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公視董監事爭議未落幕 新、舊任局長同道:依法行政

卸任新聞局長蘇俊賓對於公視爭議表示一貫依法行政的立場。(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24日舉行的新聞局長交接典禮中,公視董事長鄭同僚抵達會場觀禮,會後並與卸下新聞局長一職的蘇俊賓握手致意,雙方面帶笑容,絲毫未見上月公視與新聞局對簿公堂並隔空喊話的火藥味。 然而針對公視爭議後續如何解決,蘇俊賓僅稱是制度問題,新任局長江啟臣亦附和蘇的說法,表示依法行法,近期將聽取局內各處室簡報後再回應。  今年1月,因公視基金會先是假處分8名董事,隨後至法院控告新聞局長蘇俊賓及8名董事涉偽造文書、背信罪等。新聞局方面亦未示弱,除了調查公視基金會行使假處分的預算經費,並向法院聲請解除鄭同僚董事及董事長職務。  鄭、蘇兩人在爭議事件後首度公開會面,短暫握手寒暄,公視總經理馮賢賢亦一同在旁。接著蘇俊賓隨同新任局長江啟政踏出禮堂,一一與新聞局同仁握手致意。面對媒體對於公視董事會風波提問,蘇俊賓則表示此事與人無關,是制度問題,行政部門一定要依法行政。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第二排右一)、總經理馮賢賢(第三排右二)出席新聞局長交接典禮。(記者宋小海攝) 江啟臣在蘇俊賓離開後接著回應說,希望公視趕快回復正常,扮演服務社會大眾的角色,畢竟公共電視是大家的電視,不希望影響大眾的權益。新聞局站在政府單位的角色,會依法行政。 江啟臣並允諾,細節作法相關單位會再做說明。由於才剛上任,必須再做進一步瞭解,看未來如何有更好的安排,重點是確保新聞、電視節目之閱聽者的權益。 ...

東吳副教授江啟臣就任新聞局長

24日新聞局長完成交接典禮,新任局長江啟臣(右)在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手中,接過前任局長蘇俊賓的印信。   記者宋小海/報導  行政院新聞局於24日交接新聞局長,卸任的蘇俊賓轉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新任局長則由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江啟臣接任。  蘇俊賓卸任致辭時強調,清楚過去自己並不只是政策辨護發言人的角色,新聞局另外一大部份的業務,是在於文創產業,因此期望要為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產業,找到最有利的座標,除了感謝新聞局同仁,也要感謝央廣、公視、中央社等單位。  蘇俊賓表示希望新聞局的人才在政府組織再造之後,能有更好的舞台,在文化部會有新的角色國際交流、宣傳,影視發展等文創產業的貢獻。蘇俊賓並提及,近期已與新任局長江啟臣有頻繁交流,發現他個人冷靜有想法、思考清楚,並具備專業的平實論述,可為新聞局創造更好的形象。  新任新聞局長江啟臣則表示,影視相關內容產業將是台灣另一個崛起的機會,因此,未來會投入更多資源,以提升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他也會做好政府發言人的角色,對內做好溝通說明,對外宣傳國家形象。 江啟臣25日上午首度於新聞局主持行政院會議報告之記者會。當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一度以H1N1疫情防治報告作結時,江啟臣則提醒楊志良應補充說明《醫療法》內容。(記者宋小海攝...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記協會訊】記協首度參與台北國際書展

記協參與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圖為「台灣NGOs」展場全景。(宋小海攝)  文/秘書處  2010台北國際書展1月27日開幕,為期六天的展期,台灣勞工陣線、綠色陣線、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台灣女人連線、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以及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民間社團,齊聚台北國際書展現場,以「台灣NGOs」的名義,透過出版品與民眾作近距離的親密接觸,宣揚NGO的理念和價值信仰,關心勞工、環保、法律、民主、人權等相關公共議題。  記協在此並感謝志工周仲真、鍾華、吳韻萱、施友淳、陳怡穎等人,協助書展工作。今年記協透過書展互動,更加瞭解民眾對於媒體的批評與建議,期待明年於書展再相見。 記協出版品(宋小...

遇見不同光譜折射下的成露茜

編按:作為一個社運學者,成露茜從創辦小眾媒體、成立社發所、擔任傳播學院院長,與其說她是媒體人,不如說媒體只是她衝撞體制的眾多戰場之一。在社會改革路上,她精力充沛,即使生命終將走到盡頭,亦然。 記者顧美芬/專訪 「我們敬愛的成露茜老師、社發所的創所所長於昨日(1月27日)下午病逝於台大醫院。我們在哀悼與懷念露茜的同時,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將露茜的理念繼續貫徹下去。」1月28日一早8時30分,世新社發所長黃德北在社發所網站討論區留下了簡短的兩行字。 在社發所網頁上,還掛著16字箴言,「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這是成露茜創立社發所時,和首屆包括夏曉鵑在內的幾位老師共同想出來的創社理念。 「我們都不知道她會走得那麼快、那麼突然。」黃德北說,畢竟在過去兩三年前,成露茜生了一場大病,當時病情非常嚴重,她靠著毅力都苦撐過來了。不過,近來她每隔一段時間就發燒,索幸在醫院得到很好的治療與控制,頂多在醫院住了10天幾天就出來,每次都這樣;所以原本大家以為這次會像以前一樣,可能連成露茜自己也是這麼想,所以手邊還有很多事情還在進行中。 黃德北回憶,2003年成露茜邀請他接下社發所時,見面之前,他原本因故打算婉拒,但碰面後,卻被成露茜的真誠所打動。當時成露茜告訴他,她希望黃德北能接下社發所,協助社發所未來的發展。這是社發所大家集體討論的共識。 與成露茜閒聊時,黃德北瞥見桌上放著一盤滷味。成露茜不諱言告訴他,因為剛才跟姐姐成嘉玲大吵一架後,才送過來的。原來因為當時成嘉玲對社發所有意見。成露茜也很坦白讓讓黃德北知道,當時社發所並沒有獲得學校有力人士的支持,這也讓黃德北見識到成露茜性情率直的一面。 為了延續成露茜在社運的理念,與獨立批判的精神,黃德北說,社發所除了先行成立成露茜獎學金,同時預計在5月舉行為弱勢發聲研討會中,也會挪出其中一段專門談成露茜。此外,許多不為外界...

大俠成露茜:有學有術有膽識,亦儒亦俠亦詼諧

文╱張正(越南文/泰文《四方報主編》) 第一次聽到社長的聲音,是在25歲半夢半醒等待工作的一個秋日午後。只知道有一位台灣立報的「ㄔㄥˊ」小姐打電話來,約我隔天面試。 依約在下午到了立報。下午的編輯部,空空蕩蕩,燈火未明。總算找到個人,說我是要來面試的。 「跟誰面試?」 「ㄔㄥˊ小姐。」 「ㄔㄥˊ小姐?」 這人叫我等等,回頭進了個房間。一會兒要我進去。 原來「ㄔㄥˊ小姐」,就是「成社長」。雖然在那之前,我壓根沒聽過成露茜的大名。 面試講了些什麼早已不記得。我沒有新聞科系的背景,說自己想以文字謀生,好像承諾會呆個兩年。 也許是那天社長心情好,也許我們真的很投緣,聊得很愉快,我被錄取了。後來總是聽說大家都很怕社長,我始終沒能理解。而她為什麼以社長之尊通知我去應徵一名小記者?這十五年來我竟然都忘了問,以後也問不到了。 這是個難得有陽光的冬日,我和雲章去醫院看社長。前一天管中祥打電話來問我社長的病情。我一問三不知。 這幾年,社長總是在醫院進進出出,這陣子尤其頻繁。但我總以為她比不魯斯威力還有威力,超級Die hard。即使生病期間,只要進報社,仍是精神奕奕,裝扮時髦,社務會議前處理掉一批公文,開完會之後,還去傳記文學、破報巡視一圈。 管中祥說社長已經簽了放棄急救書,但又好像沒事,所以打電話來問問。我心裡不安,撥電話給社長的貼身看護阿英,阿英沒接電話,我回頭一忙,就忘了。 隔天中午想起,撥通了阿英的手機。阿英的說法反反覆覆。一會兒說能撐過這兩三天就好,一會兒又說狀況不樂觀,總之已經在加護病房,但是探視時間有限制,叫我不需要來。 掛了電話,抽了一根菸,想想,還是去一趟醫院的好。連續幾個禮拜社長都沒來開會,也沒聯絡,去醫院就算講不上話,看看也好。 和雲章叫了計程車,請司機開快一點,想趕在探視時間之前到。在迷宮般的台大醫院裡轉來轉去找到加護病房,社長的姊...

Lucie與破報:我們的左派辦報經驗

去年11月20日,成露茜出席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台上的她談笑風生。(記者宋小海攝) 文/黃孫權(破報總編輯)  1994年,我還是毛頭小研究生,不畏虎卻沒幾兩重。適逢地下電台風起雲湧,反核運動以及學運的尾勁正四散開花時,我到《立報》當半職記者賺取生活費。那時《立報》專版中心的人正在開啟一個新的實驗計畫,打破記者原來的分線,在週日製作八版的綜合文化新聞,有學運刊物那種手繪貼版風格,惡搞,基進,實驗,幾乎無惡不作,充滿了熱情與青年過剩的氣血,謂之「破」。  有一期我們做了蘭嶼獨立的新聞,連國歌,國旗還有獨立建國的始末都設計了。隔天,大量讀者打電話詢問我們此事當真?這是美好的1994年,地下文化浮現:春天的吶喊,搖滾破爛生活節,國際後工業噪音藝術節,女性影展,台灣第一個戶外rave party都在此年誕生,學運從狹義的政治路線走向更為寬廣文化行動。  她僅是很優雅看著,聽著,並容忍我們與《立報》那些值得敬佩的老同事之間的衝突,這些衝突從服裝穿著到上班時說話的音量,從標題到排版的風格都有。同年,這位優雅的女士在城鄉所開課,於是我又變成她的學生。她不像其他老師總給厚厚的讀本,厚到我們懷疑老師自己有沒有唸過。她也不說教,花非常多時間聆聽,然後發問。我忘了期末有沒有交報告。(按照我的惡行,非常可能沒交。)  半年後,那時專版中心主任小蔡(蔡建仁)要年輕人自立自強,我變成專版中心主任。1995年,我們隨即向Lucie提出了要獨立出刊的計畫(而我們腦中,只有Utne Reader,Monther...

社長給的功課

成露茜於1月27日病逝,隔日《台灣立報》在頭版刊載訃訊。(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中國一代報人成舍我之女、台灣立報發行人成露茜於1月27日下午逾2時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71歲。世新大學將在2月27日在校園內為成露茜舉行追思會。成露茜身不僅創辦了《台灣立報》、《破報》,同時在保守的年代,首創社會運動路線的「社會發展研究所」、同時擔任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在傳媒產業及學界深具影響力。本單元刊載與成露茜有深厚交誼的媒體人之書寫回憶。 文/廖雲章(台灣立報副總編輯,世新大學社發所畢業)  大四進入報社當實習生跑新聞,社長交代做記者的幾樣功課,其中一項就是得預先準備名人檔案,比如宋美齡,說不準哪天會派上用場。我默默記在心上,從沒想過有一天居然得發一篇社長的訃聞。  1月27日中午,溫暖的冬陽難得露臉,我和張正到台大醫院探望社長,這是第一回到醫院看她,沒想到卻見到最後一面。站在病床旁,聽醫生宣布死亡時間,社長的姊姊成嘉玲、好友殷允芃、看護阿英,以及她的博士生忍不住低聲啜泣,張正靠著牆崩潰哭泣,我握著社長逐漸失溫的手,無法置信。  她真的走了?那個縱橫學術與媒體,又當傳播學院院長、又兼新聞系系主任,還是《台灣立報》、《破報》、《傳記文學》發行人兼社長,要研究、要教書、還要天天進報社跟記者開編前會,而且總是一眼就能看到錯字,總讓我窘得想鑽地洞的社長,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驟然離開人世。  社長曾經是報社的一則傳奇,有關她的一切,都是聽說。  聽說大家都很怕她、聽說她的英文...

傳學鬥15年 學長姐回娘家

傳播學生鬥陣成立15年,今年傳學鬥計畫以公廣集團的勞動者,做為切入訪談的核心。(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台灣最早的媒體改革組織「傳播學生鬥陣」成立至今已15年,成員特別於2月6日舉行公開聚會,歡迎曾經參與傳學鬥的成員一同「回娘家」,分享彼此在各自領域之見聞。  活動中成員除了對去年傳學鬥針「編劇」勞動訪調成果,並宣示將以「公廣集團的勞動者」做為今年訪調計劃。另外在「2009年度媒大事」報告中,市場結構、新聞表現、法規政策、文創產業等四大主軸探討。   傳學鬥的「媒大事」報告中,其中與主要其中與新聞傳播直接相關的議題,在市場結構面上,有「旺旺入主中時集團案」、「放寬黨政軍投資」等;在新聞表現面,則有「年代新聞台延誤通報災情」、「無國界公佈台灣新聞自由排名下滑」等。對於媒體集中化現象、新聞自主與品質降低的現象,傳學鬥認為更應該重視公民集結的力量,以及工會系統的健全。  另外在法規政策上,傳學鬥亦關注「置入性行銷修法」、「公廣集團預算凍結、董事長改選案」等事件。傳學鬥成員強調新聞應監督社會的運作,而不為企業服務,不替政府背書;新聞應維持專業,與廣告徹底分開,而傳播科系學生在這些政策不應只是成為旁觀者。 公廣爭議再度成焦點  對於公廣集團去年的諸多爭議,同樣是傳學鬥成員的公視董事會員工董事的程宗明則認為,過去國民黨並沒有為公視出力,政黨輪替後,國民黨現在才要開始學習跟公視相處,因此不要急著說威權的時代又回來了,變成一種制式反應。  交通大學傳播...

未來的記者跟現在的媒體攤牌-參與「卯上主流」與「新聞2.0背包記者」營隊

文/鄭國威(「卯上主流」隊輔、「新聞2.0背包記者」導師、部落格「龜趣來嘻」版主」) 「......既然來參加這個營隊,就要有『即使可能失敗或沒法完成也要用新方式跟態度作新聞的氣魄』!」  上頭這句話,我今年說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冬季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第二次是在華視主辦的Journalism 2.0 背包記者訓練營,第三次是在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辦的第二屆葡萄藤種子記者研習營。而上述三個記者營隊的活動,竟然都是在學校開始放寒假之後的一個月內舉辦的,在這一個月內擔任了三個營隊的隊輔、導師、或講師,也算是我個人的小紀錄了。  說來慚愧,我從沒當過一天「專業記者」,不具備許多線上記者擁有的經驗、常識、跟認知,不過也幸好如此,我才能處在一個特別的位置,來看待這些未來極為可能成為記者的年輕學子,並分享我在網路世界的經驗。  雖然沒當過專業記者,但是「業餘記者」倒是幹了不少回,我研究所的論文跟自己部落格裡頭有一大半都是在討論跟釐清這個概念跟分享許多重要案例。說業餘記者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不如用「公民記者」這個已經被廣為理解的詞吧。但我還是得先說:業餘跟專業的最主要差別其實是「熱情」,而不是其他的。  我擔任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記者營的隊輔已經三次,雖然嘴巴上總是說自己已經老到不能再當「小隊輔」了,但每次被媒觀的蔡小怪邀請時還是硬著頭去了。而每一次的講師陣容跟活動安排也都讓我收穫滿滿,常常覺得自己算是賺到了。  「卯上主流」,光聽這個名稱就可以想見這不會是一個「單純的」營隊。或著我該說,正是因為我們,乃至於記者、媒體工作者平常的生活都太單純,單純到不了解其實很多事情不如表面那麼單純、那麼和諧、可以習以為常,所以這個營隊才有舉辦的意義。  這個由管中祥老師(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媒體改革界先鋒)發起的營隊,邀請來的講師組合包括主流媒體界裡的異數、另類媒體界中的翹楚,還有社會運動界中控訴媒體最力者。第一位講者可能跟你說他在主流媒體裡頭如何「革命」跟「有縫就鑽」,第二位講者可能跟你說他如何從主流媒體轉為另類、獨立、公民媒體工作者,並且分享他轉型的目的,第三位講者可能乾脆跟你說這一切都沒有意義,沒有實力、沒有對抗,甚麼媒體發聲都是假的。然後當你感到渾然不知所措的時候,第四位講者就又用他跑出來的精彩又有力量的深度調查報導把你震醒,告訴你:不是媒體失靈、別怪政商壓力,是你不敢爭取、不願意多想一點、多作一點。  你可能在參加卯上主流營隊時,得去採訪跟了解你從來沒想過要去接觸的群體跟議題。你或許看過星光大道,知道很多原住民歌手聲音嘹亮,但你大概沒有跟三鶯、溪州、撒屋瓦知部落的族人一起圍著火,在「抗爭到底」的布條下,在河濱的高架橋下,唱歌,喝酒,了解族人遷移的故事,以及不願再遷移的故事。  你可能去過淡水,吃著阿給,騎著腳踏車,踏上漁人碼頭看夕陽,但你或許不知道在淡水這麼個地方就有淡江大橋、淡北快速道路、淡水老街改建等等好幾個受到社區及環保人士關心的議題,即將永遠改變淡水的風貌,而縣政府根本不願意與當地民眾溝通,當地民眾也好,來觀光遊玩的旅客也好,也多半對這些議題一知半解。  你可能家裡頭請了印傭、菲傭、越傭...,照顧你家的孩子、病人、或是年紀大了的長輩。不過你多半無法正確地念出他們名字的發音,也不在乎他們到底得從微薄的薪資再抽出多少付給仲介。如果是菲律賓來的「移工」,當他們假日到中山北路的小馬尼拉區採購家鄉味飲食,在網咖用skype視訊連線給在菲律賓的家人,或是參加聖多福教堂的「拜拜」時,你大概沒有多少興趣知道其實有很多幫傭沒有辦法放假,來台灣幾年都沒有放過一天假。  管中祥老師認為,現在我們說記者報導偏頗,錯誤,充滿歧見,其實記者只是反映一般人的看法而已,記者也都從未進入過這些群體跟議題啊。如果將來要當記者,與其學怎麼下標、怎麼倒金字塔寫作、怎麼過帶剪接,更應該先打破自己原先的框架,才能記下真實,而不是自己的幻想。這便是卯上主流營隊要給這些未來記者的體驗。  短短兩天半的營隊,在講師跟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可說資訊密度非常高,然而學員能吸收多少,未來付諸多少行動,就難以預估了。此營隊強調技術鍛鍊,重視理念先行的作法或許比較適合已經有點媒體製作能力的學生當作必修學分。而在另一方面,由華視主辦的背包記者研訓營或許可跟卯上主流營隊相互學習。  新聞2.0背包記者研訓營是由華視總經理陳正然及剛加入華視團隊的位明宇老師籌劃啟動,今年是第一屆。由於是牌子老、信用好的電視媒體,所以在預算應用跟人力資源上當然都比卯上主流營隊來得寬裕,不過更重要的是這是公廣集團除了公共電視與Peopo以外,集團成員有計劃、大步邁進新媒體及公民新聞範疇的又一嘗試,對於一直認為公共媒體與公民媒體應該更緊密連結的我來說,是挺振奮的消息。  位明宇老師先前在網路公司待過不短的時間,也在學校任教,如今進入華視,這營隊便是她企圖在華視內打造新聞未來的第一個任務。營隊很大手筆地邀請了在大學任教的年輕教授、中研院專案經理、知名部落客擔任導師,在營隊五天期間全程參與,各自帶領一到兩個小組完成各項考驗、並隨時給予新觀念刺激。我也很榮幸成為其中一員。  華視最豐沛的資源自然就是電視媒體了。因此背包記者營隊的課程活動中安排了不少前往華視參訪、跟著華視新聞部記者出機採訪,並且能夠使用華視提供的十部專業攝影機,跟配有專業剪輯軟體的電腦。在這個預設的脈絡下,「影音新聞」的處理能力被學員看得很重,但我認為這個預設脈絡其實是個陷阱。  既然要「新聞2.0」,如果只把背包記者詮釋為「能夠獨立作業的新聞記者」的話,那其實線上有太多記者,不管是電子媒體記者或是印刷媒體記者,都早就擁有這樣的技能,所以我才會不斷要求我帶的小組學員,撇開得過TVBS新聞獎的紀錄、撇開在校園廣播電台的經驗,也撇開新聞系教你的一板一眼,打定主意就是要作新的東西,即使失敗也要作,不然這五天就只是浪費了。  嚴格說起來,背包記者營的理念教學以及技術鍛鍊並重,是妥善應用五天時間做出的最好安排,不過在理念教學部份,偏重新媒體的影響是造成學員不知道「為何而戰」;學員一方面獲得未來新聞業必須變革,且變革必須提早準備的心態,一方面得到應用與結合新舊媒體技巧的能力,但卻不知道要關心些甚麼。  這可以從營隊第一天剛開始時,由團體動力營造專家帶領的認識彼此活動中發現,這批學員的階級同質性太高,而後來第一次選擇報導主題時,大隊長先表示這次營隊因為辦在內湖中研院,交通不便,最好不要跑太遠,於是有許多組乾脆選擇報導「這個營隊」,認為選這個主題最簡單、最方便,有很多現成的受訪者可以訪問。這其實便顯現了背包記者說來簡單,其實非常困難,因為就跟許多偷懶的記者一樣,學員一開始也只想當個自我設限、內向取材的宅記者。當然,我認為這其實也是營隊安排的陷阱。  在第二次提交報導主題時,就可以明顯發現在兩天的刺激過後,各組都迅速成長,捨棄了原先偷懶的作法,而選擇了更富挑戰性,更符應社會動態跟自我目標的題材。但是這時候營隊又給了一個陷阱/機會:提供專訪當紅藝人的機會。這下子又有三個小組被吸引了過去,決定去採訪田中千繪跟李國毅以及他們剛上檔的偶像劇。  營隊中比較特別的一個段落,是讓每個小組在開放空間中自己思考「十年後的媒體樣貌」。我建議我的小組不要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先想想過去十年的媒體演化軌跡,從案例中抽取概念,然後再推演未來十年的發展。我想這也是訓練他們看見議題背後共通點的一個訓練。  營隊最後一天,便是報告的重頭戲。由於沒有限定報導主題,因此最後分組報告時每一組的報導都大異其趣,而經過這樣的鍛鍊,學員們也體認到當記者難,要當能獨當一面的「背包記者」更難。大多數的小組前晚整夜沒睡,就為了準備隔天一大早的最終測試。我在想,要是每個記者都那麼認真,新聞應該會好看很多,不過大概也很快就會過勞死了。  最後評審結果出爐,由我帶領的第一組拔得頭籌。除了影音之外,他們應用了許多Web...

華視首創背包記者營 培訓新聞游擊隊

華視自去年10月開始著手啟動背包記者計畫,首位背包記者王品棻佩掛由華視總經理陳正然頒發編號0001的背包記者證。(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因應網路數位匯流發展,新聞媒體如何因應新一代的傳播科技與閱讀習慣?華視於今年寒假開辦第一屆「Journalism2.0新聞背包客」研習營,自2月1日至5日,總共五天四夜的行程,期望培訓可以依不同情況,選擇最適宜傳播方式的媒體工作者。 本營隊招收對象為大學三年級以上之學生與社會人士,最後錄取參加30名幾乎皆為學生,其中9名則非傳播科系相關。負責營隊活動統籌之華視網路加值服務中心主位位明宇認為,希望透過此方式,讓營隊有別於傳統新聞訓練的思考模式。 在營隊課程中,除了參觀、學習華視新聞製作流程,營隊導師也陪同一起思考如何應用數位科技推廣、深化議題。師資分別有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專案經理李士傑、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明哲、政大傳播學院專任助理教授陳聖智,徐銘鍾(知名部落客,部落格「廢業夫妻成長日記」作者)、鄭國威(知名部落客,部落格「龜趣來嘻」作者)。學員們跟著華視記者跑新聞、學習基礎影音新聞操作,後續開始自行選擇題材以製作新聞專題,導師們則對內容製作提出修正建議。 透過拍攝影音、多媒體應用、部落格推播等不同數位內容應用,9支小隊在營隊第五天公開作品,評選結果最後以部落格「出賣城市」獲得首獎,製作團隊成員為李幸如(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張永政(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廣播組)、許家嘉(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新聞圖像的真實性、可信度是永恆不變的原則

國內媒體以不同時地的兩張照片合成,說明馬英九總統車隊與民爭道的情形,雖然媒體以圖說註明此為合成照片,但仍讓讀者產生誤解,認為這是一張「真實」的照片。(李由伯翻攝) 發起團體: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依筆劃順序) 連署平台連結   近來發生多起關於媒體使用數位影像與合成照片,造成民眾對新聞資訊產生混淆與社會紛爭事件。早在數位化影像尚未普及時,新聞媒體以美術加工新聞照片的情況便時有所見;身為新聞專業組織,我們主張閱聽大眾有權要求新聞媒體提供真實訊息,而不是具有誤導性、避重就輕、虛假含糊的新聞訊息。為此,幾個國內新聞專業組織特此提出自律規範,並期望各界共同對台灣媒體機構提出呼籲,支持由新聞專業組織所發起的 自律公約連署。  2004年美聯社記者造假西安暴雨照片、2006年路透社駐以色列攝影記者發佈經軟體竄改的照片、以及日前國內報紙以合成照片示意總統座車於高速公路與民爭道之狀況因而引起各界討論。在影像數位化、科技進步普及的今日,合成影像是輕而易舉之事。然而做為新聞媒體,新聞影像乃是具有公信力之訊息來源之一,新聞媒體若利用合成照片之高度擬真性,使讀者無法明確快速辨識出影像何處為合成,極可能導致讀者誤認其為真實影像。我們認為,此舉不僅扭曲新聞攝影的專業與倫理,也輕忽攝影記者的專業與養成機制;致使新聞影像的傳播失真,損害新聞影像的公信力與閱聽人 之權益。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專業組織在事件發生不久後即發表聲明,呼籲媒體機構改善機構內專業分工不對等之權力關係,在新聞產製過程中能重視圖片編輯、攝影部門及美編之意見及專業養成訓練,讓台灣的新聞攝影朝向良性的路途發展。  本連署乃是希望各界共同對台灣媒體機構提出呼籲、並支持由新聞專業組織所發起的自律公約,讓媒體機構有所警惕,也讓媒體從業人員有所依歸。 《新聞圖像使用原則》 讀者信賴新聞照片乃基於事實的真實呈現,新聞圖像的拍攝、編輯與版面呈現不能背叛此信賴;今天,新聞圖像數位化,但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及可信度仍是新聞攝影永遠不變的原則。 1.新聞照片:在新聞事件中,拍攝者不指使、引導被攝者至特定位置拍照;影像、圖說(詮釋)以及編輯過程以不違背真實呈現為原則,包括不改變影像之內容、背景、顏色,亦不能以合成、拼接的手法虛構或重建新聞事件。 2.擺拍照片:在做人物訪問、圖片專題時,可能會以導演方式(擺拍setup...

新聞影像合成爭議大 專業團體催生自律原則

新聞專業團體2月7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新聞圖像使用規範」,由右至左依序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記協會長莊豐嘉、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理事鄭超文、監事黃子明。圖中發生在中國的「華南虎事件」照片,其實是攝影者將老虎圖片安置於草叢後再翻攝,引發爭議(記者宋小海攝) 文/李由伯(苦勞網特約記者) 去年11月30日,國內媒體登出一張馬英九總統車隊在高速公路與民爭道的合成畫面,引起極大的爭議,認為這是對新聞圖像真實性極大的侵害。 事實上,類似變造新聞圖像的手法,在數位影像發達的今日,在國內新聞媒體中早已不是新鮮事。包括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等數個新聞專業團體為了維護新聞圖像的真實性,2月7日召開記者會公佈「新聞圖像使用規範」,並呼籲媒體機構共同支持建立規範,以維護新聞圖像的真實性,並讓新聞從業人員在使用圖像時能夠有所依據。 在國內媒體專業分工不對等的情形下,新聞圖片的最終處理往往落在編輯與美編人員的身上,但是國內的編輯通常缺乏新聞圖像的專業素養,使得誤用、濫用新聞圖像的情形時常發生。例如媒體編輯曾經為了符合「建仔五十勝」的標題,竟然在王建民的手套上畫上五十條縫線。 美編在王建明手套劃上五十條縫線。(李由伯翻攝) 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認為,真實是新聞中無可替代的原則,一張好的新聞圖像,也是建立在它的真實性上才能夠成立。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理事鄭超文也表示,「新聞圖像使用規範」所依據的原則,就是「真實...

輕薄記者會 談何大事?

總統馬英九於2月9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記協提供) 編按:外界對ECFA疑慮,總統馬英九日前親上火線對社會大眾釋疑,只是本該是最好的宣傳機會,記者會中卻指定發言媒體,甚至於排除國外媒體,這樣的記者會,究竟達到什麼宣傳效果? 文/孫叔敖(新聞工作者)  總統馬英九於2月9日舉行首次「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記者會,傳出只開放聯合報、工商時報、台視、民視及飛碟電台5家媒體進行提問,並且事先未告知外國媒體,經「台灣外國記者聯誼會」抗議後,最後僅讓他們在場外看視訊轉播。  這場名為「總統報告:兩岸經濟協議」的記者會,原預定進行30分鐘,實際進行約45分鐘,扣去總統起先報告時間,僅留有20分鐘左右供記者提問。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對外界表示,總統首場ECFA記者會原就設定是向民眾報告,因此在安排上力求單純化,不是對外媒有差別待遇。王郁琦並說,總統未來將定期召開記者會說明ECFA;3、4月間將安排一場馬總統與外媒的ECFA記者會。  府方如此安排應對,在記者同業眼中實在算不上高明之舉,會後私下抱怨。這麼重大的議題,記者會卻只設定30分鐘,一看就覺得時間太短。總統發表說話即用去大半時間。協調5家媒體提問,最後還不是要延長時間?所以一開始設計根本就有問題。  另外,這場預先打出「總統報告」的記者會,談論的是影響台灣政經發展甚鉅的政策議題,「總統首度公開報告國內重大政策議題」,光這樣的描述就夠新聞性了。對於多數身在台灣的外國記者,台灣的政經事件無非是他...

Pages 38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