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顯示具有 311日本震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311日本震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當「社會責任」化成緊箍咒--從3・11東日本大地震的震災報導看起


文/林怡蓉(日本大阪經濟大學情報社會學部副教授)


2011年3月東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後所發生的大海嘯、福島核電廠等問題不單單是日本,同時也帶給全世界莫大的衝擊與震撼。

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日本社會壟罩在一股自我審查的社會氛圍之中。電視裡的特別節目使得一般例行性節目的撥出被打斷,綜藝節目等也被自我約束播出。一連幾天的特別節目報導,雖然有時會看見混亂的畫面,然而,新聞主播與記者用著不慍不火、有條不絮的方式反覆播送資訊。電視裡播放著災區全毀的畫面、災民們在避難所中用冷靜的態度面對,同時有秩序的排隊,以及絲毫完全沒有半句怨言,持續的等待外部救援等等,這樣的畫面不斷持續撥放著。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福島核電廠的相關報導上。在國外接二連三地持續播送令人震撼的海嘯消息,以及災民們在選擇避難所時所需要的輻射擴散方向之相關資訊報導,而這些消息在日本國內第一時間反而不被播出。帶有私人情感的申訴、生氣、悲泣畫面也和對於救災的方法與政策存有質疑的人,他們之間激烈與衝突的畫面幾乎不會被播送出來。然而電視呈現的畫面是,電視台的主播與藝人使用他們所熟悉的語言將災區災民的「聲音」搭配鄉愁式的背景音樂傳達出來,一般企業的形象廣告也都紛紛依企業的決定停止播出,而被AC JAPAN(舊名:公共廣告機構 譯註 )的「溫情訴求」廣告所取代。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記協會訊】日本311災後週年 災難報導經驗集結成冊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表示,希望《台灣災難新聞記者採訪手冊》廣泛給予未來將進行災難報導的記者參考。(宋小海攝)


文/宋小海(目擊者電子報記者)


日本311災後一年了,除了檢視人類社會如何因應地震、海嘯及核電事故等大型複合式災難,新聞媒體與記者面對各種災難發生,又該如何累積經驗,在未來可能再次發生的災難中,傳遞正確訊息?對此數位典藏計畫「新聞倫理與媒體勞動動權資料庫」、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創傷新聞網共同合作,編輯台灣災難新聞記者採訪手冊》出爐,並在38日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舉行公開論壇,同時由新聞工作者楊樺分享處理災難報導的經驗。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公視論壇分享日本NHK震災報導經驗




文/陳寧(台灣大學新聞所研究生)


由公共電視所舉辦的「日本311的一堂課」研討會,1125日的首場議程,邀請到日本NHK災害氣象中心資深記者入江沙也可,報告NHK在日本防災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緊急快報系統之實務運作方式。


時間就是性命

地震無法預測,緊急快報可說是分秒必爭,因此NHK與日本氣象局合作,利用地震發生時,P波(7Km/s)和S波(4Km/s)兩種地震波抵達鬧區的時間差,爭取處理資訊的時間,即早向民眾發布訊息。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焦點話題】我可以為您做什麼?赴日採訪的記者們




文/許瓊文

3/15這天,記協、聯合報記者問我記者赴日採訪,需要注意什麼事?討論的議題中,有些是擔心他們的安危,有些是擔心他們把台灣一窩峰採訪的習慣帶過去,所以我趕快加上一些FYI給赴日採訪的記者們,也想再強調一下,從事「新聞與創傷」研究,尤其是記者創傷這部分,接受過很多質疑,例如:不認同記者會有創傷,或有創傷又怎樣,還不是要做新聞,或是台灣又沒有戰地記者或是頻頻有大型災難,受創的機會也小,這樣的研究與在職進修是否必要,也趁著這個機會說明,新聞人員為什麼需要認識創傷,接受創傷素養。

311地震發生後,很多記者通日文的、略懂日文的甚至不懂的,一律趕鴨子上架搭時間最近的飛機到東京去,這些人可能也沒想到,竟然要去採訪這麼重大的災難,也可能臨時才想應該帶什麼東西?電池、口罩、基本的飲食與水、雨衣、雨傘、採訪裝備、手電筒、免洗衣褲、衛生紙與濕紙巾、可以走泥濘的鞋子、通訊設備等。這不是個選擇題或填充題,而是必須視情境而變的申論題,我長期合作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邀請日本資深環境記者撰寫如何報導日本311災難的指南,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為了採訪福島核電廠的危機,提醒記者必須攜帶5至10人份的碘化鉀(potassium iodine capsules,台灣又稱碘片),份量要一個月左右,因為除了自己使用,還要給司機與日文翻譯,記者因為會使用部分救援物資,例如:水或食物,也可以將碘片當作回饋。記者也不能忘記攜帶止瀉劑(Imodium),避免因為衛生條件不佳而引發的腹瀉, 為了避免屍臭味,也可以帶清爽味道的鼻腔吸入器或凝膠(nasal inhalant or gel),避免過度暴露在屍臭味的不適,快速消磨自己的士氣。

採訪此種災難情境的事前物質裝備也能減少記者的心理壓力,試想如果我是赴日採訪的記者,我會擔心什麼?我會擔心過度暴露在輻射災區,是不是會身體不舒服,會不會有病變,會不會影響我生小孩,只戴口罩、穿雨衣與撐傘的簡單裝備下,大概暴露幾小時就會有危險,跑到鋼筋水泥屋就可以嗎?沖水就可以洗掉大部分的輻射嗎?問題雖不專業卻是我最想知道的,這已經讓我擔心到會影響日常生活了!回到台灣後,有人會幫我檢測輻射量嗎?後續的醫療檢測費公司會幫我付嗎?要是發生狀況,我會得到什麼補償?試想這些答案都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也沒有人管我的後續健康狀況,我會多麼孤立無援,這樣的不快甚至是創傷的經驗會如何影響我的工作與生活。

針對記者創傷的研究,希望記者能做好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準備,因為新聞室可能隨時把記者丟到一個未知的、危險的境地,有充分準備的記者才能有彈性(resilience)面對任何挑戰,發揮創造力解決困難。記者復原力強也能持續穩定工作,有創傷素養的記者也比較不會追逐受害者,報導面向也會傾向資訊性而非感官性,對整體災民的減災與復災有所幫助,進而讓受災社區與個人都能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 growth),對非災民則是提醒備災與防災的重要。

瞭解事前準備的重要,接下來要討論的是赴日記者的採訪困境,台灣記者各顯神通到受災區,受陷於嚴格的管制,多半在尚能與外界聯繫上的災區進行採訪,其實也就是採訪一些比較表面的題材,例如:警報聲突然響起,記者跟著跑的緊急狀況,地震與海嘯摧殘災區的畫面,或是到避難所拍攝災民,在東京的就是拼了命的追著留學生、台僑生活或是報導限電與交通減班的不便,再誇讚一次日人的排隊文化,卻沒有人報導這樣的應變措施背後的含意。記協也曾問我一個問題,記者要怎樣在日順利採訪,我那時建議記者要趕快與當地外國記者聯誼會取得聯繫,有充分資訊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例如:裝備與安全區域的資訊。而達德中心在3/14的指南中,更是鼓勵記者參與日本政府為外國記者準備的行程,是另一個可以安全抵達災區的方式。也許競爭意識較強烈的媒體可能會排斥這樣的安排行程,但是在不影響救災與侵擾民眾為主要考量,是值得媒體有所犧牲。

而記者到日本採訪的意義為何呢?在台灣,如果挺進災區是新聞室最關切的,那日本這次的災難呢?記得波灣戰爭時,當時輿論與研究都批評台灣都是美國觀點,台灣無法派遣記者常被認為是原因之一,這次日本的災難,記者可以前往採訪,為何不去呢?我的淺見是新聞室應該思考,派遣記者到日本,做的東西跟外電有什麼不同,派遣記者來到災區是想要傳達什麼訊息回台灣,想做哪些台灣觀點的新聞,對台灣的防災工作或是其他面向有幫助。如果只是要一大堆感人的故事,跟外電有何不同?要是沒有不同,為什麼要打擾災民,不得已使用災區的食物與水、石油等,更糟的是,惡性競爭害的記者為了生出獨家,必須做出一些連自己都覺得不妥的行為或新聞,違背自己意念不說,還要受到輿論批評,雙重傷害。

回到本文的出發點,可以為這些赴日採訪的記者做些什麼(包括平面與電視)?採訪災難的事前準備還可以亡羊補牢,請記者參與文後連結,而現在可以做的,我的淺見是記協或衛星公會可以協助安排記者的保險、建議或規劃避免惡性競爭的採訪限制(例如:完全遵守日本的採訪規定),歸國後的輻射檢測,減少創傷的社會支持系統或醫療,可能的職災賠償等。最後,我希望新聞室與記者能開始關切記者創傷這個議題,在記者強者文化(macho)下,承認創傷就是弱者,或是不適合當記者的思想應該轉變,面對每一次的突發狀況,無論是車禍、犯罪,或是天災等規模大小不同的事件,要預設情境做好事前準備;善用社會支持系統抒發創傷壓力,例如:宗教、同儕協助、家庭、醫療;記者本身有創傷素養與復原力,便能以復原力與成長為目標報導新聞,減少無意義的恐慌與恐怖報導。


如何採訪創傷新聞相關連結:

創傷與新聞自學專區
http://traumanewswatch.nccu.edu.tw/?page_id=181
http://dartcenter.org/search?page=4&keys=online learning&x=24&y=15

Guide for Reporting the Japan Quake
http://dartcenter.org/content/guide-for-reporting-japan-quake

Japan's Triple Disaster: Resources for Journalists
http://dartcenter.org/content/japans-triple-disaster-resources-for-journa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