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媒體併購審查 NCC應建立審查流程與標準

文/戴智權(目擊者特約記者)  富邦蔡家併購凱擘後,旺旺集團又併購了中嘉,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頓時形成兩大集團。研究指出,媒體集團並非十惡不赦,可以提升國內媒體的經營綜效,更具有競爭力。然而,傳播學者認為,由於媒體併購案例不單單是股權轉讓或董監事更換的問題,也是閱聽人媒體近用權、消費者權益的重要議題。更有甚者,在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的浪潮下,媒體併購不是單純兩間媒體的問題,更是整個通訊傳播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因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NCC)對於媒體併購的案例,應該要謹慎審查。  過去幾年,曾經發生過幾個媒體併購的案例,包括「國民黨三中媒體移轉中時集團案」、「中廣股權移轉予趙少康案」及「旺旺購買三中媒體案」。前兩個案子,並無經過「公告」、「公眾討論」及「召開聽證會」的程序。可是,旺旺購買三中媒體一案卻要經由公聽會,NCC的審查時間也較前兩個案子為長,而且審查的寬嚴標準不一。  媒體併購案例,只會越來越多。面對這次的媒體併購案例,NCC可以透過這個個案,建立一套標準的審查流程。以富邦併凱擘為例,NCC發言人本來說10月底會讓這個併購案過關,可是後來因為輿論壓力,加上凱擘與台固媒體結合後的市場佔有率為33.2%,幾乎到達有線廣播電視法市佔率三分之一的上限。  因此,NCC在2010年11月4日召開公聽會,讓相關的業者及消費者表示意見。從這個個案可以看出,前階段的審查明顯比較寬鬆,而後階段卻開放公眾表示意見,程序較為嚴謹,前後標準顯然不一,不管是業者或消費者,都會被弄得一頭霧水。  除了行政程序法有一般性的規定外,我國廣電三法及電信法並無對於相關程序有任何的規範。每次遇到媒體併購的案例,主管機關就依其自由心證或社會輿論是否給予壓力,決定是否召開公聽會,這樣的決策會流於恣意,也未必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則。  因此,筆者建議NCC在探...

【友會聲明】聯合共同聲明──針對凱擘併購案與交易進行中的中嘉併購案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0.11.05    此次凱擘併購案與交易進行中的中嘉併購案,均涉及大型金融特許事業與跨媒體集團挾其龐大財力,造成台灣傳媒市場更形集中化的問題。針對目前NCC處理中的富邦轉投資之大富媒體併購凱擘一案,媒體改造學社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呼籲NCC在審理過程中,應嚴謹把關,並確實要求業者資訊透明公開。以下五點原則,特此呼籲: 1.對於金融特許事業(富邦、國泰)與跨媒體集團(旺旺中時集團)因跨媒體併購而進一步擴大其在傳媒市場的支配力量,NCC應從嚴審查,並儘速修法予以必要之限制。 2.對於大富媒體併購凱擘案,NCC應展開是否會導致訂戶數超過三分一的清查行動。同時,未來NCC應要求併購案相關業者之財務資訊必須公開透明,並對資金來源、付款計畫、股權與董監事結構、以及收視戶計算等資訊,做到確實公開。 3.NCC在審查媒體併購案時,除了在形式上審核併購是否違法,更應在實質上,權衡公共利益與市場競爭秩序,評估跨媒體集中的潛在效應。針對近來兩起媒體併購案,應當防止業者經過整併後,因為綜效的利益而做出裁員縮編、傷害工作者權益與專業的舉措;並且亦應要求市場主導業者,對數位化進程有更為具體的規劃與執行。 4.NCC應該建立一套嚴謹且完整的處理併購案審理程序,經由舉辦聽證會的方式,提供充分的時間開放給公民、工作者、相關業者等參與討論,使社會對於併購案,有表達意見之機會。 5.主管機關未來在維護公民傳播權與健全產業發展的目標下,應修法要求業者提撥固定比例的盈餘來改善產業環境、提升影視品質、培力公民近用媒體;亦應思考金融特許事業跨足經營媒體的適切性,以及對於市場主導業者的相關責任要求,並切勿讓嚴禁政府經營媒體的政策走回頭路。 ...

【友會聲明】程序瑕疵 過程草率──我們對公視第五屆董監事第一次審查會議的看法與呼籲

在公視第五屆董監事審查會議之前,新聞局11月19日舉行公視基金會董、監事選任程序及公共電視法修法方向「公聽會」,事前卻一度對媒體同業表示不便接受採訪,在目擊者電子報記者要求下才同意拍攝紀錄,現場與會學者、媒體人士、社團代表則共計13人。(宋小海攝) 編按:第五屆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會議11月22日第一輪通過4位董事,包括陳郁秀(前文建會主委)、吳作樂(長榮資管系教授、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鄭自隆(政大廣告學系教授)及巴奈.母路(前台北市原民會主委)等四人,其餘人選尚未能通過,須另行擇期開會續審。 2010.11.23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聲明 在昨日(22日)所召開之公視第五屆董監事審查會議,雖有審查委員支持媒觀及澄社先前所提出之訴求,主張審查會議應回應公民團體的正當要求,落實程序正義、公開透明及專業審查等原則,惟多數委員仍以循既往慣例、時間緊迫、今天不能空跑一趟等理由,決定審查不採詢答方式及聽取公民意見,對於此種違反民主政治透明公開原則的反民主決議,我們深表遺憾。 雖然審查會議決議將會議過程全程錄音公開,某程度回應社會的期待,值得肯定,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仍認為此次的審查程序充滿瑕疵,必須深刻檢討反省。特別是行政院新聞局,以「循往例辦理」為脫詞,面對過去不符民主精神與程序的錯誤作法,新聞局不僅不願意幡然改正,立下榜樣,並公然毀棄局長在立法院所作出將召開公聽會的承諾,更迄會議當日方使審查委員知悉提名人選,此等怠忽職守的作為,已構成嚴重...

【記協會訊】勞運秋鬥集結 媒改團體同上街頭

今年秋鬥遊行「經濟要平等、政治要民主、社會要公義」,逾50個各領域團體及民眾最後集結於勞委會大門前。(宋小海攝) 文/秘書處 「秋鬥」大遊行11月7日在台北街頭登場,集結勞工、環保、原住民、弱勢等不同領域社運團體共同參與。自1988年起以勞工運動為主體的秋鬥活動,在2005年一度停辦後,去年開始結合各領域社運團體舉行,而今年記協則加入行動。 本次遊行活動訴求「經濟要平等、政治要民主、社會要公義」,其中並批評國家及資本對於勞工的戕害,除了行政首長竟以「應得諾貝爾獎」讚美「無薪假」行為,同時勞動派遣正不斷地擴大,在台移工則不堪虐待而逃亡,勞動彈性化的危害卻無法透過國家立法而有所節制,國家甚至「以身作則」將外包委外作為根本的人力政策。活動隊伍當天於內政部集合,途經監察院、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最後來到勞委會前,而由相關民間團體在政府機關之外提出訴求。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李子瑋痛批新聞置入性行銷的危害。(宋小海攝) 「政府沒有資訊公開就算了,它還要打壓我們人民的言論自由,除了不讓記者去採訪之外,限制年輕人在BBS(電子布告欄)上的發言權,各位覺得這樣合不合理?」在隊伍行經監察院時,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李子瑋針對當前媒體及言論自由現狀,上台疾呼:「政府還花錢買新聞做廣告、做置入性行銷,你們說這樣對嗎?」 除了媒觀打著「政府資訊要公開,反對置入性公害」口號,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會、媒體改造學社、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媒體相關團體成員也一同走上街頭。最後遊行隊伍集結在勞委會前,民眾對著自製「芭樂樹」看板丟擲水球,象徵對國家政府各項「芭樂票」政策不滿。 秋鬥遊行民眾最後以丟擲水球表達的國家政策的不滿。(宋小海攝) ★鬥陣團體: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新海瓦斯工會、全國教師會、台北市教師會、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外籍愛滋政策修法聯盟、台灣性別人權協會、青年樂生聯盟、苦勞工作站、台灣農村陣線、捍衛農鄉聯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TIFA)、菲律賓歸僑關懷連線(CAFC)、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三鶯部落自救會、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區倉儲運輸業工會聯合會、大眾傳播業工會聯合會、樂生保留自救會(IDEA...

【記協聲明】亞運楊淑君事件 媒體應秉持專業,勿片面助長排外風潮

2010.11.22記協聲明  針對廣州亞運跆拳道選手楊淑君17日遭裁判指稱電子襪不符規格,因而喪失比賽資格一事,記協呼籲新聞媒體工作者應審慎處理,嚴守新聞專業與分際,避免衍生與賽事公平無關的爭端。  記協認為,事件發生以來,的確疑點重重,亞洲跆拳道聯盟的裁決顯有疑義,媒體自然應持續追蹤,全面客觀而深入地加以報導。而我國民眾自發抵制特定國家之商品,甚至出現言詞辱罵、焚旗、擲蛋等行為,對此媒體雖有報導之職責,卻無渲染情緒、扭曲事件發展方向之權利,媒體的相關報導應留意的呈現方式與言論方向,尤其不宜在沒有充分理據的情況下,將對個別人士行為之質疑,刻意擴大成對特定國家之敵意。媒體若誤導民眾助長排外風潮,不但使與事件無關之在台外籍人士不安,也無助於事件之解決,更將損傷國民之形象。 ...

也不缺諾貝爾獎的中國──跆拳道金牌與和平獎

文/黃能揚(公視新聞部員工)  我其實早早就已經不練跆拳了,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運動員。  1988年,漢城奧運,時差不大的關係,暑假回到彰化鄉間的我和我的阿嬤幾乎是看完了所有台灣電視上能夠轉播的場次,印象最深刻的,當然就是陳怡安得到跆拳示範賽的金牌。那年我13歲,升國二。國二開學後學校增加一門課,叫做聯課活動,大概就是把各班學生根據他們的興趣拆開到不同的班級上課的儀式,有些學校拿來補上"正課",我們學校則真的搞了起來,於是我決定要參加跆拳道班。  據說選填這個班的人數太多,最後抽籤,我幸運抽到了。第一次上課發現,班上竟然沒有女生!我不相信!陳怡安不就是女生嗎?怎麼可能班上沒有女生?但這就是事實。  已經選了,國中又不像大學可以加退選,所以我開始購買道服、準備辦理道證的照片。每個禮拜某一天的下午,帶著厚重的道服去廁所更換,跟著壯壯的女教練開始太極一式、二式的練著。是的,教練是女的,但她不是陳怡安,也不是楊淑君,比我媽媽還要壯。  道證發下來了,粉紅色的,比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還要醜,正面是我國中大頭照,背面則寫著我的級數或者段數之類的印記,以及一個大大的跆拳道協會理事長羅張的字樣。羅張?是不是警政署長啊? 漸漸的不太喜歡看到道證,現在想想,要是理事長是林志玲的話大概會多練兩年也說不定?為了確定這個記憶google了一下之後,卻發現連泣訴被何智輝家暴的前立委老婆都當過跆拳道協會理事長,心中對於自己沒有繼續練下去竟然沒有掛礙了起來。  一個學期或兩個學期過後,練到黃帶的我就因課業等諸多因素不繼續練習下去了。你知道的,練到黃帶通常就等於是沒有練。  Google後發現,羅張上將是先在警總副總司令任內擔任理事長之後,才擔任了警政署長的。這位末代軍職警政署長的任內仍繼續擔任這個民間團體的理事長,這應該是台灣尚未民主化時的現象之一--官民不分。幻想一下要是現在的警政署長是網咖協會理事長的話,警察應該會很難進去抓家裡沒電腦的小學生吧!...

當我不願提起自己是花蓮人

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蘇花改)今年10月18日、11日1日經過兩次環評審查初審過關。環保署11月9日召開環評大會,然而反對蘇花改草率通過的民眾,當日上午聚集在環保署前,抗議政府在未釐清開發爭議前即快速通過,將使不同意見的民眾之間對立歧見加劇,最後環評大會結果決議有條件通過蘇花改。(宋小海攝) 文/彭昱融(前媒體工作者)  這陣子,因為種種情況,我愈來愈不願意提起自己是花蓮人。  第一種典型情況,對話如下:  友人問我:「『你們』花蓮人,怎麼會選出一個當選後、馬上提名自己妻子當副縣長的縣長?」如果對方是開玩笑,我也就開玩笑地反問:「也許要先問『我們』台灣人怎麼會選出還待在看守所裡的總統?」若友人是認真想問我的看法,我會回答:「我完全不認同他提名妻子做副縣長,但不論我有沒有投票給他,他都還是花蓮縣民選出的縣長,整個花蓮的教育、醫療、就業、海線和南區的交通都要靠他改變。」友人多半接著問:「那你說說,他除了高喊要蓋蘇花高,或是嚷嚷司法打壓他的炒股官司、花大錢辦活動請明星唱歌跳舞外,還做了甚麼?」老實說,我不知道怎麼繼續幫友人口中的「一條路」縣長辯護,只好趕緊承認應該是我太不關心家鄉。  兩種典型情況是發生在與陌生人討論「蘇花高」時,他們多半是這條路的忠實擁護者:  起先總是可以冷靜討論,但幾番來回後,當他發現我對「蘇花高」有其他意見(不論我是否支持蘇花改、修繕、提高安全、增加海運等等),總會出現「誰是花蓮人?」的遊戲,他會說:「這個問題應該讓花蓮人來決定,非花蓮人閉嘴。」只要我還感覺到對方想聽我的想法,我通常不會先表示我是花蓮人,我不願藉此身分在這個公共議題上取得特別的高度,我會說:「我同意,最直接且長期被交通不便和不安全所影響的花蓮人意見應該優先被聽見,但因為興建任何一種方案的幾百億是公共預算,非花蓮人也有參與討論和決策的權利。」 10月21日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多處坍方並導致重大傷亡事故(上圖),花蓮縣長傅崐萁11日1日帶領民眾聚集在總統府前,要求通過蘇花改環評審查(下圖)。  若對方是花蓮同鄉,當他發現我有不同意見,常常不分青紅皂白便理直氣壯撂下狠話:「『你們西部人』就只是想讓花蓮保持好山好水,當你們放假來玩的後花園!『害』我們花蓮失業率高、經濟落後……(我曾聽過高失業、家暴、離婚率高、買不到非英語的外文書、沒有誠品書店等說法,都被說成是交通不便的悲慘後果。)」我通常這時才會拿出U開頭的身分證說:「第一,我是花蓮人,第二,你說要『害』花蓮的『西部人』是指哪些人?我認識很多外縣市朋友、甚至外國人,...

【新聞人語】半年了,還是四個字,勿忘初衷

文/FK (報業記者) 五都選前一個半月,在同事們吃宵夜的場合,我很誠實地當著同事和長官的面說:「對政治不感興趣,也可以當政治記者嘛?」、「誰當選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啊,到底有誰要看這些新聞?只有政治圈的一小搓人才會看吧?」 當場被幾個同事和長官給吐回來:「那你認為什麼才叫做政治新聞?!」整個晚上被圍剿個不停。 是啊,進入報社當菜鳥,已經半年了,我一直都在思考這件事。我討厭政治口水、黨內鬥爭,也討厭選舉期間雙方陣營互揭瘡疤的那種醜態,更討厭政論名嘴操著充滿意識形態的語言擾動民眾心緒,我總認為那些鄉民的語言只是愚民的思維,是不理性的代名詞,與我何干;甚至想著,是不是該調線還是離開,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嘛? 直到選前發生紅姨(鄭弘儀)爆粗口事件,得認真監看政論節目,才有了改觀。 記得某天看完紅姨節目,發稿回去後,接到長官的電話,罵我沒把新聞搞清楚,抓不到重點。當晚心情糟到透頂、整夜睡不著,不斷想著:「這麼無聊的口水和新聞,我到底為什麼要關注?!政治記者難道就是要寫這些東西嘛?」 事後發現我的想法錯了,完全的錯了。因為即便不認同,但試著理解、瞭解,對記者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比如,這就是所謂的「庶民政治」,而這件事情何其重要,影響至大。 政論名嘴之可以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是因為民眾需要在複雜的政治圈裡,找到一個寄託,尋一個在平常遙不可親的政府、政治人物之外的一個發洩的窗口;因為那些在我原本聽來、看來極為愚蠢的政治言論與批評,其實和一些底層民眾的生活經驗有切實的連結,而那些看似不成理由、沒有依據的抱怨、充滿髒字的語言,往往是小老百姓最真實的反應。 過去我經常認為政府官員沒有站在平民、弱勢者的立場發想,才會讓弱勢者不得不以激烈的形式展開街頭抗爭、表達訴求;政府只會以「專業」的口吻草草搪塞弱勢者需求,我認為這是政府的傲慢。 可是,我用「這就是愚民、鄉民」的角...

【新聞人語】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文/黃哲斌(媒體工作者) 是的,我借用了John Denver的經典老歌歌名,「Leaving on a Jet Plane」,我最近常哼唱這首歌。順帶一提,此曲於1966年發表時,原名為「Oh Babe I Hate To Go(喔,寶貝我不想走)」,好吧,兩者都能代表我的心境。 因為從昨天起,我離開了工作十六年又五個月的《中國時報》。 離開的原因很單純,不是跳槽、不是資遣,不是優離優退,而是「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 說來矛盾,兩年前,我調回報社擔任調查採訪室記者,期間沾了一群優秀同事的光,陸續參與「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名人家族故事」、「不景氣不低頭」等系列報導,兩任總編輯給予極大的尊重與空間,一方面,這差事是值得賣命的、這報社是值得賣命的。 另一方面,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然後,它們像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記者努力採訪的稿件被擠壓、被丟棄。部分記者與主管被賦予業績壓力,不得不厚著面皮向採訪對象討預算、要業配,否則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不配合報社政策」。 一家親愛的報紙同業,甚至採取浮動薪資,廣告拉得多,業績達成率高,才能享受較好的待遇。另一家報紙主管開會時,公然指責不配合的女性同仁說,「大家都在賣屁股,你不要...

【焦點話題】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得獎名單

  天下雜誌集團發行人榮獲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她在發表得獎感言自述新聞工作經驗,同時並對新聞局長江啟臣(下圖左)批評政府對新聞媒體進行置入性行銷之危害。(記者宋小海攝) 2010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 獲獎者-殷允芃女士(天下雜誌集團發行人) 曾虛白新聞學術著作獎: 獲獎者-從缺 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題目:中科三期‧環評與司法的論戰/得獎者朱淑娟/單位獨立媒體記者 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 即時新聞獎: 題目: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裡開始/得獎者朱淑娟/單位獨立媒體記者 專題新聞獎: 題目:台灣天空浩劫/得獎者王宛茹、孫秀惠、賴寧寧、呂國禎、邱碧玲/單位商業周刊 國際新聞報導獎: 題目:實物強權/得獎者楊少強、孫秀惠、賀先蕙、呂國禎、蘇鵬元、吳怡萱/單位商業周刊 新聞評論(時事漫畫)獎: 題目:財政改革需要宏觀與創意/得獎者曾巨威/單位工商時報 新聞攝影獎: 題目:惡水/得獎者孫仲達、王飛華、郭日曉、盧太城、鄭傑文、徐肇昌、張皓安、蘇聖斌/單位中央通訊社 卓越新聞獎廣播類 即時新聞獎: 題目:警廣晚間新聞─八八水災紀實/得獎者傅裕傑、張子榮、巫妮芳、張桐恩、魏晶妮、程萬里、張 涵、羅佳惠、徐海倫、鍾苑君、黃添喜、翁千惠、任憶霞、梁 瑄、吳明芬、鍾依洳、徐郡秀、林夢萍、宋 玲、蕭文欣、陳敏玲、余國媛/單位警察廣播電台 專題新聞獎: 題目:「讓下一代看得見白海豚」系列報導/得獎者吳春滿、楊長順/單位正聲廣播電台台中台 卓越新聞獎電...

【焦點話題】連獲三新聞獎 朱淑娟籲建獨立記者機制

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於12月2日揭曉,獨立媒體人朱淑娟一人涵括三個獎項。(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新聞置入性行銷泛濫以及言論報導空間受限,種種現象迫使媒體人離職出走。去年離開聯合報的朱淑娟,仍持續報導環境議題,今年卓越新聞獎給予三個獎項肯定;本月中旬,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黃哲斌則辭去職位,並撰文批評新聞置入性行銷現象,讀者可對照品讀。 記者宋小海/報導  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新聞獎於12月2日揭曉,其中獨立媒體人朱淑娟在兩個大獎中分別獲得三個獎項,成為此次新聞獎最大贏家。朱淑娟去年因報導空間受限,離開長年工作的聯合報,另寫下〈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批評新聞置入性行銷之現象,但仍以獨立記者之姿,持續透過「環境報導」部落格關注國內環境議題焦點,而在此次新聞獎得到肯定。 朱淑娟:評審肯定獨立報導精神  「沒想到會以獨立媒體記者的身份得獎。」朱淑娟最先獲得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她上台強忍淚水表示,媒體大環境改變,要在主流媒體當一個真正的記者,其實要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她離開聯合報之後,就決定暫時不要到主流媒體工作,企圖嘗試台灣獨立媒體的可能性。「它肯定的不是我個人,而是對於獨立報導精神的期許。」  朱淑娟並向台下的傳播師長請命,希望透過制度的建立,讓獨立記者取得讓合法的「護照」,不要在身份上產生困擾,也促進媒體進步與監督政府。朱淑娟認為,在台灣的獨立媒體面臨很大的困境,要進入官方單位採訪時除了有身份認同的問題,更不用說以一己之力面對龐大政府機器的打壓。 朱淑娟第二度獲獎時,前東家主管,聯合報發言人項國寧(圖左)向前握手致意。(記者宋小海攝) 學者:良禽無木可棲  隨後在頒發平面媒體即時新聞獎時,頒獎人林元輝致詞時說道,他發現學生畢業之後,良禽無木可棲,是身為老師痛心之事,媒體老闆、主管,要負最大的責任,然而這次得獎者的志氣與勇氣讓人看到有另一個可能性:「老闆不好,你自己就當老闆」;當他宣布得獎作品是:「中科四期……」時,現場立即歡聲雷動,在場皆知關注環境議題的朱淑娟再添一獎。  「即時新聞的定義,其實有時候是對一個事件長期的追蹤報導或關心。」朱淑娟再度上台時說,去年4月7日環保署第一次舉行中科四期環評審查會議,在場只有她一個記者;一年多後,中科四期看起來是個案,背後卻延引申出土地徵收正義,以及台灣缺水環境是否能再發展科學園區。她並提到中科四期的範圍涵蓋2.2公頃的相思寮,而在這段期間報導,最近已經確定相思寮的阿公、阿嬤可以不用遷移,她感到非常開心。 與公視團隊合作再獲一獎  然後,當NCC主委蘇蘅宣佈電視類專題新聞由公視「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獲得的那一刻,台下喊叫聲隨即炸開,因為參與製作並代表領獎者除了「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陳忠峰,更有已上台兩次的朱淑娟。  于立平代表發言時哽咽地說,希望報導能讓政府能正視工業開發對環境的迫害,而公視董事會雖風風雨雨,但不論怎麼困難也一定會努力,也希望公視可以給公視新聞更多獨立自主的空間。而一同站在于立平身後的朱淑娟,則輕拍著于立平的肩,共同分享榮耀與喜悅。 相關連結: 我們要留下一個什麼樣的新聞環境? 2010卓越新聞獎「即時新聞獎」主題說明...

Pages 38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