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焦點話題】我可以為您做什麼?赴日採訪的記者們




文/許瓊文

3/15這天,記協、聯合報記者問我記者赴日採訪,需要注意什麼事?討論的議題中,有些是擔心他們的安危,有些是擔心他們把台灣一窩峰採訪的習慣帶過去,所以我趕快加上一些FYI給赴日採訪的記者們,也想再強調一下,從事「新聞與創傷」研究,尤其是記者創傷這部分,接受過很多質疑,例如:不認同記者會有創傷,或有創傷又怎樣,還不是要做新聞,或是台灣又沒有戰地記者或是頻頻有大型災難,受創的機會也小,這樣的研究與在職進修是否必要,也趁著這個機會說明,新聞人員為什麼需要認識創傷,接受創傷素養。

311地震發生後,很多記者通日文的、略懂日文的甚至不懂的,一律趕鴨子上架搭時間最近的飛機到東京去,這些人可能也沒想到,竟然要去採訪這麼重大的災難,也可能臨時才想應該帶什麼東西?電池、口罩、基本的飲食與水、雨衣、雨傘、採訪裝備、手電筒、免洗衣褲、衛生紙與濕紙巾、可以走泥濘的鞋子、通訊設備等。這不是個選擇題或填充題,而是必須視情境而變的申論題,我長期合作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達德新聞與創傷中心,邀請日本資深環境記者撰寫如何報導日本311災難的指南,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為了採訪福島核電廠的危機,提醒記者必須攜帶5至10人份的碘化鉀(potassium iodine capsules,台灣又稱碘片),份量要一個月左右,因為除了自己使用,還要給司機與日文翻譯,記者因為會使用部分救援物資,例如:水或食物,也可以將碘片當作回饋。記者也不能忘記攜帶止瀉劑(Imodium),避免因為衛生條件不佳而引發的腹瀉, 為了避免屍臭味,也可以帶清爽味道的鼻腔吸入器或凝膠(nasal inhalant or gel),避免過度暴露在屍臭味的不適,快速消磨自己的士氣。

採訪此種災難情境的事前物質裝備也能減少記者的心理壓力,試想如果我是赴日採訪的記者,我會擔心什麼?我會擔心過度暴露在輻射災區,是不是會身體不舒服,會不會有病變,會不會影響我生小孩,只戴口罩、穿雨衣與撐傘的簡單裝備下,大概暴露幾小時就會有危險,跑到鋼筋水泥屋就可以嗎?沖水就可以洗掉大部分的輻射嗎?問題雖不專業卻是我最想知道的,這已經讓我擔心到會影響日常生活了!回到台灣後,有人會幫我檢測輻射量嗎?後續的醫療檢測費公司會幫我付嗎?要是發生狀況,我會得到什麼補償?試想這些答案都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也沒有人管我的後續健康狀況,我會多麼孤立無援,這樣的不快甚至是創傷的經驗會如何影響我的工作與生活。

針對記者創傷的研究,希望記者能做好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準備,因為新聞室可能隨時把記者丟到一個未知的、危險的境地,有充分準備的記者才能有彈性(resilience)面對任何挑戰,發揮創造力解決困難。記者復原力強也能持續穩定工作,有創傷素養的記者也比較不會追逐受害者,報導面向也會傾向資訊性而非感官性,對整體災民的減災與復災有所幫助,進而讓受災社區與個人都能創傷後成長(post trauma growth),對非災民則是提醒備災與防災的重要。

瞭解事前準備的重要,接下來要討論的是赴日記者的採訪困境,台灣記者各顯神通到受災區,受陷於嚴格的管制,多半在尚能與外界聯繫上的災區進行採訪,其實也就是採訪一些比較表面的題材,例如:警報聲突然響起,記者跟著跑的緊急狀況,地震與海嘯摧殘災區的畫面,或是到避難所拍攝災民,在東京的就是拼了命的追著留學生、台僑生活或是報導限電與交通減班的不便,再誇讚一次日人的排隊文化,卻沒有人報導這樣的應變措施背後的含意。記協也曾問我一個問題,記者要怎樣在日順利採訪,我那時建議記者要趕快與當地外國記者聯誼會取得聯繫,有充分資訊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例如:裝備與安全區域的資訊。而達德中心在3/14的指南中,更是鼓勵記者參與日本政府為外國記者準備的行程,是另一個可以安全抵達災區的方式。也許競爭意識較強烈的媒體可能會排斥這樣的安排行程,但是在不影響救災與侵擾民眾為主要考量,是值得媒體有所犧牲。

而記者到日本採訪的意義為何呢?在台灣,如果挺進災區是新聞室最關切的,那日本這次的災難呢?記得波灣戰爭時,當時輿論與研究都批評台灣都是美國觀點,台灣無法派遣記者常被認為是原因之一,這次日本的災難,記者可以前往採訪,為何不去呢?我的淺見是新聞室應該思考,派遣記者到日本,做的東西跟外電有什麼不同,派遣記者來到災區是想要傳達什麼訊息回台灣,想做哪些台灣觀點的新聞,對台灣的防災工作或是其他面向有幫助。如果只是要一大堆感人的故事,跟外電有何不同?要是沒有不同,為什麼要打擾災民,不得已使用災區的食物與水、石油等,更糟的是,惡性競爭害的記者為了生出獨家,必須做出一些連自己都覺得不妥的行為或新聞,違背自己意念不說,還要受到輿論批評,雙重傷害。

回到本文的出發點,可以為這些赴日採訪的記者做些什麼(包括平面與電視)?採訪災難的事前準備還可以亡羊補牢,請記者參與文後連結,而現在可以做的,我的淺見是記協或衛星公會可以協助安排記者的保險、建議或規劃避免惡性競爭的採訪限制(例如:完全遵守日本的採訪規定),歸國後的輻射檢測,減少創傷的社會支持系統或醫療,可能的職災賠償等。最後,我希望新聞室與記者能開始關切記者創傷這個議題,在記者強者文化(macho)下,承認創傷就是弱者,或是不適合當記者的思想應該轉變,面對每一次的突發狀況,無論是車禍、犯罪,或是天災等規模大小不同的事件,要預設情境做好事前準備;善用社會支持系統抒發創傷壓力,例如:宗教、同儕協助、家庭、醫療;記者本身有創傷素養與復原力,便能以復原力與成長為目標報導新聞,減少無意義的恐慌與恐怖報導。


如何採訪創傷新聞相關連結:

創傷與新聞自學專區
http://traumanewswatch.nccu.edu.tw/?page_id=181
http://dartcenter.org/search?page=4&keys=online learning&x=24&y=15

Guide for Reporting the Japan Quake
http://dartcenter.org/content/guide-for-reporting-japan-quake

Japan's Triple Disaster: Resources for Journalists
http://dartcenter.org/content/japans-triple-disaster-resources-for-journalists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