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捉襟見肘 仍堅守戰場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記者必須自行開車在山區穿梭,出門跑一趟車子便滿佈塵土。(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高雄採訪報導


 24日是八八水災後第138天,莫拉克獨立新聞自9月29日開站以來,以有限的駐地記者人力,結合關心災區的各界人士,持續報導災後重建過程。身為發起人之一的輔大新聞傳播系講師陳順孝表示,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目前等於是參與成員在「奉獻」,未來營運除了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注奧援,同時希望申請「數位典藏」計畫以利後續經營。


駐地記者三月內歷經三代

 場景拉到災情嚴重的高雄縣山區,《目擊者》記者於本月走訪六龜鄉、桃源鄉等地,拜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駐地記者;當時正值記者柳琬玲將採訪工作交接給新任記者鄭淳毅。


 柳琬玲原為文山社區大學工作人員,災後被調至旗美社區大學後,參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報導工作。短暫與開站後第一代康椒媛共事後,康椒媛即轉任環境顧問公司,從事環境規劃設計、社區輔導等工作,但仍與高雄縣災區重建相關。柳琬玲於11月後又必須回頭專注在旗美社大的工作,11月到任的記者鄭淳毅則負責接下高雄縣各鄉鎮的採訪路線。


 鄭淳毅原任職半官方之生物科技開發中心擔任專案行政,進入原住民鄉鎮推廣有機農業;後因專案缺乏經費投入致使組織精簡,而後轉換跑道擔任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記者,帶到筆電等輕便行李,自行駕著兩輪傳動的休旅車在坑洞碎石不絕的山區行進,到任後直接投入採訪,逾一個月還找不到時間返回桃園家中收拾行李。該名記者的薪資現由樹谷基金會贊助,讀者若看到她的作品,可見文末皆附註「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記者採訪嚴肅的災後重建新聞,偶爾也會在餐桌上進行。(記者宋小海攝) 


 「在這裡採訪要有自己的車比較好。」柳琬玲說。同樣也是自己在山區衝上衝下,緊盯政府派員勘察受災村落的進度,她必須自己機動前往各村,並隨時與新聞網主編馮小非聯繫。山區有時連線品質不良,發稿進度便會受阻。


奉獻與工作之間的拉距

 鄭淳毅言談中輕鬆笑談自己如何被「剝削」,在山區採訪有時,會自動跳過一餐。《目擊者》記者隨著柳琬玲進入桃源鄉途中,一度險些在山路彎道與來車對撞,新聞網的記者精神勞累可見一斑。


柳琬玲(右)自己的車子送修,桃源鄉的理斷牧師(左)為她送來當地修車廠老闆自己的"Hello Kitty"車代步。(記者宋小海攝) 


 新聞網在高雄縣的三代記者皆為女性,即使離職後,在自身工作之餘仍會協助報導。柳琬玲在旗美社大接觸當地組織工作,也會與莫拉克新聞網互通聲息。柳琬玲則表示,現在新聞網除了要將「當地資訊帶出來讓大眾知道,也極需記者人力將外頭的重建政策過程帶進災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