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顯示具有 停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停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轉進數位出版 Taiwan News平面報停售



Taiwan News在9月28日轉型為電子報刊的閱讀形式,平面報紙發行至9月30日。(記協翻攝)


編按:

 Taiwan News新聞集團分別在7月、9月停止月刊與報紙印刷發行,全面轉型為電子報刊,關係集團並投入數位影音多媒體製作市場,也改變台灣零售市場Taiwan News(英文台灣日報)、Taipei Times(台北時報)、China Post(英文中國郵報)三報分立的景觀。正好在此時期,自由報系與中時報系兩家民營媒體,也分別增加資源,用以改進或創立網路版英文新聞內容。


記者宋小海/報導

 9月27日義美集團舉行Taiwan News數位影音多媒體發表會,由Taiwan News社長翁嘉宏主持記者會,介紹母公司集團成立的「義美聯合電子商務公司」(以下稱義美聯電)所推出Taiwan News多媒體報、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以及美麗佳人雜誌等數位多媒體版。


Taiwan News轉型電子報 平面報紙bye bye

 「Taiwan News在9月28日明天開始,整個用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給各位,完全免費,free的。」翁嘉宏也在記者會中,一度提高音量介紹。他表示平面報紙將在9月30日停止印刷,「轉型」電子報發行,也強調Taiwan News經營近62年來,長期與各類團體會員合作,目前掌握200萬份合法電子郵件地址,做為可發送數位內容的發行通路。

 Taiwan News新聞集團以及義美聯電,目前主要由義美集團總經理高志明管理。主事者面對政府提倡電子書產業政策,因而將重心移在義美聯電經營。翁嘉宏表示,義美聯電員工近200人,研發部門團隊也將近有35人。

 義美聯電當天新聞稿宣稱,兩年內台灣電子書產值可新增300億元。名片職銜為「義美聯電」總營運長、尚美讀書網路公司總經理以及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秘書長的翁嘉宏回應表示,義美聯電數位內容儲備豐富,也成立資料庫協助媒體雜誌等業界加入產製,義美聯電的產值目標應可達到50億,其中政府出版品的獲利部份至少可望佔10%。


員工九月中旬確知停印

 在Taiwan News新聞集團自行產出的內容上,國際財經文化月刊先是在今年7月號後停止印刷。據瞭解,平面報紙在9月中旬,員工才終於正式被告知停印每日報紙的政策。原有的編制如何轉移,勞資兩方也曾討論過各種約聘僱模式,其中在平面報紙原有的7名採訪記者,留有4名轉入義美聯電公司,月刊部亦有3名記者離職,其他離職員工,另包括拼版、廣告之相關部門約有10餘名員工亦可領取法定的資遣費用,員工權益是否充份受到保障還須關注。

 目前Taiwan News已推出仿紙本形式的數位閱讀版本,網路新聞主任廖繼銘表示,新聞內容部份未來將加強國內黨政新聞的即時消息,強化定位特色,公司也與手機業者簽約合作。至於既有新聞網站內容與資料庫,如何與動畫多媒體介面完成全面接軌,廖繼銘則表示內部已開始著手排除障礙。


養不起的英文報?

 「我不覺得高興,反而是警惕我們更要努力好好做下去。」對於Taiwan News退出平面印刷市場,進而專攻網路平台,Taipei Times執行副總編輯鄭超銘認為,台灣的英文報讀者群本來就少,過去在台灣卻有3家,市場本來就養不起那麼多英文報。

 雖然Taipei Times具備《自由時報》編採資源的先天優勢,鄭超銘也說,Taipei Times的20多位採訪記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提供海外讀者台灣本地的動態,而非讓讀者看到廣告訊息。

 碰巧的是,9月29日Taipei Times也剛好更新網站介面,並加強網路資料傳輸速度,時間點與Taiwan News數位影音多媒體發表會只差2天。鄭超銘強調,更新網站計畫在半年前即開始規劃,跟Taiwan News的動向沒有關係。

 「我們是六十多年的老戰友了,祝福它走出一條路來,開創新機。」China Post社長黃弘勳則指出,過去China Post印製早報,與Taiwan News的前身China News因通訊社背景而發行晚報,曾形成互補局面;後來報禁解除後,兩者才都變成日報而互相競爭。他也強調,不管媒體載具怎麼改變,專業的Journalist仍有其存在之必要性。

 黃弘勳說,目前世界各地媒體,無論是網站或手機收費,還沒有建立穩固的基礎,因此期待在媒體黑夜中,Taiwan News嘗試網路多媒體,未來能做為其他媒體的借鏡。黃弘勳認為,現在就算China Post每月網頁平均點擊率再高,仍無法轉換成營收,但過去長期經營學生郵報(Student Post)、語言學習教材,另外代理亞洲華爾街日報印刷等部份,亦提供另外收入基礎。

 「重要的是開源節流、量入為出。」對於英文報市場的發展,黃弘勳則樂觀表示,China Post在1952年創刊時,台灣的社經環境與民眾教育水平都無法與現在相比,China Post當時都可以生存,未來也還是能夠發展。黃弘勳認為,重要的是持續提供客觀、多方面來源查證的新聞內容,可以讓沒有來過台灣的國外人士瞭解事件脈絡,報導陳述的用字也要堅持水準,否則稍有不甚,讀者很容易流失。

旺報也要說英文

 相對於義美集團支持的Taiwan News轉戰網路平台,中時集團《英文旺報》(Want Chinatimes)則預期在10月2日正式發行,不過並不會搶佔印刷零售通路,而是推出網路版,取材定位也與台灣傳統英文報有所差異。

 《旺報》社長黃清龍表示,推出《英文旺報》除了是源自集團老闆蔡衍明之構想,也是因應全球化時代,英文還是國際主要語言,《英文旺報》除了讓台灣國際能見度空間提升,也增進國外對台灣、兩岸三地華人觀點之瞭解。

 黃清龍說,由於國外讀者大多還是習慣透過網路取得台灣資訊,因此《英文旺報》初期以新聞網站的方式推出,除了即時新聞、評論,主要仍專注在兩岸三地的重大政經新聞,未來是否進行專書出版等計畫,則須視情況而定。目前已預定針對歐美、日、韓等國家之政府機構、智庫、亞洲研究單位、NGO等其他機構發送每日新聞信,黃清龍現評估已有超過逾萬筆相關電郵名單資料。

 對網路免費報如何取得合理經營利潤,黃清龍則表示可嘗試方向很多,其中已與《日本經濟新聞》簽訂合作協議,創刊後每日選出至少15至20筆左右新聞,提供該報新聞資料庫訂戶,特別是針對關注大陸經濟發展的日本企業人士。但黃清龍也說,初期仍主要以免費網站方式培養讀者使用習慣。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經營權引爭議 民眾日報換新東家


 
《民眾日報》副社長張弘光4日下午出面指控兩位「前」董事長蔡豪、王世均惡性互爭經營權,恐影響員工工作權益,但張弘光的說法並未獲雙方承認。(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發行已將屆滿一甲子的《民眾日報》爆發經營權爭議,3年前「中臺灣報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文雄與當時《民眾日報》董事長王世均相關人員簽約,承租經營《民眾日報》。今年4月30日約滿到期後,卻出現同屬東森集團的蔡豪、王世均人馬對經營權各有說法與動作,甚至更有「一報兩版」之情事,導致報社員工一度搞不清老闆到底是誰。


電腦主機遭搬引爆爭議 

 5月4日下午,有2場關鍵記者會舉行,致使《民眾日報》爭議浮上檯面。下午2時,《民眾日報》副社長張弘光在高雄總社附近召開記者會,指稱先前皆曾擔任《民眾日報》董事長的蔡豪與王世均兩人互爭經營權,導致報社200多名員工人心惶惶,無法正常工作。他並表示要在網路發行《new民眾日報》進行員工自救,希望真正經營者出面指出《new民眾日報》「侵權」,藉此釐清經營權爭議。



張弘光提供報社監視器畫面,指稱畫面居中者為屏東縣議員蔡豪,並說他率眾強行搬走報社電腦主機等設備。然而新任董事長吳鎮生則對外表示是自己指揮派人搬走電腦設備,而蔡豪與《民眾日報》經營沒有關係。(記者宋小海攝)

 張弘光另提供報社監視器畫面,指稱現任屏東縣議員蔡豪在5月2日下午率眾搬走報社電腦主機,以致於無法出報,而於事發當天向高雄市十全派出所依「竊盜罪」報案。在記者會現場,幾位地方員警也到場關切,表示相關案件並已移送高雄市三民一分局偵察辦理。

 然而張弘光召開記者會後1個多小時後,登記立案於屏東市的愛鄉傳播大製作董事長、亦是縣議員蔡豪服務處主任的吳鎮生,也公開向各家媒體記者說明,並出示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標章註冊證等文件,表示自己才是《民眾日報》新任董事長。

 吳鎮生表示,《民眾日報》原屬東森集團下的東豪股份有限公司,而他已在4月時取得東豪經營權,並陸續取得《民眾日報》相關事業經營許可。

 「我也溝通了兩個禮拜,無從溝通,沒有人願意出來面對我嘛,所以我就只有把我的財產先顧好。」吳鎮生表示,取得經營權後,報社電腦等設備乃是由自己派人搬運,接著將在高雄市新光路的辦公室編輯,自5日起發報。他也再三向各家採訪記者強調,此事與蔡豪沒有任何關係。


吳鎮生在張弘光召開記者會後不久,也出面對外說明,並提供《民眾日報》的相關文件做證明。(記者宋小海攝)


經營之爭其來有自

 經營權爭議浮上檯面, 蔡豪對此事件不願回應,而另一方王世均則透過律師聲明表示,經營權糾紛與他無關。

 在此事件中,被點名的關鍵人士否認與此次《民眾日報》風波有所關連,但兩人在過去卻皆擔任過該報董事長。創刊於1950年的《民眾日報》因經營不善,在2001年由東森集團收購,蔡豪當時擔任董事長,後來才轉由同屬東森集團的王世均經營。

 王世均擔任董事長期間,則在2007年 4月15日透過有業務合作關係的李中傑,與長期在中部經營報紙發售的林文雄簽約,由林文雄承攬報務經營。林文雄經營的《民眾日報》高雄總社,即與李中傑的「甲上蘋果國際行銷有限公司」皆為同一地址。

 不過在與林文雄簽約完成後,王世均隨後在勞動節資遣逾百名員工,卻發生拖欠資遣費事件。經員工抗爭鬧上高雄市勞工局,事隔2個多月社方才終於發放總計新台幣1631萬元的資遣費。

 而在林文雄正式承攬報務後,其經營模式以各地方縣市為重心,主要以「業務記者」形式進行。記者除了寫新聞,也要自行負責拉廣告或業配,不過實際組織模式隨各縣市狀況而異,有些縣市仍有少數業務人員。該報地方特派員透露,在這種狀況下,許多報社員工乾脆選擇不要底薪,直接對分廣告費用。

 部分《民眾日報》記者認為,過去林文雄並未給予太大業績壓力,也不會干涉報導要求說好話,所以仍稱得上合作愉快。雖然「記者拉廣告抽佣」是一種趨向極端、也讓業界知情人士垢病的操作方式,卻也使《民眾日報》營運不再虧損,還算是會「下蛋」。據瞭解,林文雄原有意繼續承租經營,但遇到此次經營權爭議風波,不知找誰續租。今年4月7日,林文雄的「承租對象」李中傑透過律師發函,要求林文雄交還辦公設備、廠商及所有客戶資料。

 但是在吳鎮生出面宣稱擁有經營權的狀況下,不僅使李中傑這封律師函效力存疑,更複雜的是,其實王世均在去年7月4日向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申請「民眾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停業1年,而林文雄則另外透過「民眾報業股份有限公司」維持發行。王世均當初申請停業的原因雖然未明,但也因此讓吳鎮生有了取得董座的機會。

 另外,由於吳鎮生主張自行辦報,而讓今年4月底甫與中國《天津日報》建立合作契約,收益增添斬獲的林文雄,只好將過去3年經營的報社拱手讓人,少數經營管理人員也忙著結清帳目工作,準備跟隨林文雄返回中部。

 吳鎮生後續透過《民眾日報》聲明啟事宣稱王世均與李中傑的交易並非合法,將依法訴究,而《民眾日報》等商標「目前並無授權予王世均、李中傑、中臺灣報業公司、民眾報業公司、甲上蘋果國際行銷有限公司或其他自稱曾為本公司員工之人」。

 當初希望透過《new民眾日報》「找出」經營者的張弘光,則被吳鎮生的聲明回擊,表示公司沒有「張弘光」之任職或勞健保資料。不過根據原《民眾日報》經營團隊人士指出,先前與許多記者都是從廣告費用直接拆帳,所以不少人與報社並未有勞健保等形式關係。


南北印刷出報一度不同調

 早在張弘光、吳鎮生公開說明爭議之前,《民眾日報》即出現內部分裂,各擁其主的狀況,5月1日的報頭註明「董事長王世均、社長林文雄」後,在5月2日開始,報社高雄、台北兩處印刷廠送出的報紙,卻出現報頭鬧雙包的狀況。

 5月2日,北版仍維持「董事長王世均、社長林文雄」,南版則更改為「董事長吳鎮生」。然而在關鍵的高雄總社編務設備遭搬離事件後,《民眾日報》台北分社提供電子郵件位置,緊急接受各地記者稿件,不少在台北的記者也被召回辦公室協助編版,在3日至4日,報頭則為「發行人蔡錦煊、社長林文雄」,刊有「蔡錦煊自民國九十九年五月三日起,擔任民眾日報發行人」之啟事,過去在社論旁突顯高雄觀點的「雄論」,竟也改為「北論」。

 不過由於吳鎮生宣示自己擁有《民眾日報》經營權,南部許多零售通路也未收到由台北發行的報紙,加上張弘光出面控訴,最後變成「民眾日報停刊」消息不逕而走,但在爭議過程中,實際上該報從未全面停止印刷。而在媒體報導此一事件後,過去擔任《民眾日報》總顧問的「新發行人」蔡錦煊則對媒體表示,要至台北分社瞭解狀況,並不再擔任發行人。

 當吳鎮生於5日「復刊」刊登半版接管聲明,自此「南部版」統一為「董事長吳鎮生、社長許芳青」,不過僅發行2大張共計8版,而且內容則使用中央通訊社供稿,訊頭幾乎為「本報綜合報導」,若非尚有記者掛名固定「廣編」欄位與軟性資訊,一般讀者恐怕在報紙找不到任何記者名字。  

 在另一方面,在蔡錦煊表示不再擔任發行人後,台北分社仍持續接收各地記者稿件,另行出報,但報頭不再註明任何職銜名稱。接連印了2天之後,已編排而將在7日發行的「北部版」,則在各方折衝之下停印,至此《民眾日報》印刷發行才真正被統一,但直到11日,吳鎮生的《民眾日報》才開始刊登各地記者的新聞稿件。

 11日下午,新任董事長吳鎮生召集《民眾日報》全國各地特派員開會溝通,並允諾在13日恢復5大張出報,據瞭解「前」董事長林文雄等人也出席參與。隨著吳鎮生承諾實現、高雄觀點的「雄論」也改題為「英豪論」3字,經營權歸屬似乎逐漸明朗化之際,《民眾日報》的經營方向是否改變,則是留任員工現階段最關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