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顯示具有 公共電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電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10人退公視董事遴選破局 文化部改審查公開

10位公視董事候選人退出提名,文化部長龍應台與審查委員會召集人廖蒼松在11日晚間進行說明,並解釋未來審查過程的各項改變。(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公共電視第五屆董事會改選審查在延宕超過一年半後,在629日終於再度展開,但在24名被提名董事人選之中,有10人認為審議程序「差別待遇」有嚴重瑕疵,因而在711日二度審查前請求除名,造成即使審查會通過其他人選,仍無法達到董事會17人的最低門檻。審查破局再度延後。

審查委員會召集人廖蒼松與文化部長龍應台在11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審查委員將致信向退出的候選人釋疑,並決議公開這兩次審查影音紀錄。龍應台說,對於10位被提名人聲明退出表達遺憾,能夠體會這些人的心情。

「大破可能剛好是大立的契機。」龍應台表示,審查會決議將重新提名後,文化部也會以全新態度處理;未來文化部將把候選人名單將廣徵各界意見,並事先公開,審查進行過程將透過現場網路直播公開,做為公民教育典範。

龍應台並表示,文化部將成立「公廣媒體改革小組」,引進專家學者及公民社會的力量來協助文化部處理公共媒體問題。文化部將於今年10月提出公共媒體政策,並努力讓公視法在下個立院會期通過修法。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媒體改造學社等民間團體對公視議題近期展開公開行動,除了22日在文化部大門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要求以民主程序完成改選,25日更向監察院遞出陳情狀,要求調查江啟臣、楊永明兩位前任新聞局長,做為文化部的「前車之鑑」。

原本在2010年12月第四屆公視董事會即任期屆滿,但至隔年1月第二次審查會仍無法完成,自此董事會延任至今超過一年半,日前網路上也出現「第四屆公視董事會延任吐糟團」,並為董事延任天數持續計時。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龍應台拜會立委 公視新董事審查會擬29日召開


14日下午龍應台拜會各黨團立委,圖為龍應台與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於商談後步出會議室。(記者宋小海攝)

文/編輯室

公共電視第五屆董事會遲遲無法出爐,導致第四屆董事會延任逾五百日遭受批評。文化部長龍應台今日下午至立法院,在休會前夕拜訪朝野各黨團人士,並表示將與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茶敍,而審查委員會定在29日召開。

對於傳播學者擬定於文化部前舉行傳播政策的新書發表會,龍應台認為自己也需要瞭解傳播界的生態結構,願意全程參與「上課」,也希望認識該書所有作者。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文化部公廣藍圖 前廣電處長張崇仁受命

文化部長龍應台5月24日與事務官合影,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長由張崇仁(右一)擔任(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面對公共廣電政策議題,以及如何解決眼前董監事改選的急迫問題,文化部長龍應台多次表示將與團隊討論,而目前在文化部的架構下,公廣集團等政策轉由「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負責,新任司長張崇仁原為新聞局出版事業處處長,過去並曾擔任新聞局廣電處處長,而具處理公視議題的經驗。

張崇仁歷任新聞局國際新聞處秘書、編審,廣播電視處科長、專門委員、副處長、處長、參事、駐美國華盛頓及亞特蘭大新聞處主任、新聞局出版事業處處長,並為政治大學廣電系兼任副教授。

目送新聞局 看公視難題向文化部走來

文化部揭牌典禮上,前新聞局長楊永明與文化部長龍應台握手。目前公共電視未解的問題,也轉由龍應台負責面對。(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主管公共電視政策的新聞局,在5月18日因「政府組織改造」正式走入歷史,末代新聞局長楊永明未能化解的公視董監事爭議,而《公視法》的修法與公廣集團未來發展,也已進入剛成立的「文化部」管轄,舊董事延任超過一年半、新董事名單尚未產生,眼前僵局已成為台灣首位文化部長龍應台無法規避的重大挑戰。

文建會在5月20日正式升格成文化部,設有七個司、五個處、一個會、兩個附屬機關及多個附屬機構,這也是《行政院組織法》修正後,首先改制的政府機關,新聞局多數單位移撥文建會,教育部、研考會等單位部分業務也一同併入。僅管龍應台矢言要在文化部任內提出百年藍圖,但在升格後的公開場合中,仍未對公共廣電政策提出推動方向。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在1月18日早上前往公共電視,在大門口展開靜坐行動,要求延任超過13個月的第四屆董事會總辭,給予行政、立法部門壓力,以立即重新啟動遴選第五屆新任董事會,並針對《公視法》修法進行協商。

同日下午公視董事會聲明回應指出,延任有正當性與適法性,只要第五屆董事會選出,延任董事就會自動解職。羅世宏對此表示,對於延任董事會數度聲明如出一轍感到失望,靜坐要求主動請辭已無可能,接下來將聯合媒體改革與其他公民團體發起第二波公民行動。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民間公佈總統選舉投票指南 傳媒政策無人及格


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1月6日上午公佈投票指南,媒體改造學社執行委員、台灣大學新聞所所長林麗雲(前排中)表示,三黨候選人在新聞傳播議題的政策方向都不及格。
















記者宋小海/報導


總統大選即將在一週後舉行,24個社運團體所組成的「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於6日上午在立法院公佈「2012公民投票指南」,期望掀起「牽牛花選票革命」。這份「公民投票指南」報告最後呈現的議題項目,分為兩岸關係、青年與勞動政策、勞動派遣、公共托育、司法改革、社會救助、解決國債高築、提高富人稅賦、新聞傳播等議題。而就「新聞傳播」議題分析結果顯示,參與總統選舉的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候選人都不及格。

公民連線自去年10月成立,並分別就青年議題、工作貧窮、媒體、兩岸關係、司改與選制、稅制與國債,向三組總統候選人提問,分析三組候選人的回應、總統辯論現場說法、各項政見與言行意見,最後做出報告供中間自主選民的參考。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文化界提問總統候選人 公視迫需修法定位


「文化界提問總統候選人」於12月15日於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尋求連任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以及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按主辦單位規劃先後到場,各自接受約一個小時提問(鐘聖雄攝)



記者宋小海/綜合報導


「文化界提問總統候選人」於12月15日於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主辦單位「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表示,這是台灣首次有總統參選人與文化界對話,期望內容可成為日後文化政策方向,開啟民間的監督平台與機制。提問以12個文化大方向開展,其中包括公共電視未來如何規劃,並由交通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魏玓進行提問。

魏玓提問時指出,公共廣播媒體向來是先進民主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而我國公共電視自1998年開播以來,卻因為缺乏充足預算及完善法令制度,不但無法與先進國家公共電視並駕齊驅,晚近營運更陷入困境。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團體聲明】原視獨立運作 反對刪除預算


原視獨立運作  反對刪除預算
反對簡東明、孔文吉委員刪除原視預算之聲明


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聲明

原住民族電視台日前(3日)報導國民黨立委簡東明、孔文吉於立法院內審查行政院原民會所編列的原住民族事業基金會預算時,因立委針對十月份所播出的《原運》紀錄片,引起立委之質疑(http://www.youtube.com/watch?v=ZMkDF_SLZ0w),在報導中,孔文吉表示,目前原住民族電視台在整個人事與經營方向無法突破,乃因於無法管理到原住民電視台。最後,此審查委員會最後由簡東明提案,孔文吉連署,刪除明年度原民台預算兩千多萬,並要求提出原運紀錄片之專案報告說明才能解套。

而事後(8日)簡東明委員亦發表聲明指出:當日參與協商之委員皆一再強調,原民台新聞報導不中立、製做節目品質待加強等長久的問題需立即改善,並非因該台報導所指出,是因不滿原運專題之播出而凍結該台預算。

我們認為,兩位立委除了對於原民台的經營造成傷害外,更對台灣公共媒體的發展造成負面之影響,因此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對簡東明、孔文吉兩位委員刪除明年度之部份預算提出強烈譴責外,我們也提出以下之聲明:

一、反對內容審查,恣意刪除預算。公共媒體在人事、節目之產製上有其專業性與獨立性,我們同意國會可以監督公共媒體,但並非目前即興式的審查與監督方式,以立法委員的個人好惡恣意為之。我們認為應建立一套公共問責的審查的機制,定期針對公共媒體的整體表現進行評估。

二、原視獨立運作,拒絕政黨黑手。原民台未來是否歸屬於於公廣集團,是可以討論的公共議題,然而,不管運作形式如何,都必須兼顧主體性、公共性及獨立性。然而兩位委員卻未提出系 統性資料,明確說明原民台之問題所在,孔文吉委員甚至以個人之好惡凍結原民台預算,已經對原民台的公共性及獨立性造成嚴重傷害。


原文刊載於2011年11月9日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目擊人物】紀錄環境變遷 柯金源反對國光石化




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右)回顧自身工作經驗,以及對環境運動的看法。(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公共電視新聞部紀錄片製作人導演柯金源在3月8日舉辦之「紀錄片與環境運動」座談中,從去年所攝製的紀錄片《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談到名為”Formosa”的台塑六輕,對Formosa台灣有何重大影響,並表達對台灣石化政策以及國光石化興建的憂慮。

歷經雜誌社攝影記者工作,1993年開始以攝影機紀錄台灣環境的柯金源,拍過台灣彌猴、紅毛猩猩、珊瑚、軟絲仔等生物,行過北極圈、南極洲、珠穆朗瑪峰山區,並曾揭露濁水溪砂石廠、台塑石化污染等海岸破壞、環境公害等生態議題。


回顧六輕 檢討台灣石化政策

去年台塑六輕大火及國光石化環評爭議,突顯台灣石化政策有重新檢視之必要,柯金源所攝製之《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亦是公視「今晚跟你說石化」系列作品之一。

柯金源說,製作該大最大困難,在於如何讓台塑自1954年迄今的線性發展,能夠讓人清楚瞭解,但有別於多數紀錄片以特定人物為主體的軟性訴求,此片在一場接一場的事件中,反而有點像是台塑的「黑檔案」,但在大量資料畫面的刪選過程,主要還是希望傳達對產業政稍與生活環境的「選擇權」觀念,因此像1987年台塑創辦人王永慶與宜蘭縣長陳定南的辯論,其實就刪減很多,只保留與普遍公民相關,而較為中性的部份給觀眾思考。


民眾集結 反對國光石化興建 

「那段時間,環保署密集在審國光石化,我們希望能夠趕快在那個時間點,讓外界瞭解石化產業在台灣的深度影響。」柯金源提到去年10月公視推出石化週的原因,並感嘆自己生長於彰化伸港曾經可以「摸蛤仔兼洗褲」,現在鄰近溪流卻被汙染,也曾為無法守住家鄉土地感到沮喪。如果國光石化真的在彰化南邊設廠,煙流影響範圍更會擴及整個台灣西岸,因此他與眾多朋友都反對國光興建,「真的是最後一戰」。



針對石化政策發展,學術界在3月5日舉辦「氣候變遷、產業政策與風險管制研討會」。在與談者提及民間反對國光興建運動時,與會學生則秀出白海豚玩偶致意。



目前民間反對國光石化興建的聲浪,柯金源認為是前所未有,過去社會環境保育概念尚未清楚,資訊管道又被封鎖、扭曲,知識份子也不敢站出來。現在不單是從小學生到學界教授都出面聲援,還有「土地信託」機制推動,運動亦橫跨不同階層、黨派,資訊流通也快速充份。

柯金源說,看過這麼多社會運動,情況沒有一次比這次更好,不管是環保團體、在地人士,知識份子還是新聞媒體,每個人扮演自己的角色,彼此都沒有分散。這位紀錄片導演雖多次語帶憂慮,若沒擋下國光石化興建該如何是好,但仍帶著期盼緩緩地說:「現在各方面都更成熟了,應該有這個機會。」





311強震連帶造成日本千葉縣煉油廠大火,彰、雲沿海蚵農14日發起「發蚵馬總統」行動,蚵農帶著鮮蚵到總統府前,呼籲政府不要再將國光石化、六輕五期等煉油廠設置在容易肇生意外的沿海地區,避免悲劇重演。(記者宋小海攝)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焦點話題】公廣集團更換總經理  學界批看守團隊於法無據



華視工會18日舉行「守護華視」守夜行動,抗議董事會在農曆年後所進行的總經理人事變更案,董事與員工同坐一堂,現場還掛著年節燈籠。(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第5屆公廣集團董監事遲未選出,現任董事會被視為「看守團隊」,卻因變更華視、公視總經理而遭各界批評。公廣集團先於2月18日通過原公廣集團董事周建輝擔任華視總經理,周建輝辭去董事於26日以華視總經理出席董事會報告;同日董事會又通過現任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曠湘霞曠湘霞擔任公視總經理,人事令即將在3月7日生效。

 學界團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則表示,「看守」性質的第四屆董事會卻逕行遴選華視及公視新任總經理。此舉不僅於法無據,也留下外界對執政黨干預公視人事佈局之疑慮。


工會一度抗議 華視仍改選總經理

 公廣集團董監事原定於去年12月3日即交接,但至今仍未選出新任董監事。目前居集團董事長之位的陳勝福,在今年2月8日華視開工團拜時,誇獎華視總經理王麟祥讓華視轉虧為盈,卻又在同日宣佈將與公視總經理孫青、華視總經理王麟祥總辭。後續陳勝福受董事會慰留,但更換總經理的決議未變,令當時華視員工為之譁然。

 針對公廣集團董事會在「看守」時期更換總經理一事,華視工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皆呼籲應立即煞車,華視工會更在2月17日中午及18日晚間集結員工抗議,但此舉並未因此改變目前董事會之作法。


陳勝福:推動公視修法 爭取華視待遇

 對此華視工會質疑現任董事會屬看守性質,不能進行重大人事任命的決議,因而發起員工連署於17日召開記者會,並在18日晚間董事會舉行前,展開燭光守夜行動,要求公廣集團董事回應盡速推動公廣法修法、第五屆公視董事會產生後華視總經理應公開遴選、保障華視員工勞動權益與公廣集團員工勞動條件一致化、未來華視重大政策應納入員工代表、絕不處份陳情員工等訴求。

 董事長陳勝福與董事陳世敏、趙雅麗、林淇瀁、須文蔚等人在華視一樓大廳,聽取並回應員工的不滿。陳勝福表示自己「不支薪」、「不戀棧」、「不怕事」,痛批新任董事遴選在審查會難產,點名民進黨提名之委員黃世鑫惡意杯葛,兩次審查會議僅能選出5位董事;自己本來要履行諾言離開,但為了因應公廣集團今年推動計畫需要才仍留下。

 陳勝福宣示,華視無論如何要公共化,最慢在半年內推動「公共電視法」修法,期間亦需要華視員工代表、工會代表提供意見。他也保證只要華視員工同意,他在立法院開議一個月內,不管自己的職位為何,即帶員工到立法院與朝野兩黨協商,讓華視員工的待遇比照公共電視,包括工資、獎金、調薪制度、器材設備都會落實,將交給董事會請管理團隊落實。

 「我在這邊就可以很落實地講,也許從『下一屆』開始、『下個人事案』開始,不但用一個公開遴選的方式,我還主動加進去什麼?讓遴選委員有員工代表。」對於這次總經理公開遴選的爭議,陳勝福對此次提名方式過程不夠周延、溝通缺乏表示抱歉,但並未表示將因此改變作法。

 對於員工參與公司重大政策,陳勝福自舉南部建台為例,表示長期以來華視在社會落後一截,如果華視可參與,亦可增加華視設備資源,但也會考慮員工意見,況且重大政策本來就會由董事會討論,員工董事也可表達意見。對於絕不處份陳情員工訴求,陳勝福則說:「都什麼時代了?怎麼還有這種擔憂?」


陳勝福18日華視大廳回應員工意見後,在等待電梯準備前往董事會場地時,仍有員工上前圍觀。(記者宋小海攝)


媒觀堅持不宜進行人事變更

 回應結束後,華視董事會召開,投票通過陳勝福所提名的周建輝擔任總經理,華視工會對外表示將持續監督訴求是否落實,但對於公廣集團的現況,前董事長鄭同僚、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則分別就不同觀點緊咬不放。

 前公視董事長鄭同僚則在2月22日至監察院陳情,指公視董事長陳勝福違反公視法身兼明華園總團長以及公視董事長,行政院新聞局卻未依法監督,涉失職;新聞局則回應指出,陳勝福在去年9月已未任明華園總團長,符合公視法規定。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則是炮聲隆隆。在曠湘霞出線公視總經理後,媒觀在2月份第三度發表聲明,態度一貫並加入傳播學術團體「媒體改造學社」助陣,指出看守董事會不應進行重大人事變更,也呼籲獲聘的周建輝、曠湘霞不應就任。

 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認為,現存看守之董事會並未經適當法律程序而繼續延任,缺乏正當性與法律授權。假使陳勝福要批評第5屆公視董事審查會並給予壓力,大可率領所有董事總辭。對於陳勝福曾批評公視監事黃世鑫不應擔任第5屆公視審查會委員,管中祥建議現在陳勝福大可向法院提告釐清真相,反正第四屆董事會法律訴訟已經很多,也不差此案。

 管中祥指出,陳勝福宣示修法,但公視法的討論兩黨皆早有委託專家學者的研究案可供參考,目前公視公視法可儘快提出修法版本,不應再拖延下去。他認為公視之主管機關新聞局先前兩度召開公視法公聽會乃虛應故事、徒具形式又不夠公開,還曾拒絕記者與公民錄影,新聞局重點應該放在第5屆董事之審查會,秉持資訊透明、民主參與、實質審查精神盡速進行審查,組成合法的第五屆董事。






新聞局在今年1月4日舉行公視修法「公聽會」,卻當場禁止記者拍攝錄影,長期利用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公民記者好奇寶寶同時受到阻攔,向廣電處處長何乃麒表達不滿,警方甚至一度上前阻攔。經與會者的抗議後,會議主席新聞局副局長許秋煌表示下次會加以改進。(資料照片-上圖:記者宋小海攝/下圖:黃惠偵提供)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友會聲明】程序瑕疵 過程草率──我們對公視第五屆董監事第一次審查會議的看法與呼籲


在公視第五屆董監事審查會議之前,新聞局11月19日舉行公視基金會董、監事選任程序及公共電視法修法方向「公聽會」,事前卻一度對媒體同業表示不便接受採訪,在目擊者電子報記者要求下才同意拍攝紀錄,現場與會學者、媒體人士、社團代表則共計13人。(宋小海攝)


編按:第五屆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會議11月22日第一輪通過4位董事,包括陳郁秀(前文建會主委)、吳作樂(長榮資管系教授、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鄭自隆(政大廣告學系教授)及巴奈.母路(前台北市原民會主委)等四人,其餘人選尚未能通過,須另行擇期開會續審。


2010.11.23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聲明

在昨日(22日)所召開之公視第五屆董監事審查會議,雖有審查委員支持媒觀及澄社先前所提出之訴求,主張審查會議應回應公民團體的正當要求,落實程序正義、公開透明及專業審查等原則,惟多數委員仍以循既往慣例、時間緊迫、今天不能空跑一趟等理由,決定審查不採詢答方式及聽取公民意見,對於此種違反民主政治透明公開原則的反民主決議,我們深表遺憾。
雖然審查會議決議將會議過程全程錄音公開,某程度回應社會的期待,值得肯定,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仍認為此次的審查程序充滿瑕疵,必須深刻檢討反省。特別是行政院新聞局,以「循往例辦理」為脫詞,面對過去不符民主精神與程序的錯誤作法,新聞局不僅不願意幡然改正,立下榜樣,並公然毀棄局長在立法院所作出將召開公聽會的承諾,更迄會議當日方使審查委員知悉提名人選,此等怠忽職守的作為,已構成嚴重的瀆職。我們在此呼籲立法委員應追究新聞局長等人的相關政治責任,並建議監察委員調查糾正。

為彌補迄今所出現的嚴重程序瑕疵,我們再次呼籲,新聞局應儘速將昨日審查會議過程上網公佈,並儘快正式公布公視第五屆董監事被提名人名單、背景及提名理由,以召社會公信。此外,我們亦再次建請審查委員,就日後接續的審查採取公開透明的原則,除了貫徹將會議全程錄音公開之決議外,亦進一步提供社會公眾對人選有正式表達意見之機會,透過公開、透明程序,選出適任的公視董監事成員。




【焦點話題】連獲三新聞獎 朱淑娟籲建獨立記者機制


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於12月2日揭曉,獨立媒體人朱淑娟一人涵括三個獎項。(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新聞置入性行銷泛濫以及言論報導空間受限,種種現象迫使媒體人離職出走。去年離開聯合報的朱淑娟,仍持續報導環境議題,今年卓越新聞獎給予三個獎項肯定;本月中旬,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黃哲斌則辭去職位,並撰文批評新聞置入性行銷現象,讀者可對照品讀。



記者宋小海/報導

 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新聞獎於12月2日揭曉,其中獨立媒體人朱淑娟在兩個大獎中分別獲得三個獎項,成為此次新聞獎最大贏家。朱淑娟去年因報導空間受限,離開長年工作的聯合報,另寫下〈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批評新聞置入性行銷之現象,但仍以獨立記者之姿,持續透過「環境報導」部落格關注國內環境議題焦點,而在此次新聞獎得到肯定。



朱淑娟:評審肯定獨立報導精神

 「沒想到會以獨立媒體記者的身份得獎。」朱淑娟最先獲得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她上台強忍淚水表示,媒體大環境改變,要在主流媒體當一個真正的記者,其實要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她離開聯合報之後,就決定暫時不要到主流媒體工作,企圖嘗試台灣獨立媒體的可能性。「它肯定的不是我個人,而是對於獨立報導精神的期許。」

 朱淑娟並向台下的傳播師長請命,希望透過制度的建立,讓獨立記者取得讓合法的「護照」,不要在身份上產生困擾,也促進媒體進步與監督政府。朱淑娟認為,在台灣的獨立媒體面臨很大的困境,要進入官方單位採訪時除了有身份認同的問題,更不用說以一己之力面對龐大政府機器的打壓。

朱淑娟第二度獲獎時,前東家主管,聯合報發言人項國寧(圖左)向前握手致意。(記者宋小海攝




學者:良禽無木可棲

 隨後在頒發平面媒體即時新聞獎時,頒獎人林元輝致詞時說道,他發現學生畢業之後,良禽無木可棲,是身為老師痛心之事,媒體老闆、主管,要負最大的責任,然而這次得獎者的志氣與勇氣讓人看到有另一個可能性:「老闆不好,你自己就當老闆」;當他宣布得獎作品是:「中科四期……」時,現場立即歡聲雷動,在場皆知關注環境議題的朱淑娟再添一獎。

 「即時新聞的定義,其實有時候是對一個事件長期的追蹤報導或關心。」朱淑娟再度上台時說,去年4月7日環保署第一次舉行中科四期環評審查會議,在場只有她一個記者;一年多後,中科四期看起來是個案,背後卻延引申出土地徵收正義,以及台灣缺水環境是否能再發展科學園區。她並提到中科四期的範圍涵蓋2.2公頃的相思寮,而在這段期間報導,最近已經確定相思寮的阿公、阿嬤可以不用遷移,她感到非常開心。


與公視團隊合作再獲一獎

 然後,當NCC主委蘇蘅宣佈電視類專題新聞由公視「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獲得的那一刻,台下喊叫聲隨即炸開,因為參與製作並代表領獎者除了「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陳忠峰,更有已上台兩次的朱淑娟。

 于立平代表發言時哽咽地說,希望報導能讓政府能正視工業開發對環境的迫害,而公視董事會雖風風雨雨,但不論怎麼困難也一定會努力,也希望公視可以給公視新聞更多獨立自主的空間。而一同站在于立平身後的朱淑娟,則輕拍著于立平的肩,共同分享榮耀與喜悅。



相關連結:

我們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新聞環境?

2010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主題說明 <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

(出自:朱淑娟部落格「環境報導」)

優雅地戰鬥(出自: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朱淑娟得獎後,隔日依舊如往常至環保署採訪拍攝;圖片現場為國光石化(彰化西南角大城海埔地工業區)第3次專案小組環境影響評估會議。(記者宋小海攝)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彎腰生活 記者譜寫農村之歌



老林家樂團與灣寶居民一同歌唱《黏土》,歌詞由記者胡慕情(左一)譜寫。(記者宋小海攝)


文/編輯室

由台灣農村陣線、台大學生會、有好農產等組織共同主辦的「彎腰生活節」,10月16、17日在台灣大學開市,透過小農市集,讓八八水災重建區及各地堅持友善環境耕作的農友推銷自己的產品。16日晚間舉行彎腰音樂會暨紀錄片放映會,其中亦有新聞記者參與樂團演出,為台灣農地發聲

 演出團體之一的老林家樂團,成立以來多以社會議題入歌;過去當苗栗縣政府規劃後龍科學園區,擬徵收灣寶農地時,團員也從訪問瞭解土地徵收背後的問題。在音樂會上,老林家樂團與灣寶居民共同演唱的《黏土》,歌詞由團員胡慕情自《立報》轉任公共電視記者期間所譜寫,創作故事可見〈在灣寶唱歌〉一文。


 


《黏土》歌詞

想起彼當時 沙仔地養沒覓
細漢就離家 做女工渡日
用目屎來紡織 故鄉的畫面
思念阮ㄟ土地 清新的香味

勤儉來打拚 得到王爺疼
指示來移山 車土種稻仔
收割米高高 蕃薯西瓜大
就此 返來 農家ㄟ生活

啊 感謝彼粒山 黏土甲阮晟
雙腳土黏黏 不願來叮凍
黏土嘛黏心 在地才知影
灣寶係元寶 這是阮的家



彎腰生活節小農市集現場。(記者宋小海攝)

【記協會訊】媒觀等團體要求公視董事審查公開透明



媒觀等團體代表10月18日召開記者會,要求公視董事會提明審查應公開透明。(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記協參與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等公民團體發起之行動,共同針對公共電視董事會爭議發表聲明,呼籲董事會提名審議應透明化與公開化。記者會於18日召開後,與會代表隨後向國、民兩黨立委、新聞局長江啟臣等人表達訴求。



文/編輯室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澄社於10月18日舉辦「公視需要災後重建」記者會,並於會後拜訪國民黨、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與新聞局。在記者會中,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表示,所謂的災後重建,並不表示公視災難已經結束,而是公民團體面對公視的災難時,除了批判外部政治力介入與內部治理問題外,更積極地提出如何重建主張,以期讓公廣集團有更好的發展,管中祥認為,公視若要災後重建除了公視董事審查要公開透明外,更應該儘速修改公視法與華視公司章程,減少董事會人數。

同時,管中祥並公佈由公民團體所架設的「公視第五屆董事審查:公民提問」網站,希望公民針對新任董事的問題進行提問,而公民團體亦會將公民提問的問題一併轉交與新任董事。
在記者會後,公民團體代表前往國、民兩黨立法院黨團與新聞局進行拜訪,國會監督聯盟執行長何宗勳表示,針對公民團體對公視董事改選的關心,立法院應儘快召開公聽會,廣納各界建議。而此,國、民兩黨團皆認同此項作法,而國民黨立法委員郭素春說,舉辦公聽會的細節需要與黨團委員協調。

同時,澄社執行委員劉靜怡表示,目前公視董事會的法律紛爭,由於公民皆非當事人,在法律上沒有當事人適格可以介入。當然,若透過法律訴的作法,希望可以帶來事實澄清的效果。然而,若目前要快速的解除外界疑慮,管中祥認為,新任公視董事審查過程更應透明化,甚至可以進行網路直播,讓公民參與決策過程。

對此提議,國民黨、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與新聞局皆表示認同。但郭素春表示,若仍需和黨團委員溝通;而民進黨黨團幹事長管碧玲表示,民進黨將會針對此事對新聞局提出質詢與要求。對此,新聞局長江啟臣認為,新聞局認同公開審查的精神,但由於公開審查的細部程序需由公視法來界定,另一方面,審查權責不在新聞局,因此,將會與立法院黨團進行溝通,希望能做到公開審查。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郭英調表示,目前已有十多個公民團體支持此呼籲,而未來將還會有其他公民團體持續連署中。


影音連結:

1.民間呼籲公視第五屆董事審查 應透明化與公共化

2.呼籲公視董事審查公開透明 國民兩黨樂見其成


(出處:公民行動紀錄影音資料庫)









公民團體代表在記者會後分別拜會國、民兩黨立法委員。(記者宋小海攝)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聯合聲明】公共電視需要災後重建



 對於公共電視紛爭及未來發展,公民團體感到憂心與高度關切,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澄社發起「公視董事會提名審查應透明化與公共化--我們對『災後重建公視』的呼籲」的連署,已有多個團體表達支持,我們除了發表以下聲明,也會採取具體的行動,各團體將於10月18日(週一)於10:00立法院中興大樓103室召開記者會,並隨即拜會新聞局、立法院各黨黨團尋求支持,目前已獲新聞局、民進黨團及無黨聯盟回應,尚待國民黨團回覆。記者會及相關拜會行程將於近日內公佈。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





公視董事會提名審查應透明化與公共化
--我們對「災後重建公視」的呼籲

發起團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
連署團體: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改造學社、勵馨基金會(陸續增加中…)


 公視董事會爭議與內部治理衝突越演越烈,不僅外界霧裡看花,也造成公視形象受損,民眾對公共媒體信心漸失。但我們必須指出,公視爭議並非從天而降,國民兩黨都是肇因。

 民進黨執政時,雖修法促成黨政軍退出廣電媒體,宣佈成立公廣集團,但卻未曾積極修改法規,公廣集團並未真正公共化。而2007年,民進黨舉行第四屆公視基金會董監事改選時程序草率,也為公視發展立下不當示範。不僅部分董事當選人未獲徵詢,亦有公開反對成立公共廣電集團者獲得提名,立院進行審查時,審查委員當場才看到候選人資料,憤而離席抗議過程太過匆促草率,造成公視董監事提審過程嚴重瑕疵。

 國民黨長年利用國會多數凍結公視運算,使公廣集團無法正常運作,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不僅未提出完整的傳播政策,也不願解決公廣集團法規未臻完備及財政不足的窘境。相反的,卻利用國會多數,作出干預公視營運的決議,後更擴增公視董事會人數,將手伸入公視,過程粗暴,使公廣集團的運作陷入政治惡鬥的漩渦,不僅公視員工士氣受挫,多年來台灣公共媒體建立的正當性與公共性也面臨風雨飄搖的困境。


 我們認為,缺乏明確的公共媒體發展政策以及國民兩黨怠忽修法的消極作為,不僅是權力者的重大缺失,亦是第四屆公視董事陷入混亂與惡鬥的重要原因。我們除呼籲朝野政黨應負起政治責任完成法規修訂、提高對公廣集團捐贈,促使台灣公共媒體真正朝公共、獨立發展外,對即將進行的第五屆公視董事會提名審查與連動改組的華視董事會,我們要嚴肅提出以下訴求:

一、關於公視基金會董事會提名審查程序
1.行政院應在提名前一個月向社會徵才,由社會各界推荐公視基金會董事會人選。提名人選確定後,應向社會公告,並說明提名理由。
2.立法院應事先公告提名審查委員會審查委員名單,各黨並說明審查委員之詳細背景及推舉理由。審查委員不得具有以下身份:政府官員、民意代表、與公廣集團有業務往來及應利益迴避之人士。
3.公視基金會董事會審查過程需秉持公開、透明、公共參與之原則,全程轉播,開放公民提問、接受公共監督。

二、盡速修改公視法,減少公視基金會董事會人數,回復十一至十三人組成。

三、有關華視董事會
1.應即修改華視公司章程,將現有20餘名董事降成13人為上限,以維決策效能並降低董事會開支。

2.在集團法制未修訂完成前,宜由公視基金會推派現有董事(含企業經營背景的董事),並佔二分之一席次以上,結合民股董事與員工董事組成之,以確保集團整合、實踐公共精神及企業營運效能。


 我們並不會天真的認為落實上述三項訴求便能讓台灣的公共媒體走向康莊大道,更重要的是行政與立法部門應儘速提出完整的公視發展政策,並展開整體修法之工作。但公視董事會提審過程透明化與公共化,是公視災後重建的第一步,也是檢驗馬英九政府重要關鍵。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說好的「公視法」呢?




文/孫叔敖(本文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這次公視的馮賢賢在公民團體聲援中召開記者會(不知是否該稱「前」總經理),其中台灣勞工團體出面,為過去被認定是「資方」的馮賢賢出聲,認為董事會解聘又解職、形同一事二罰。

 然而,也有董事會一方說法傳出,其實馮賢賢在新聞部經理轉任總經理後,即是由僱傭關係轉為委任關係,董事會僅處理委任關係解除,至於不能回歸僱傭關係,則是行政部依人事法規判斷處理;董事會最多發予委任總經理其間的資遣費,做為人事部門可能過去未告知馮賢賢兩造關係之補償,但無法直接回任僱傭關係下的其他職務。 

 這部份的法律爭議,也許在馮賢賢後續採取法律行動後,終可獲解答。倒是在28日的記者會後,筆者看到公視同業轉寄陳勝福當晚寄給員工的信件其中一段寫道:

 「我們已等待馮前總經理五天的時間,讓她有餘裕可以清空辦公室的私人物件;為了避免情緒衝突,我們選擇悄悄地更換總經理辦公室門鎖,而非強硬要求馮前總繳回鑰匙。吳代理總經理攜同法務前去拜訪馮前總經理,也是善意的想要轉達董事會對她的補償方案。相較於馮前總經理任內對離職人員的處理,公視對馮前總經理已做到盡可能的尊重。」

 暫且不論這個換鎖舉動傳出後,將引起多少公視員工心生不滿,早在陳勝福上台之前,個人也曾聽聞公視工會抗議馮賢賢開除員工黑箱作業、手段粗暴。筆者曾側面瞭解管理階層說法,馮賢賢認為已對單一個案詳查,而是為了離職員工前途著想,才低調行事。


什麼是對員工「盡可能」地尊重? 

 無論是馮賢賢開除別人,還是別人開除馮賢賢,重覆的劇情對比極具戲劇張力,但到底解僱過程究竟要如何又「公共」又「好看」?公視工會或許也趁此機會把過去馮賢賢對原民台、公共行政部的解僱案例一併釐清,把事情端上檯面開個座談會也行,否則都還是公婆各有理,

 資方(不管是馮賢賢還是陳勝福)「為受解僱者著想」的種種說詞,常常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但是說穿了,站在高處者想要大事化小、維護公視形象的動作,常導致缺乏時間持續follow公視人生的社會大眾,甚至是身在同大樓的公視員工(有些員工是在不同大樓啦),也搞不清到底是受解僱者確有過失,還是握有權柄的人理虧,才會扭捏不敢講清楚。

 雖然工會反對馮賢賢管理已久,但過去的個案若沒有充份討論,只是這次員工滿意度數字被選用(應發八百多份,回收四百多份,可惜普查變抽樣),或許可以在這屆董事會成為馮賢賢捲鋪蓋的理由之一,但不能保證下一任董事會、總經理就會理解,如何管理或開除員工才會比較「有禮貌」;亦或自我感覺「有禮貌」,只叫旁人搞不懂昨天還上班的人今天就領便當退場了。

勞動條件極需法源支持

 除了解僱案例之外,公視背後更大的勞動問題,在於派遣人力的使用。馮賢賢也在記者會在答問時坦言,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通過之後,公視的財務極為脆弱,在標案制度下,公視甚至是原、客兩台的「廠商」。她也說公視目前使用將近200名派遣人力,個人也非常不贊成,但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公視已經算是最良善的僱主,年終獎金、休假也儘量比照正職員工,也希望這些人全部納編。

 馮賢賢這些發言,若有機會多見諸媒體,或是董事會可以再三跟新聞局、立法院表態爭取,搞不好能讓員工在績效壓力下,多感受到管理團隊的人性光芒,員工滿意度一不小心就上升得比收視率還快。不過,再怎麼其言也善,馮賢賢的任期也在倒數了。其實,牽涉到營運制度、預算來源的公視法,才是公視發展真正的主戰場。

 現在除了新聞局手頭有公視法修法版本,媒改社、媒觀等傳播相關團體,在公視董事會爭議期間,也早已多次呼籲應展開公視法修法工程。除了傳播學者有意見,工會當然有想法,而據瞭解,馮賢賢在總經理任內也有自己版本的公視法構想預期徵詢官員意見。


陳勝福也說公視法最優先

 日前中國時報「主辦」公視座談會時,代理董事長陳勝福的對員工的回應也獲得中央社報導:「最優先的應是請專家學者一起來討論出公視法的修正草案。」但在颱風夜,大眾看到的是總經理人事案、明年度公共電視預算以及華視代理總經理的同意案先被端上桌。

 在多次爭議中,新聞局每次發表的言論常無新意,例如始終堅持一貫立場,尊重公視獨立自主精神,從未干涉其人事、節目製作方向及內容,更無介入運作及政治指導。有機會應該邀請語意學專家,統計分析新聞局每次發言的差別度。

 在這次馮賢賢的總經理爭議,沒有意外地又是政黨口水滿天飛;然而身為公視目前主管機關的新聞局,是否應該告訴社會大眾,公視法修法怎麼啟動?還剩下倒數幾天?除非,有人以為等主管機關換到文建會再傷腦筋就好,那這個人至少可以學陳勝福,不要領薪水。






公視新聞部搬遷未受工程爭議影響




記者宋小海/報導

 此次公視總經理解聘爭議中,「空間規劃案」是其中最初、也牽涉公廣集團所有員工最廣的起火點,雖然目前董事會與「前」總經理對於動工合法性各表意見,但已經花錢動工的空間規劃案,代理董事長陳勝福9月23日徵詢各部門主管意見後,仍確定持續進行,「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也將入駐公視B棟大樓。

 新聞部經理何國華表示,23日下午陳勝福召開會議並徵詢各部門主管對搬遷案意見,最後仍維持先前計畫,搬回東湖。何國華透露,目前只是因工程進度有所延誤,原先新聞部正式回駐東湖的時間點在今年12月,可能會延至明年。


未簽約開工 董事會究責

 不過對於「空間規劃案」過程,總經理應負的責任,董事廖元豪指出,不論之前董事長鄭同僚、代理董事長基於何種顧慮,未能針對「空間規劃案」工程簽核,現在馮賢賢總經理請求陳勝福簽核,即代表公視內部未完成同意程序,就算馮賢賢則認為得標就算契約關係成立,但就像政府機關標案,就算廠商得標,承辦公務員豈能不經主管人員簽核,就貿然實施?

 回顧「空間規劃案」之始、包括公視新聞部自華視遷回東湖公視大樓的搬遷計畫,早在2008年6月的董事會中通過,然而同年9月新聞局「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相關預算有所變更,連帶造成計畫擱置;2009年12月公視才再度完成與新聞局修訂合約。

 馮賢賢對此表示,今年1月開始執行設備採購,而東湖公視分為A、B、C三棟大樓,而整套系統原擬定建構在B棟大樓,規劃1至4樓結合公視、原民、客家、宏觀的大新聞平台。但由於董事長鄭同僚認為必須尊重其他董事意見,直到3月29日,董事會通過折衷方案,將原、客兩台自B棟移至C棟。


假處分拖延簽核 總經理無奈

 馮賢賢表示,隨著設備採購開始進行、折衷方案出爐後,C棟工程在7月下旬時決標,而後廠商精算費用草擬合約、進廠備料、公視另聘請監造建築師,這些都是先花錢進行必要工作程序,才可以產生一份合約給董事長簽核。

 然而合約要交付董事長鄭同僚簽字時,卻碰上法院8月4日強制執行新聞局針對鄭同僚等人之假處分,而C棟大樓若不施工,原、客兩台無法遷移,B棟大棟工程就不可能進行。馮賢賢認為,「空間規劃案」在3月通過、鄭同僚被假處分前,陳勝福上台後這三段時間,內容並無不同。

 對於董事會指馮賢賢違反3月決議「最低成本、最小變動」,並強迫客家電視台負擔搬遷費用的說法,馮賢賢認為早已配合董事會,把大新聞平台拆成B、C兩棟樓進行工程,經費從5000多萬元降至3000多萬元。之所以希望客家電視台也支出300萬元的費用,是因為客家台也享有「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好處,理應部份負擔經費。

 馮賢賢認為,客家台一事可能只是個別董事意見,她並沒有看到任何公文決議,表示客家台不能出一毛錢。她更指出,公廣整併後,公視新聞部在華視每年要付至少2300萬元的租金、製播費用,而原、客進駐東湖公視,原先租給八大、東森等台的租金收入少了8000萬,加上原、客使用公廣資源又有打折,一來一往,一億多元蒸發,公視財務更形困窘,更沒有資源投入節目。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友會聲明】華視董事會改組應秉持公開與公共精神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聲明(2010.9.10)


 日前公廣集團成員之一華視董事會重組,選出的新的董事,隨後選出王麟祥擔任代理總經理,我們對於華視能邀請員工擔任董事,我們樂觀其成,有助於產業民主及經驗傳承,但仍有以下疑慮。

一、前兩任華視總經理產生過程為向社會徵才,公開遴選,但此次代理總經理的產生,卻由董事會逕行決定,與已建立之公開與公共之精神有所落差。我們認為即使是「代理」,選任方式也應秉持此一精神。同時,華視董事會及代理總經理應對外說明未來華視治理與發展方向。

二、華視新任董事鄧長富與華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有官司訴訟,為利害關係人,公視基金會何以會選任擔任董事?如何能利益迴避?也必須對外公開說明。



公廣集團出了什麼問題?


 
受到新聞局假處分公視董事長職務的鄭同僚,在11日中國時報主辦的座談會,雖未在與談人之列,但仍在台下主動回應學者提出的治理問題。(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


 公廣集團成員之一的華視在9月9日召開臨時董事會,選出新任董事長陳勝福和代理總經理王麟祥,但儘管如此,公廣集團的營運治理爭端並未因此消失。中國時報在11日主辦「公共廣電集團營運及相關法制之探討」研討會,不過也有學界、業界人士好奇,這樣的「座談會」為何是由中時主辦?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新聞局最有可能是活動出資者。



馬安奇/報導(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此研討會分為三場,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就角色、頻道經營與監督機制三大面向對公視提出建議,頗有回應公廣法改革聲浪的意味。

 首場會議提到公視應擺脫過去「小而美」的期待,追求更積極的功能。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就說,公廣集團營運規模必須擴大,在數位匯流等重要趨勢上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不該停留在「彌補商業台不足」的舊思維;另外究竟該將公廣集團視為品牌、通路,還是內容產製者?唯有釐清這個問題,才能讓公廣法修法內容更有共識。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谷玲玲則指出,對公視問題的認知,組織內外出現極大落差:經調查,公視內部多認為問責體系已落實,應加強集團的獨立自主性;然而外部意見卻認為,推動更完善的公共監督體制才最重要。谷玲玲說,這顯示兩者之間缺乏信任。

 現場開放提問時,前董事長鄭同僚幽自己一默,介紹自己就是董事會爭議的核心人物。他以自身經驗回應,經費不足是公視難以大展身手的主要原因;其他像是董事會人數過多的問題,是修法結果使然,並非董事們的責任。

 本場次也提及,除政府經費之外,也不應排斥兼具公共服務與商業營運的二元廣電機制;以英國與韓國成功的公共電視經驗而言,集團內可區分各頻道定位,特定頻道仍可播放經過高度篩選、不戕害公共精神的商業廣告,反而能達到財務自主。

 相關經費結構探討帶出了下一場的主題:「公廣集團營運要有多大?」普華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游明德坦言:「在臺灣,談規模很辛苦。」他認為公視面臨的困境在於「被賦予太多的任務與期待,因此很難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慧雯這麼形容:「目標就在前方,大家也很努力地划,卻因為方向不一樣,讓(公廣集團)這艘船無法前進。」政治大學廣電系兼任助理教授許文宜認為,公廣集團處於臺灣媒體環境既有的商業生態中,導致實際推動政策時只能處處妥協,但經過多年累積,已經足以讓集團提出更具前瞻性的規劃。

 最後一場座談聚焦營運績效與財務監督機制,但公視董事程宗明卻認為問題不在於績效與財務。考量媒體環境的特殊性,應重視促進各方的良性溝通。此外,三場座談會皆肯定了健全制度環境的價值,也呼籲儘速完成公廣修法,本場次也認為落實公共監督有賴良善的制度規劃,重點在於興利而非處處防弊,不過關於「誰來監督」、「監督什麼」等實際政策推行方式,並無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