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天任(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號稱台灣第一大報的聯合報系,自1951年創刊至今將近60年,也就是從政府遷台到現在的50多年,聯合報陪伴著台灣大眾走過漫長的悲歡歲月,也和台灣社會一起成長,聯合報所刊載的內容,正是反映台灣社會的變遷實況。
十幾年前,在收音機裡時常出現的廣告詞:「為台灣2100百萬人天天寫日記――聯合報」。誠然,報紙和日記的功能一模一樣,國家社會每天發生的事情,經由媒體工作者的作業傳達給大眾,報紙無疑是大眾的日記,而非個人的日記。一家歷史悠久的媒體和社會的脈動必然有相當的關聯性,可以說聯合報的報業史,就是記錄了台灣50年來的發展史,在研究台灣現代史的人來看,聯合報也是一項重要的參考資料。
參訪聯合報活動中,較為特別之處是「 媒體座談會∕Q&A 」時間很長,與會人士可以充分的和聯合晚報社長項國寧作雙向溝通;在將近一小時的座談中,大家都踴躍發言,發問的範圍也相當廣泛,大至國際事務、國外媒體,小至版面內文的字體、印刷的油墨、訂報的贈品,都有人提出疑問和建言,聽起來覺得很瑣碎,卻代表了小市民對媒體的觀感,而社長項國寧也一一認真回答,令人佩服這位社長觀照全局的精神和能力。
隨後,又有參訪人員內部的回饋與建議時間,這是很好的安排,雖然會中有批評的意見,但也顯示參訪團體的多元、開放、包容風格,而非整齊劃一的戒嚴文化。
現代民主的社會是講究溝通、對話的社會,人民與政府、政黨與政黨、種族與種族、宗教和宗教之間,都需要溝通、對話,才能化解衝突;同樣的,媒體和社會大眾也需要充分的溝通、對話。民眾有必要了解媒體的屬性和作業方式,媒體也必須深入社會各層面、體察民情。
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慈善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段話充分展現了范夫子的胸襟氣度,我非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