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國光石化宣佈停建後,民間舉辦詩歌會及攝影展活動。結合新聞工作者與社運工作者的攝影展現場,並以彰化大城溼地蚵農贈送的蚵殼做為佈景。(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爭議多年的國光石化興建案最終宣佈停止,其工程預定地「彰化大城溼地」未來如何發展亦為關注焦點。以農漁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民間人士,在5月7日除了號召藝文界人士舉行詩歌會,更號召紀實攝影家、新聞紀錄片導演與社運工作者合作,策劃「溼地‧退潮‧真實凝望」攝影展,讓民眾看到新聞報導政策爭議之外,也能從影像傳達目前溼地的生活樣態,自當下思索土地的其他可能。


溼地攝影展緣自詩人構想

 攝影展之所以成形,最初是來自彰化詩人吳晟,希望召集藝文界人士走訪國光石化預定地的構想。對此,從旁協助社運議題發聲的青平台基金會行動總監謝昇佑表示,今年2月在吳晟家聚會討論時,當中就提到以攝影展做為活動內容,接著也透過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而接觸資深自由攝影師潘小俠,沒想到雖然當時潘小俠仍有其他拍攝計畫,但在吳晟邀約下即答應策展。

 謝昇佑說,過去自身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學術過程,多關注雲林麥寮六輕對台西沿海的影響,直到去年工作投入「搶灘行動」參訪大城溼地,才對八輕國光石化有親身瞭解。原來僅是與賴和文教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等機構合作,擔任協助展覽的角色,謝昇佑表示之所以也參與聯展,是因為工作期間自己亦做了一些影像紀錄,潘小俠知曉後數度要他一起參展,才硬著頭皮遵從,否則過程中也有其他新聞工作者更有資格參與聯展。


向土地與人民致敬

 身為攝影展策展人的潘小俠,現為資深自由攝影師,1980年代曾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其後並投入台灣人權、族群議題的紀實攝影。潘小俠說,今年3月接到彰化詩人吳晟電話邀請,希望他能為大城溼地留下影像紀錄,除了起初共同計畫的社運工作者謝昇佑、後續加入而提供田野影像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都根據個人觀察拍攝、編選。

 攝影展在構想初期即預定將在5月份對外舉行,潘小俠對此認為,由於時間有限,自己僅造訪4次略顯匆促,未能自行深入田野訪問調查,最後他選擇聚焦在當地居民在溼地生活的狀態。

 潘小俠表示,台灣許多環境受到開發破壞,許多祖先留下的土地都沒有好好保護,而大城溼地這片台灣西部最後的淨土,靠著蚵農以傳統緩慢的方式默默守護著,「這次拍攝,是希望表達對這片土地及人民最高的致敬」。

 潘小俠也提到表示,自身先前對彰化一帶並不熟悉,這次計畫是他首次貼近彰化這個台灣糧倉,是供應稻米、蔬菜、肉類的主要產地,而台灣平均每兩顆雞蛋就有一顆來自彰化。他觀察至目前為止的新聞報導與輿論方向,都顯示台塑六輕已造成汙染,現存溼地是金錢利益換不回來的,政府思考決策假若再破壞這麼好的環境,是「頭殼有問題」。

 相較於作家吳晟曾以〈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感嘆文學無用,後續卻逐漸凝聚公眾討論;而對於攝影展有何期待,潘小俠則感嘆笑說,台灣目前仍未養成足夠的影像文化去深刻思考議題,從開展當天多數新聞媒體並未進場深入瞭解,即可見一斑。而他又說,日後還是希望能再深入瞭解彰化並進行拍攝計畫。


《退潮》時未到 國光已退場

 任職公共電視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則是耗費3年多歲月來關注溼地變遷,並亦展出多幅高空俯瞰溼地、以及生態物種樣態的攝影照片。2008年,政府宣布將國光石化預定地從雲林轉到彰化縣芳苑鄉溼地後,柯金源便至彰化蹲點拍攝,歷時3年完成紀錄片《退潮》,在今年5月3日於公視播出前,國光石化則先宣告退場。

 柯金源說,自己都是拿現成的影像做為展覽的補充內容,而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呈現彰化西南角泥灘地與人民生活形態,讓當地文化再次被看見,僅管它不是知名觀光地點,卻能正式地在藝術空間被展示。

 「不只經濟、文化功能的討論,也可以用美學功能來表現。」柯金源認為,透過平面攝影的視覺藝術,能打破時空閱讀限制,將視覺震憾張力凝結為延續的力量,有正面社會運動的功能。他舉例說,目前大城溼地還存有26部可以協助蚵農勞動的牛車,不少已有損壞,多數牛隻也進入半退休狀態,也許可預見5年過後將會越來越少;而傳達紀錄當代農業樣貌,可讓觀看者對思考未來生活並做決定。

 手上累積大量的影像資料,柯金源回憶拍攝3年來拍攝紀錄片過程,每次造訪短則3至4天,而平均下來每個月將近有半個月時間就在彰化。當時原設想以「電視推廣版」及時間較長的「完整版」為溼地立傳,但後來柯金源發現「故事太多講不完」,最後又拆解為不同議題呈現。在《退潮》先勾勒大城溼地的產業生活形貌與不同發展取向的內在衝突後,柯金源預期在今年7月推出《海岸群像》深入10多位農漁民的生活樣貌;年底則是以國光石化爭議背後公民運動為主題的《呼喊地平線》,明年初則完成《風頭水尾》、下半年另製作完整長版影片,講述彰化海岸發展的故事。

 柯金源認為,此次攝影展就如同紀錄片工作一般,無人知道何時會有效果,僅管如此,也曾遇到有人選擇投入的工作,是因為受到幾年以前看過的紀錄片所影響。「有點像是只問耕耘,最後成果很難知道。」柯金源說,就是去種下一個種苗。



展出時間:2011年5月7日(六)至2011年6月6日(一)
開放時間:上午10:00 至下午18:00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5月7日詩歌會與攝影展揭幕,策展人潘小俠(中)致詞時也向與會者介紹正在拍攝的柯金源(左),柯金源聞言面露笑容;而居中聯繫協調、提供行政支援的謝昇佑(右)亦在場邊攝影紀錄。(記者宋小海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