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封面故事】數位書房-深度報導找到新平台

文/周易正(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 儘管現代社會追求速度與效率,新聞報導日趨輕巧短小,有心人仍開拓了新的出版模式,讓具有深度報導能力的優質作家,找到發聲空間。 《紐約時報》研究員比爾頓(Nick Bilton)曾說過一則小故事:他朋友的表妹有一次跟他借電腦要查新聞,大家以為接下來會看到BBC或者CNN的網頁,沒想到電腦一打開,她上的網站是Facebook。這位表妹說:「這就是我的新聞。」 這個例子非常具有象徵性,標示了「新聞」意義的改變。一方面,新聞不再專指由專業人士寫出來的報導;另一方面,「新聞」的定義也改變了:我們的朋友現在在哪裡吃飯、在聽什麼音樂,都算一則「新聞」。 無論這個變化帶來哪些優缺點,新聞篇幅變短似乎是全世界的現象。過去動輒4000字到5000字的文章已經很難見到,長篇深度報導幾乎就此絕跡。不過,仍有一群人,對於長篇閱讀、深度報導充滿熱情,希望藉由新的平台或營運模式,找回現在看來相當「傳統」的閱讀樂趣。 Byliner專攻深度報導▉byliner.com  今年4月,《阿拉斯加之死》(天下遠見)作者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發表了一篇名為〈三杯騙局〉的長篇文章,內容揭露《三杯茶》(馬可孛羅)作者摩頓森慈善縮水的內幕。克拉庫爾曾捐款給《三杯茶》的相關基金會,後來發現《三杯茶》許多內容與事實不符,基金會的善款也有問題,例如基金會自己曾經用零售價買過上萬本《三杯茶》,等於是將「善款」洗成「版稅」。這篇充滿話題性的文章,成為美國新聞節目《60分鐘》的主題,經過追縱調查和報導後,讓這場慈善造假的爭議,發展成全球注目的國際新聞。 同樣令人注意的是,克拉庫爾發表這篇文章的場所,不是在《紐約時報》或《紐約客》這類傳統刊載深度報導的媒體,而是在一個名為Byliner的網站。Byliner是一家出版公司兼社交網站,由《Outside》雜誌前任編輯泰曼(John...

【封面故事】卓新首設調查報導獎共53件參賽

記者宋小海/台北報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今年6月公佈第10屆卓越新聞獎獎勵辦法,增設「平面媒體類調查報導獎」及「電視類調查報導獎」兩大獎項,期待提升台灣投入調查報導的風氣。至8月12日收件截止後,平面媒體類有26件、電視類有27件,共計53件作品參與台灣首度舉行的調查報導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於今年6月宣示成立調查報導獎的用意。(記者宋小海攝) 胡元輝於今年3月擔任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在獎勵辦法公佈記者會上指出,調查報導對新聞業是重要核心的文類,需要耗費更多時間、資源,進行對公共文件的檢閱或深度專訪查索事件真相,這也是新聞業存在於民主社會的重要目標。 「希望透過這樣的獎勵推動新聞界實質的進步。」 胡元輝也指出,目前台灣新聞業經營模式面臨改變與衝擊,經營者考慮成本效益,自然把調查報導、國際新聞、甚至是地方新聞予以裁減。然而透過設獎,不僅讓實務界從事調查報導者得到肯定,同樣也希望讓媒體經營者看到,調查報導等文類對於媒體組織是重要資產,狹義而言對媒體聲望有幫助,事實上也是社會責任的貢獻。 ...

資助調查報導 民間籌組網路媒合平台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今年4月成立的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其理念在鼓勵深度調查報導,而於8月26日舉行「優沙龍」聚會當中,分別贊助新台幣3萬元及1萬元,給予《大學圈地運動》獨立媒體人陳香蘭,以及《不能戳的秘密》導演李惠仁,另外預定最快在11月下旬推出「調查報導媒合平台」,讓更多調查報導採訪計畫可獲得社會捐款力量支持。 首先獎助獨立媒體人 該協會獎勵兩位報導者的調查報導作品,皆是他們離開媒體固定專職後,以獨立新聞工作者身份進行,媒導於今年7月分別見諸媒體。 陳香蘭《大學圈地運動》探討反映大學靠著一片片圍起的土地追求發展,區段徵收的過程,小老姓被迫離農離地。李惠仁則是在離開電視台後,自費拍攝製作紀錄片《不能戳的祕密》,旨在批判農委會等相關政府學界單位,對媒體及社會大眾隱藏禽流感擴散實情的現象。 李惠仁自費拍攝紀錄片《不能戳的祕密》,26日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致贈1萬元獎助金。 當天出席的李惠仁指出,影片製作完成後,曾聯絡幾家新聞頻道詢問能否播出,但多數則私下回應表示拒絕,原因在新聞電視台因接受農委會置入行銷等廣告預算,頂多只能稍微跟進報導,而不願開第一槍。 最後影片透過網路媒體新頭殼、蘋果日報動新聞等處播放,李惠仁對此認為,媒體收受置入行銷,就有如影片中雞隻打了非法疫苗,短期存活但長期整體傷害極大。他另表示已行文總統府、行政院要求調查農委會隱匿禽流感疫情,調查後續發展。 媒合平台網站盼11月上線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胡元輝指出,建置「調查報導媒合平台」為目前主要目標工作,希望透過網路媒合機制,讓各界人士出資贊助各類議題報導,再由申請計畫報導者獨立判斷完成調查報導作品,並獲取工作應得經費。 胡元輝表示,目前仍在調整機制架構當中,除了他自己之外,協會常務理事王錫河、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羅世宏、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中央通訊社資深記者賴秀如等人,共為該平台建置小組成員。 另外,該協會推動的「優沙龍」,則提供贊助者與媒體人針對不同議題討論的聚會場合。胡元輝並表示,雖然協會募款尚有不足,但為了鼓勵優秀的新聞報導,由理事長蘇正平等5人做為審核小組,接受報導提案或主動予以補助;《大學圈地運動》、《不能戳的秘密》即是因此獲得贊助。 胡元輝表示,相關制度尚在研擬當中,目前預期未來媒合平台網站成立後,完成報導作品傳播流通則以平台網站本身為主要管道,並以創用CC的概念供各媒體發佈;若有媒體希望獨家刊登調查報導的內容,則需支付一定比例的贊助經費。 胡元輝說,雖然協會尚在募集資金,專屬網站也還未建制完畢,但其他有意願獨立從事調查報導者仍可在11月平台建置前,先透過協會信箱(abj0430@gmail.com)聯繫,瞭解如何參與計畫。 相關報導:《一個關於愛的名字--賴亦恩...

調查報導的前鋒與後衛 專訪新聞人林照真

力倡調查報導的資深記者林照真,轉任教職後仍心繫深度新聞採訪教育;今年6月她帶領學生組織採訪團隊分析核電安全議題,完成後並陪同學生舉辦發表影展。(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  調查報導做為新聞專業及理念的極致展現,卻也在媒體經營日益困難的環境下,而漸難以獲得支持。然而今年台灣新聞圈則掀起振興調查報導的行動,除了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籌組媒合平台,募款支持調查報導探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也成立台灣首度調查報導獎,鼓勵新聞機構投注經費與人力在這項新聞類型。  在九一記者節之前,目擊者除了簡介這一波調查報導呼聲,並刊載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周易正的國外趨勢觀察,另外專訪在新聞界長期從事調查報導的林照真,分享她從新聞圈至學術圈之間,對於調查報導的投入及關懷。 特約記者羅心彤/專訪 在當前台灣新聞界提及調查報導,林照真的名字絕不會缺席。 現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的她,今年6月先是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公佈增設調查報導獎時,獲邀參與對新聞專業探討的論壇。而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媒體公民會議」當中,當時主持人胡元輝表示,剛成立不久、以推動調查報導為宗指的「優質新聞發展協會」,需要180萬元捐款始能運作時,林照真更宣布要以一己之力捐出尚缺的170萬元,好讓該協會立即上路。台灣深度調查報導興起與衰落之間,林照真在新聞圈創造輝煌,在學術圈雪中送炭,期盼初春再臨。 林照真在今年媒體公民會議表示,願自行捐170萬元,給予優質新聞發展協會推動調查報導。(記者宋小海攝) 調查報導為何重要? 從1985年至2005年,林照真在研究所畢業後即投入新聞業,先後在台視熱線追蹤、中國時報和天下雜誌擔任記者。在中國時報跑了10幾年專題新聞,其中曾以「戰慄土石流」...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5新聞台核准換照 業者承諾自律

記者宋小海、實習記者李柏霖、劉宗祐、簡秀芳/報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8月1日通過TVBS、東森、年代、三立、民視等新聞台的換照案,但NCC亦要求5家新聞台業者承諾成立新聞自律機制及各式製播規範準則,再送交NCC備查。 報導自家新聞應特別規範 此為5家新聞台於94年7月31日由新聞局通過換照審查之後,首度由NCC換發。NCC除要求各新聞台自行成立內部「新聞諮詢委員會」及相關製播規範,並要求民視、年代新聞台須訂定「涉己事務之製播準則」。 針對「涉己事務之製播準則」之案例,陳正倉指出,在年代綜合台去年12月執照失去效力後,年代新聞台大幅報導逾500則相關新聞;針對民視部分,則是對於其創辦人蔡同榮的相關報導偏多。陳正倉強調,不只是因為這兩家新聞台曾有相關事實需要改進,也希望其他新聞台處理「涉己事務」格外小心並特別規範。 業者承諾建立自律機制及製播準則 NCC指出,5家新聞台承諾將於3個月內,提出內部「新聞諮詢委員會」等自律機制的規劃及運作方式、「以實驗或示範方式製播新聞之規範」、「線上新聞之製播規範」、民眾或公共機構提供事件畫面及引用方式之製播規範、提供目前製播國際新聞的情況與未來如何持續提昇質量之計畫。其中「新聞諮詢委員會」的運作方式須每半年向NCC提出報告。 NCC發言人陳正倉指出,各新聞台新聞諮詢委員會成立後,每半年將營運計畫及運作成效向NCC報告。 對於「以實驗或示範方式製播新聞的規範」一項,陳正倉指出,新聞報導會以抽樣詮釋個案,但實驗抽樣總量及統計的方法令人存疑,建議要制定一套實驗或示範方式製播新聞的原則或規範,在未來類似的新聞製作時,考量更嚴謹的科學方法或邀請相關專家參與,增加可信度。 陳正倉表示,對於網路影片的使用,如YouTube影片的擷取及使用,建議訂定出一套線上新聞製播規範,對於網路上的影片來源、拍攝的真實性都應該要去作好查證...

【傳媒時評】短期記憶恢復症候群

文/李子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 日前(8月14日)馬總統對青年學子演講時表示,法令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後,國民黨在媒體上反而弱勢,但有些政黨,雖然沒有黨營媒體,有些媒體作風卻和他們的黨營媒體相近。而在馬總統演講的前兩天,國民黨立委謝國樑就質疑民進黨,在他一個月前(7月18日)質疑民進黨立委候選人林濁水、羅致政在媒體發表專欄文章與主持節目,如此行為在這一個月內遲遲尚未改善,謝國樑甚至質疑長期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民進黨為何現在違背當初的主張,更認為民進黨不應該雙重標準。 兩黨互批對手控制媒體  而在上個月當謝國樑作此指控時,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則認為,真正與媒體掛勾的其實是國民黨本身,他指出由國民黨中央委員兼行政院中部聯合辦公室執行長侯惠仙夫妻經營的《台灣公論報》,就是政黨與官員掛鉤媒體的最壞示範。而鄭文燦更進一步指出,馬政府利用新聞置入性行銷進行收買媒體,而他認為國民黨一直試圖操控和影響媒體,國民黨才是政治、政黨掛勾媒體的最壞示範。 藍綠陣營都說對方緊抓著媒體不放,同時,更要對方貫徹政治退出媒體的立場。看到這樣的爭論,我們也許可以感到些許欣慰。讓我們欣慰的是,對於媒體應作為一個社會與人民的公器的觀念而言,乃不分藍綠,兩大陣營有志一同。而至於雙方陣營所爭辯的候選人主持節目、政治人物或是政黨持股的問題上,筆者認為如果是藍綠共識,這樣的爭辯將會越辯越明! 公視虛耗 視若無賭 只是,讓筆者越看越不明白的是,兩大陣營都認為媒體應該作為社會公器,那更應該去關注由台灣公民共同持股的公共電視,然而,我們卻看到公視卻在這次的媒體爭論中缺席。仔細回想起來,新任公共電視的董監事遴選過程,從今年一月之後,幾乎宣告中止,而舊任的董監事則繼續延任,到七月底為止。掐指一算,應該半年有餘了吧!如果,我們把它當成是一個民間的股份有限公司來看的話,公司的經營者已經半年多沒有改選。舊的...

【新聞人語】打破恐怖平衡 我在壹電視較自主

小風(壹電視新聞台記者)   Q:為什麼會想轉進壹電視新聞部? 自真相電視台、超視等新頻道開台時,我開始投入電視新聞工作,而在TVBS、中天、東森等全天候新聞台相繼成立的1990年代,我在電視新聞圈一待就待了10年多。剛開始的那時大家都力求創新,也都很有熱情做新聞。 但各家電視經營習慣了,上頭搞關係,有些新聞專業就會被扭曲,特別是政治新聞;上頭安逸了,就也覺得可以少給員工些薪水。加上系統台定頻等因素,久而久之電視新聞圈形成恐怖平衡。我在2010年上半年選擇進入壹電視,雖然每個人都戰戰競競,也會怕被考核「搖蘋果」搖掉,但可以好好認真地做新聞,這是我想要的。 Q:現在工作環境與過去有何不同? 最明顯的是不必常常「打雜」,像我過去在某台跑政治,卻不時被主管叫去跑娛樂組,次數一多,你會覺得沒有辦法累積專業路線。在壹電視跑什麼就是什麼,除了像颱風這種大事情,否則不用擔心被長官胡亂使喚,感覺比較自主。 目前工作流程跟其他新聞台並不會差很多,一樣是約在早上8點半、下午1點半開會,新聞產出是早上1則,下午1則,在其他新聞台下午多是要求2則。整體人力、排班,大概台灣24小時新聞台的模式都是那樣,不過壹電視在分配上著重於生活新聞,有20多組記者,社會、突發等組別也是重點。 在壹電視可以感受到「重質不重量」,處理報導原則會把事件的各方說法在1則報導做到好,1則新聞可能會動用到3組記者。雖然有時候要花時間等其他組的人併稿,有時候補不齊,整個新聞就被上頭擋掉,拉長工作時間感覺也會不好,但還是值得。 每個採訪中心都有幾名研究員,專責為記者調閱資料,或把採訪資訊轉交動畫等部門後製。這樣減輕許多工作負擔,可以把眼前的事情處理好,不像過去什麼資料都要自己來,一天採訪時間壓力非常大。 過去任職的新聞台,有些主管比較相信報紙寫的東西,記者現場有什麼觀察容易被忽略;多數新聞台...

李惠仁6年調查 紀錄片批農委會隱疫情

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 文/簡秀芳、李柏霖、劉宗祐(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學生) 正當人們漸漸遺忘台灣曾經受到禽流感疫情威脅,甫於今年7月發表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透過網路散播,影片批判指出當台灣家畜生試驗所檢驗得知雞隻已有高病原性禽流感,農委會等相關單位卻未主動向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報。 這部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在全台各地養雞場找尋線索,前後解剖200多隻雞,透過檢體一次一次分析拼湊的資訊,他發掘出重大的秘密──台灣至今仍流傳著高病原性的禽流感病毒,若置之不理更可能轉變為人畜共傳的新型病毒。而在李惠仁的鏡頭下,台灣雞農業者、疫苗製造者、相關學者及農委會的共生結構,導致這樣的危機警訊受到刻意隱瞞。 紀錄片《不能戳的祕密》導演李惠仁。(李柏霖攝) 一路追尋真相 時間回到2004年,當時台灣爆發禽流感,官方認定是候鳥所帶來的病毒,大陣仗地出動噴水車清洗電線桿來安穩民心。時任東森電視新聞專題企劃處執行製作人的李惠仁,起先在東森副總裁趙怡的要求下,調查背後有無其他原因。 然而,經李惠仁探訪追蹤結果顯示,背後原因可能是民間為了避免禽流感而製造的非法疫苗,在減毒失敗施打於雞隻後,反造成這一波的禽流感。 然而官方並未承認「非法疫苗造成禽流感」的說法。隨著天氣逐漸的變熱,流感的趨勢逐漸緩和下來,農委會也對外宣布已全數撲滅病毒,雖然李惠仁對這個結果心有疑慮,但沒有更多線索的他也只能做成一般新聞處理,未能深入非法疫苗問題。 「雞群的狀況不對」...

Pages 38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