現在的新聞操作真的太缺乏沉澱的空間~)
小心翼翼被保有公共價值的品質,卻在一個壯大新聞部規模的政策,受到空前的挑戰。前年的3月,開了以台語發音的午間新聞和暗時新聞,不完全具備商業台的運作規模(光地方記者就是一個大不足),卻朝向商業台模式的操作,命運註定多舛。我常說的是,就算公視的記者能證明我們,跟商業台記者一樣的速度完成午間新聞,用十幾二十分鐘隨便聽完一場記者會,然後用10分鐘在車上寫稿,用10分鐘把一條新聞剪好,這證明我們也可以很快,然後呢?
因為趕時間,趕時效,因為不管你新聞好做難做,你一天一定要有兩條的產量,這根本不是鼓勵新聞是追求品質,而是鼓勵追求均等的數量,一些需要花時間調查,找資料,不斷打電話的規劃性報導,自然就容易被犧牲。其實許多深度報導,是需要被鼓勵的、是需要給時間與空間的。
設備需要更新,但新聞工作者也需要進行深度報導的時間與空間。(圖/林靜梅提供)
看到日漸低落的新聞品質,有同事用「很傷心」來形容,尤其是午間新聞、暗時新聞(請相關製作人不要把這些說法當成針對你們個人),為了在本組地方記者根本不夠的情況下,顧全地方新聞,不要讓新聞太過北部觀點,大量用了華視的社會新聞,填補版面,下場就是,很不公視的調性,(如果水鹿跌進水池,黑道在急診室外面尋仇)我自己播暗時新聞的人,我明白製作人、主編真的很無奈,也已經盡量挑選稍微具有公共性的地方新聞,或是一些比較輕鬆的鄉土性的新聞。但是,不容易啊,所以一大堆觀眾跑去留言板去罵公視的新聞水準下降。
我們真的要這樣對待觀眾嗎?公共電視真的要餵這些新聞給觀眾嗎?
「X也好 感冒也罷 我們就是公視員工」
在華視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主管,都一付對這種結構性問題、無能為力,於是,我們只好寄望,也許,搬回東湖,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討這些結構性問題。
儘管我滿懷期待「回家」,不過剛回來時,就聽同事說到,有一天某部門同事來新聞部刷卡要出門,結果因為不是新聞部的卡,所以當然刷不了,這傢伙竟然一句「X,新聞部」;而回來不到一個月,又聽到「傳言」,說總經理曠湘霞,對新聞部很感冒(真的是要保重不要感冒),也許這些話是誤解、也許是傳言,反正我們名正言順的回家,回家就是回家。其他部門的同事如果歡迎我們,真的感謝,如果不想歡迎,那也只好請慢慢調適了。另外,那些長久要把新聞部標籤成「馮賢賢」派的人,也請你們停止這種貼標籤的膚淺行為。那種封建思想,別再拿來滿足自己的想像,或是其他有目的的心態了。真的有員工服膺的,不是來來去去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而是信仰著公共電視的價值,才一直留在這裡的。
公共電視的偉大,不在於是誰管理員工就是誰的人,一整個把員工的信仰給low了,你們省省吧。我也衷心期待,想要整頓新聞部的管理階層,大大歡迎你們感冒,但是永遠要記住,新聞的獨立自主,它的價值不受任何政治干擾,就算你是總統也一樣!然而,新聞的產製,與內容的呈現,沒有什麼不能被討論、甚至檢視、檢討的,我期望看到大刀闊斧的人,但是我更期待是大刀闊斧的人,可以先傾聽「基層」員工/記者,對於這家公司的種種看法、期待、與批評。
回到公視,回到母體,我們再也沒有被遺棄、而自暴自棄的藉口,我們也不該允許自己再有那些藉口,人民的納稅錢,可不是給你拿來行屍走肉的。但是,這些工作都不是誰的孤軍奮鬥可以達成的,新聞工作也好,電視工作也好,一切就是團隊工作。
公視新聞在這五年間的考驗,我們該來算算總帳,只是,在結束公廣集團的夢幻、回到原本的位置,當公視新聞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公視新聞了,那我們又要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