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新聞人語】打破恐怖平衡 我在壹電視較自主




小風(壹電視新聞台記者)  

Q:為什麼會想轉進壹電視新聞部?
自真相電視台、超視等新頻道開台時,我開始投入電視新聞工作,而在TVBS、中天、東森等全天候新聞台相繼成立的1990年代,我在電視新聞圈一待就待了10年多。剛開始的那時大家都力求創新,也都很有熱情做新聞。
但各家電視經營習慣了,上頭搞關係,有些新聞專業就會被扭曲,特別是政治新聞;上頭安逸了,就也覺得可以少給員工些薪水。加上系統台定頻等因素,久而久之電視新聞圈形成恐怖平衡。我在2010年上半年選擇進入壹電視,雖然每個人都戰戰競競,也會怕被考核「搖蘋果」搖掉,但可以好好認真地做新聞,這是我想要的。

Q:現在工作環境與過去有何不同?

最明顯的是不必常常「打雜」,像我過去在某台跑政治,卻不時被主管叫去跑娛樂組,次數一多,你會覺得沒有辦法累積專業路線。在壹電視跑什麼就是什麼,除了像颱風這種大事情,否則不用擔心被長官胡亂使喚,感覺比較自主。
目前工作流程跟其他新聞台並不會差很多,一樣是約在早上8點半、下午1點半開會,新聞產出是早上1則,下午1則,在其他新聞台下午多是要求2則。整體人力、排班,大概台灣24小時新聞台的模式都是那樣,不過壹電視在分配上著重於生活新聞,有20多組記者,社會、突發等組別也是重點。
在壹電視可以感受到「重質不重量」,處理報導原則會把事件的各方說法在1則報導做到好,1則新聞可能會動用到3組記者。雖然有時候要花時間等其他組的人併稿,有時候補不齊,整個新聞就被上頭擋掉,拉長工作時間感覺也會不好,但還是值得。
每個採訪中心都有幾名研究員,專責為記者調閱資料,或把採訪資訊轉交動畫等部門後製。這樣減輕許多工作負擔,可以把眼前的事情處理好,不像過去什麼資料都要自己來,一天採訪時間壓力非常大。
過去任職的新聞台,有些主管比較相信報紙寫的東西,記者現場有什麼觀察容易被忽略;多數新聞台呈現已經變得綜藝化,再加上子母畫面,各種分割特效,記者採訪的事件本身非而不像是重點。
我感覺壹電視偏重採訪畫面呈現,讓受訪者自己講話,不會讓記者自己講太多旁白,畫面也比較清爽,比較有把一件事好好講完。曾有記者在財經新聞的報導中,呈現股價數字卻使用舊資料畫面,因此被主管懲處,就是不希望觀眾被畫面誤導影響。

Q:執照通過對工作有什麼影響?

從壹電視新聞台製播以來,就像爭議最大的動畫部分,在使用時機及長度其實調整很多次,有些動畫在我看來比較類似平面的「漫畫評論」。內部網絡訊息也會告知記者處理各類新聞的注意事項,在這段嘗試過程中也漸漸抓到新聞呈現的風格。這次黎智英對NCC審照的幾項承諾,包括如何使用動畫、引用網路訊息等方面,台內其實已經有一定的模式因應。
壹電視新聞台每天會有「鋤片會」之外,另外針對像「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網路影片」等相關畫面,壹電視新聞台處理會要求記者對事件本身再進行訪問,像偏向社會新聞事件,就會採訪播出警方、相關當事人的說法,而不會單純地搭配記者口白資訊只播畫面內容。台內目前已經有一套標準要求,因此就算NCC有「引用網路消息為新聞來源」的製播規範等其他要求,對我現在工作流程其實沒什麼影響。

Q:對未來工作前景期許?

壹電視新聞台的工作團隊,從其他電視台過來的、蘋果日報主管轉任,兩者之間比例不會差很多。也許是因為平面工作文化的緣故,蘋果日報那裡來的主管較重視採訪路線、線索開發。
但整體而言,其實這裡就是一個新的環境,有過其他新聞台經驗的人都覺得比較沒有包袱,盡量往理想去做,就有不少新聞主管是在台內當記者後內升上去的。國內有一些新聞台在學壹電視的風格,像我覺得中天因為壹電視的出現,也在增加畫面的運用,減少記者的旁白;另外像年代使用雙主播、新佈景也是很明顯的正面效應。
今年5月壹電視裁員15%,其中也有自己認識的人,有的人也是表現備受質疑,旁人也不知道他在幹嘛;有的則還可以但相比之下就是被淘汰掉了。現在壹電視漸漸踏入各種通路,正式進入有線電視系統之後,工作狀態可能也會有轉變,也許壓力更大,但目前看起來,這裡讓人覺得比較能夠發揮理想。

記者宋小海採訪整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