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嘎照‧馬耀(Pangcah阿美族守護聯盟成員)
3月1日在媒體上出現了兩則有關Pangcah(阿美族的自稱)的新聞,一則是桃園一位員警在執勤時,使用警車廣播罵原住民「死番仔」,另一則是海基會的網路宣傳影片使用了「榜仔」(Pangcah語中指男性的生殖器官)字眼來代表Pangcah。這兩件新聞清楚的展現了台灣社會普遍對於原住民的不了解以及刻板印象。
第一個事件中,對於那位原住民朋友和員警之間誰對誰錯,並非個人意見所能置喙,法律上自有定奪。但所謂「人民的保母」竟然在執行勤務當中,利用執勤工具來宣揚他歧視原住民的想法。應該是要維護「社會公平」的警察,卻用種族歧視這種不公平的行為來對待原住民,警察的養成教育系統須有所警覺,不要讓下一個員警「個案」傷害族群情感。
海基會的宣傳影片中,除了使用不當的字眼來代表原住民外,影片標題則明顯標註「原住民資訊落後」,即是很嚴重的刻板印象,又把原住民、老兵、狗做為「全民無知」的符號代表。若是替換成漢人其他族群的話,行得通嗎?難道海基會的宣傳影片變成宣傳原住民很落後、資訊有落差的概念嗎?海基會卻在新聞稿表示「多次審查,已刪除不雅字眼」--你們推責說聽不懂Pangcah語,難道你們就看不懂漢字,不知道「原住民資訊落後」是什麼意思?
媒體報導不應再度加深歧視
當天晚間知名政論節目也在節目中談論這兩個議題,也是不斷地指摘對於原住民有種族歧視,但讓我不解的是,節目中評論家們不斷重複地說「死番仔」三個字,雖說是要講解這次的事件,但對於是Pangcah的我,每聽到一次就像被重擊一樣。倘若今天換則新聞,罵人的三個字改成中文裡的「三字經」,不知這些評論家們是否也是會在節目上不斷重複地說這個字眼?更何況這個詞有強烈地針對原住民,在你們指正別人的行為之前,是否也能夠為自己再次地傷害原住民的表達方式負責?
媒體也常常在無形之中不斷地加深民眾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上個星期有一則布農族高中生中樂透而無法兌獎的新聞,去除布農族三個字,這就是很普通的一則新聞,但所有媒體都加入了「布農族」或「原住民」的字眼,這無非就是加深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對於其他負面的新聞上,卻為什麼不會刻意地出現「閩南人」、「客家人」或「外省人」呢?
媒體應該是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報導新聞,不斷地使用刻板印象來報導新聞,只是在加深族群的對立。同時,媒體也有著教育社會大眾的意義,因此,對於台灣原住民這一群相對少數的族群朋友們,用字遣詞就應該更加小心。否則,就等於是在言語上霸凌原住民。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