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我的聲明/張鐵志



文/張鐵志(陽光時務台灣總監、專欄作家)


過去這一周,我的心情非常沈重。我的學界朋友和前輩們發起了拒寫中時運動,我認同他們的理念,同樣不同意蔡衍明董事長對於中國人權和民主的若干看法。



但是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和這些學者朋友們的戰鬥位置有所不同,所以做出不同決定。我是以寫作為志業、為戰場,希望用文字去批判權力結構、去分析中國或國際議題,去讓更多社運/獨立文化議題有發聲可能。不論是十幾年前開始寫抗議音樂,或者這幾年耕耘中國人權等議題,我都願意去走一條人少的路,因為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文化抵抗,是去對抗主流的意識型態與政經結構。

我選擇留守或離開一個戰場,是端視我是否能有表達自由。例如過去幾年,我曾幾度進入媒體工作,又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寧願回到獨立寫作的生活。

過去幾年我在中時時論廣場有一個固定專欄,這個論壇版面是許多朋友都肯定在台灣媒體中比較多元而深度的,而我也有機會發表一些可能不同於報社立場的言論,今天既然我仍可在這個空間發出批判性聲音,堅持我的寫作方向,所以我選擇暫時留下來繼續戰鬥,直到如果我的寫作自由受到限縮。

當然我知道這個選擇會讓部分朋友質疑,但我很感謝許多其他連署朋友的理解,他們很清楚,我們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分進合擊:外部壓力和中時內部改革力量(包括編輯部門和專欄作者)應該結合起來推動媒體改革。

不過,在2月11日,中國時報在新聞版面以孔傑榮教授和我寫過許多關於中國人權的文章,來代表該報系的多元,讓我頗為不安。標題「中時關注大陸人權,不落人後」有誤導之嫌,因為專欄作者的文章並不代表報紙立場;如果關注大陸人權確實為中時立場,那麼就不該只有少數作者有這樣的聲音,而是應該更充分展現,也希望蔡衍明先生不但可以支持平反六四,也能更關注中國的人權與民主問題。


在此我願意提出幾點呼籲,彼此共勉:

1.中國時報或者其他台灣媒體,要能秉持媒體的最核心精神,對有權力者說真話,而不受來自此岸或彼岸的掌權者的壓力所影響。

2.中國時報的論壇版是台灣公共領域的重要平台,報社應該要捍衛與強化言論的多元性,讓更多不同於報社立場的聲音出現。

3.報社老闆應該更尊重報社編輯部的自主性,不要指揮編輯台為自己發言;編輯部也應該更堅持新聞自主,堅持媒體應該服務公共利益,而非資方利益。

4.中國時報被詬病的問題,除了蔡董事長對中國的立場外,還有報社的言論空間,但後者並非中國時報獨有的問題,而是普遍存在台灣許多媒體。

台灣社會的主要共識之一就是我們的平面和電子媒體已經在黨派化和八卦化的侵蝕下不斷沈淪,使得台灣的公共領域幾近崩塌。這次的拒寫運動提醒了我們,如何重建媒體的尊嚴與公信力,讓媒體成為一個豐盛的公共領域,一個監督權力的新聞媒介,是媒體老闆、新聞從業者、社會運動者,以及相關的寫作者,必須一起努力的。

對我來說,文字工作是一場漫長的文化戰爭,我會繼續在這個路上奮力前進;媒體改革則是台灣民主工程中最重要的課題,希望我們所有人可以一起前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