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顯示具有 媒體危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媒體危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學界籲政府、企業支持公共新聞



文/賴志雯(記協志工)

 近年新傳播科技崛起,特別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帶來傳媒管道增加,並造就傳播數位化的時代;然而,報紙發行量與閱報率屢創新低,廣告營收也不斷下降,傳統新聞產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就出版產業而言,從生產流程到內容的產製,及讀者端的閱讀平台,也因為科技發展而產生多樣化的選擇,對出版產業造成不小衝擊。

 在「2010媒體公民會議」,主辦單位媒體改造學社邀請到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及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長蘇拾平,探討「新科技下的報業與出版業」。其中,胡元輝呼籲台灣效法美國經驗,政府可成立新聞發展基金,或由企業所屬之公益、慈善基金會,支持非營利或低營利媒體。

 歷經多家公、民營報社、電視台的媒體人胡元輝認為,目前傳統媒體已經逐漸進化成新的媒體,走向網際網路的時代,甚至美國普立茲新聞獎也開始增設網路媒體報名,今年更有網路媒體奪獎。對於網路新媒體正在挑戰傳統主流新聞媒體的現象,他認為的確有機會藉此建立更多元的民主環境,但還不要抱持著過度樂觀的態度。

  根據美國互動新聞學機構所屬之新聞實驗室(J-lab)調查發現,要推動社區發展,必須正視社區媒體的功能,而傳統媒體已無力顧及社區事務,反倒是傳播科技的進展,使得網路等新興媒體可發揮社區連結的功能。

 胡元輝指出,商業要與公共一同並進,可站在另一個高度協助媒體,建立獨立的基金,或是支持傳統媒體「基金化」。他認為,我國外交部都能成立台灣民主基金會,為何我們不能為了公共新聞,創立獨立基金會。此舉可重建政府和媒體間的關係,也讓企業與政府共同投入公共新聞業的發展。

數位出版是未完成的革命

 另外在出版業方面,蘇拾平從新科技的發展對出版的影響開始談起,並提到現在中國廣為流傳,收費型的中文線上出版-盛大文學網,閱覽人數已超過上億,在網路上即可看到書的內容。還有像在美國的電子書,可上網閱讀雜誌,這些都會是將來的營利模式,不需要花費其印刷、送、物流等過程的成本。

 蘇拾平表示,數位出版是項還未完成,還早的革命。他指出,數位出版是內容載體有了新的選擇,但閱讀習慣不是說變就變,選購機制也不是說有就有。數位出版為專一閱讀模式,也是綜合另外的科技產物,需配合通訊、手機、傳訊等。他認為,電子書雖然方便、也節省了許多的成本,但在哪裡讀,在哪裡買,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對於未來的出版業,蘇拾平指出,從出版的成熟面來看,紙本書還有至少三到五年的優勢,是不可取代的。但他也指出,出版業開始截彎取直,從編輯到完稿的過程逐漸減少,造成傳統書店將不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