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焦點話題】がんばって!日本;加油!台灣!






編按:關於311日本震災後續報導效應,本期《目擊者》刊登2篇「創傷新聞網」之相關媒體評論。



文/許瓊文(創傷新聞網主持人、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311的地震與海嘯侵襲日本與全球,這個超出想像的巨大災難本就受人注目,台灣更是因為與日本的鄰近性與同樣受到地震與颱風等天災影響,民眾與媒體同樣關注,三天來,有留日與台灣朋友的部落格對日本與台灣媒體做比較,很多記者、朋友、同事與學生問我對目前媒體表現的看法,但是因為我擔心去年兩個月的日本見習行程中的朋友們,忙著聯繫與打聽下落,再加上需要沈澱與仔細觀察,直到今天才動筆。我想針對兩個部分提出我的看法,第一是針對電視新聞媒體表現,新聞室雖然極力想要營造出恐怖氣氛,初期受限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還是看得出媒體的「努力」,不過比起八八水災算是有進步;第二則是從「新聞與創傷」研究取徑出發,尤其八八水災過後,為了回答受訪記者問的:「災難時,媒體到底應該報導什麼?」我開始將研究從災難時媒體的正面角色談起,值得安慰的是,台灣在這次日本311地震中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今天就先報告媒體表現。


事發24小時

跟大部分對媒體批評的說法,我覺得在事發24小時,台灣媒體因為只有NHK與CNN的外電,NHK公共電視的畫面比較資訊性,再加上只有少數幾家新聞室有充足的日文編譯,只有主播與記者營造的氣氛與用語比較駭人,新聞跟八八風災比起來都是比較遠鏡頭的畫面,還沒有太多針對倖存者的感官新聞,再加上因為海嘯侵襲,一時之間無法立刻與當地聯繫上,所以現場的畫面都還沒出來。我的觀察包括:

●新聞室以CNN為主要來源的,震度8.8,以NHK為主,震度8.9,我同時觀察CNN與NHK的訊息,可能因為台灣的日文編譯人力因素,部分新聞台的更新訊息有明顯差異。

●新聞室充分利用Youtube與Google尋找當地資訊與畫面。

●與過去地震史上的全球大地震整理比較,與日本當地大地震比較,以及與發生不久的雲南、
紐西蘭震災比較。

●新聞室開始找尋日本人脈電話訪問。

●新聞室普遍使用配樂引起閱聽眾情緒反應。

●台灣的反應:觀光客與留學生的安危。

●311地震與超級月亮的關係。



事發第二天


隨著台灣記者抵日,但是因為交通中斷,沒有辦法立刻前進災區,但又需要有訪問畫面的新聞,開始報導東京所受的不便,尤其是台灣人,但是比較少讓人不忍心的災區倖存者畫面。海嘯的畫面與日本核電廠危機仍是報導主軸。主要觀察為:

●將受災日人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為另一消息來源。

●讓人情緒受到影響的MV製作,剪輯各式可怕海嘯來襲畫面,傳遞恐怖氛圍。

●台灣的反應,核電廠檢討,但僅止於發生同樣的災難會不會有危險,官方說法當然說不會,比較親執政黨的說法就只引述官方說法,比較不親執政黨的說法就是塑造其沒有危機意識,但兩者都沒有更深入的分析。

●比較有sense的新聞室已經開始報導日本的防災措施。

●與紐西蘭等地的地震比較,環太平洋地震帶一定還會有更強的地震。


事發第三天

NHK的中規中矩已經無法滿足台灣新聞室,開始發現日本電視台,朝日電視台等商營媒體的新聞,雖然沒有正式合約,但是利用網路或電視機翻拍,將一些引人感動的新聞翻譯成中文,能前進到交通可及災區的台灣記者也開始訪問倖存者(希望他們有帶足夠的糧食與防輻射的裝備)。而隨著交通慢慢恢復,很多人或記者當地震與海嘯發生時剛好在災區活動,拍下千鈞一髮的一刻,這些影片都被日本媒體採用播出,台灣也較多這些新聞翻譯,但是NHK的減災與復災的新聞,較少被注意。這天的觀察還包括:

●讓人情緒受到影響的MV製作,剪輯劫後餘生,傳遞溫馨感動氛圍。

●遺體新聞不多,日本媒體無論公共或商營,都不會近距離拍攝,台灣媒體引用不多。

●雖有對日本防災的介紹,但是立刻被日人的排隊精神與阪神地震後失落的十年的主軸所替代。

●核能電廠對台灣的影響,像是輻射食品。

●親與反對執政黨立場的鮮明意見,也就是口水戰又開始。

●網友的活動,例如:Facebook加油團。

●地震地區的風水說。



總結我這幾天的觀察,比起八八水災的報導,可能因為事件發生在日本,大部分靠外電,外電來源又比較中規中矩,赴日記者短時間又無法前進「甜甜圈效應」中最嚴重的災區,也因為有輻射危險無法進入採訪,新聞內容不至於太誇張,也不會有挺進的現象,當然也可能是出自新聞室的自律,但是新聞室還是希望營造出恐怖的氣氛,尤其是海嘯席捲的現場鏡頭與核電廠爆炸等的現象,都是大量使用並運用配樂,而之後對台灣影響包括:台灣是否受輻射影響,輻射食品(我個人淺見是三個受災縣還能出口食品嗎?對其他地區的監測也許還有需要,但是針對三個縣要加強的新聞令人不解),汽車工業、IT產業等,需要更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資訊,才能減少恐慌。

我一向受到很多質疑,不營造恐怖與恐慌的新聞,誰看?這次311事件已經有少數新聞室已經開始重視防災的重要性,開始介紹日本行之有年的緊急地震速報,海嘯警報,與NTT 東日本的「災害用伝言ダイヤル」,NTT docomo與KDDI的「災害用伝言板」,NHK的「安否情報」等,很可惜也僅止於此,沒有深入更多減災與復災的部分,版面立刻就被其他感人故事取代,感人故事並非不好,這部分會在防災時媒體的正面功能中說明,只是新聞必須更多元,尤其是災難時對民眾有用的資訊。

媒體大量使用網路,使用地理資訊系統瞭解方位或是災前災後空拍圖,是不錯的應用方法,但是整則新聞都是網路上有什麼的偷懶新聞就需要再考量,尤其是youtube,快要變成通訊社,台灣記者習慣在網路上找新聞,直接就翻拍,尤其翻拍其他電視台遊走法律邊緣,而不是親自查證或採訪,更慘的是 facebook上的活動就可以花一則新聞來介紹,實在是浪費時間,長久下來,也養成記者不親力親為的習慣。

台灣媒體還有很多可以加油的空間,在跟日本說がんばって時,也想跟台灣說:加油!除了媒體還有防災。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