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901反媒體壟斷大遊行 近萬人民站出來

2012年9月1日,反媒體壟斷大遊行隊伍行經台北車站前。(宋小海攝)

拒絕成為紙糊的城牆──守護新聞專業 18年後再上街頭

1994.09.01「新聞室公約」遊行。(謝三泰攝)

籲改選公視董事會 媒改社火力全開

傳播學者22日在文化部前舉辦傳播政策新書發表會,並要求文化部立即促成公視董監事改選。(記者宋小海攝)

第二次旺中案公聽會 總裁蔡衍明現身

旺中案在NCC審查超過1年4個月,日前旺中媒體集團總裁蔡衍明要求NCC主委蘇蘅,在公聽會2週內決定此案,才會出席,但蘇蘅強調沒有承諾。最後仍然出席的蔡衍明表示自己睡不著覺,又聽說壹電視要實況轉播才會前來。(記者宋小海攝)

都更拆遷衝突 民眾、記者拍攝受阻多

「文林苑」都更案3月28日由警方執行協助拆遷,時至清晨當中員警以手電筒干擾拍攝影片的民眾,與其他包括本刊在內之記者。(記者宋小海攝)

美牛專家討論閉門遭批 農委會擬公開聽證對應

行政院跨部會美牛技術諮詢小組於21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是否開放各界人士與媒體記者進入旁聽成為討論焦點。(記者宋小海攝)

蔡衍明專文回應受訪言論風波 《華郵》堅稱報導無誤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其中訪談內容引發爭議,《中國時報》自2月9日起接連數日刊登相關報導與蔡衍明的回應專文。

奮力與時代共鳴─獨立媒體青年工作者思與見

在街頭抗爭中,貼近社會運動的獨媒記者是旁觀者?還是聲援者?(攝影/宋小海)

獨立記者在香港

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受邀出席今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分享採訪經驗。

公視董事會延任逾13個月 學者發起靜坐抗議

傳播學者羅世宏靜坐抗議公視董事會延任超過13個月,腳旁橘子由現場支持人士贈予。(記者宋小海攝)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記協會訊】年代疑似延遲通報災情 記協、媒觀呼籲NCC嚴謹調查



0909新聞稿

 八八水災期間,年代新聞台在8月10日接受災民call in,卻遭內部兩位工作人員在自己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對於年代接了災民通報訊息,卻沒有即時將資料彙整給相關單位,提出疑慮。事件之後,兩人即遭到年代以最嚴厲的處分加以開除,並提出告訴。

 對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及媒體觀察基金會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年代新聞台應立刻撤銷告訴,恢復兩人工作權;同時,NCC應秉持獨立監理機關的職責,提出公正之調查報告,以貫徹新聞倫理之實踐及對專業人員之保障。

  這件事發生後,NCC已於8月14日介入調查,但兩位工作人員遭年代新聞台解雇而進入勞資協調程序,孰料,昨(8)日傳來兩位員工收到年代的告訴函,更凸顯媒體人工作環境之惡劣;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9月8日共同拜訪NCC,進一步瞭解調查狀況,同時並希望NCC做為獨立監理機關,必須審慎處理。

 在第一次勞資協調過程中,年代新聞台與會代表陳述:「公司之通報流程已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初步調查,表示公司並無延遲通報之情形。」但據記協、媒觀向NCC詢問瞭解,至9月8日止,NCC調查報告尚未完成,亦未發任何聲明新聞稿。記協與媒觀因此呼籲,NCC應該主動對外澄清,讓整起事件回復單純的調查過程。

 對於兩位年代員工被告,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兩位員工出自善意,亦向上層主管反應無效後,才在網路發表文章,因此並不能以誹謗視之。管中祥認為,就年代新聞台對此事件的公開聲明稿,亦承認有延遲通報之情事,現在雖無明確法條規範媒體接獲災情,必須於何時通報政府,但年代對災情資訊的延遲疏忽,的確是事實,更造成待援者焦慮,損及閱聽者之權利。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認為,年代新聞台僅就其他媒體之片面報導,就採取對自身有利的說法,並不適當,而應靜待NCC做出具體報告。根據年代內部的工作規章,或者刑法的誹謗罪,兩位年代員工的作為,都不至於遭到開除的處分,更不應該以司法相繩,年代不尊重員工的溝通,卻以逕行解雇員工之行為,戕害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精神,此例一出,以後媒體工作者還有何保障? 更何況已經嚴重妨礙到兩位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益。

 為此記協及媒觀鄭重呼籲,年代新聞台應立刻撤銷對兩人之告訴,並恢復工作權;未來相關公民團體也將共同加入,不排除進一步集體聲援行動之可能。



【記協聲明】年代新聞台非法解僱並行提告員工 記協、媒觀等公民團體予以嚴厲讉責



八八水災期間,媒體是否確實傳達災情至政府體系,引發爭議。(圖/宋小海)


0909聲明稿

    針對年代新聞台在八八水災期間,接受災民CALL-IN電話,並在播出時表示將馬上通報相關單位,卻經內部員工揭露實際上卻延遲通報,並於網路部落格上發表文章,年代新聞台非但沒有檢討工作流程,反之以存證信函將二名員工予以免職,並且在昨日(9/8)對二名員工提出告訴,此舉不但違反勞動權益,更讓一向自詡媒體要負起社會責任的精神蕩然無存,為此我們嚴厲讉責並鄭重聲明:  


1.當社會重大事件發生,媒體不僅扮演資訊傳遞的角色,同時也是參與公共事件中民眾賴以發聲的社會責任角色之一,但在八八水災期間年代處理災民CALL-IN求救電話卻如此輕忽怠慢,枉顧災民生命財產已危在旦夕,此舉已嚴重違反新聞專業及身為社會公器之責。  


2.二名員工在謹守工作本分的同時發揮公義的精神,在發現災民求救訊息未即時通報,基於對於災民同胞感同身受,屢次反映給主管未果,於自己的網路部落格上抒發感受一文,卻遭受公司以嚴厲處分的手段予以免職,並對兩名員工提出告訴,使兩名員工遭受生計及身心的巨大壓力,此舉已違反勞基法,呼籲年代新聞台立即撤回告訴並回復工作權。  


3.八八水災重創台灣,造成人民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身為媒體,某種程度上也兼負起協助救災重要角色,我們肯定各媒體投入大量資源協助救災,但我們不能認同以消費災民為提高收視率的手段,並在事後以不符比例原則嚴懲內部員工,因此呼籲相關主管機關在調查此事件時,要以公平客觀之原則將真相還原,並將調查結果公布於社會大眾。  




發起團體: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觀察基金會、台灣勞工陣線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記協會訊】達賴喇嘛來台有譜 記協表示歡迎



98.08.27

文/秘書處

 莫拉克颱風重擊台灣,造成許多台灣人民流離失所,心靈亦無所依靠。基於人道與宗教考量,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接受台灣南部七縣市的邀請,擬定於8月31日至9月4日,來台慰問災民。總統府對此也表示歡迎態度。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對於朝野能放下政治立場,心存以民為重的精神,表示欣慰,同時也歡迎達賴來台和媒體人安排會面,實現今年3月他接受記協邀請的安排。

 記協會長莊豐嘉表示,今年3月在西藏抗暴50周年的前夕,他代表記協前往印度達蘭薩拉面見達賴喇嘛,當面邀請他來台灣與媒體人進行對談,也獲得達賴喇嘛的當場同意。但當時達賴喇嘛也表示,要看台灣馬政府的態度,才可能成行。馬總統曾經對於達賴喇嘛的訪談表示時機不宜,如今,馬政府願意撇開政治考量,以人道關懷為重,記協對此遲來的作法還是表示肯定。記協也希望朝野回歸賑災本質,並以一位宗教領袖來台訪問的行程,加以看待;不要將此一訪問當作政治操作的籌碼。



參考訊息:
 
2009-08-26公視晚間新聞(災區7縣市長具名邀達賴來台慰災民)

2009-08-26中央社(府:考慮讓達賴來台為災民祈福)

2009-07 目擊者雜誌(台灣媒體人達蘭薩拉之行)

2009-03-11中天新聞(西藏抗暴50週年 達賴親口證實願意訪台)



【記協會訊】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深入災區媒體記者保險保障


98.08.19

文/秘書處

 這次莫拉克颱風來襲,許多災區民眾家園破碎。透過媒體,深陷災區的民眾,得以將所需物資和親友協尋的訊息傳播開來,全國上下才得以了解災區的真實狀況,即時幫助災民所需。但在媒體記者扮演訊息的傳遞者同時,人身安全上也遭受相當威脅,甚至日前一位深入災區的攝影記者險些溺斃,因此記協與大都會人壽合作,提供所有深入災區採訪的媒體記者每人保額一百萬的「新旅行平安保險」。

 自即日起所有深入88水災災區採訪的媒體朋友,記協將提供保險保障,保障內容為提供其在災區採訪期間的人身安全,包括死亡及全殘保障。此項保險保障的提供,是希望媒體記者沒有後顧之憂,得以將災區訊息繼續傳出,以協助救災工作。
 
 媒體記者可經由記協的管道處理投保事宜,填寫要保書提供被保險人的姓名、身分證字號、身故受益人姓名與被保險人關係,每位記者以投保一次為限,記協將每日彙集名單提供給大都會人壽,以利即時性保障,若已在災區記者可電話聯繫記協,用電話方式進行承保,此保險保障申請期限至9月20日止,保障期間從投保日期開始起算一個月內。


投保聯繫: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電話:(02)2341-9944 (02)23410044 

傳真:(02)2321-6121      

E-mail journaly@ms10.hinet.net


【記協會訊】『為新聞自主而走』十五周年紀念暨募款茶會




時間:2009年8月30日(日)下午2: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台北市松勤街50號)


 為了爭取媒體人新聞專業自主,推動編輯室公約, 1994年9月1日記者節這天,一群新聞記者首度集體走上街頭。這場901大遊行之後,隔年催生了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15年來,記協始終堅持新聞專業自主,捍衛記者勞動權益,但近來媒體環境卻日益惡化,新聞版面淪為置入行銷的籌碼。有鑑於此,在今年901記者節前夕,記協將成立「記者獨立調查報導基金」,為記者獨立報導的空間,做最堅強的後盾。

 記者節前夕,記協竭誠邀請新聞工作者、關心媒體生態的朋友,一同聚首,思索如何改善台灣媒體環境。你我的涓滴之力,將是推動媒改巨輪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聞自主而走十五周年紀念T恤 義賣預購價$399 
(有S.M.L.XL)



面對未來挑戰,國際記協赴韓交流



韓國記者協會(JAK)今年7月舉辦世界記者會議,共有來全球27國、
逾60名記者出席。(圖/劉愛梅攝)



文/戴上茹

 筆者今年7月代表台灣記者協會,參加由韓國記者協會( JAK )舉辦的「2009年世界記者會議」,共有來自美洲、亞洲、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等27國、逾60名記者出席,會中對於全球媒體環境變動或記者面對的各項挑戰,著墨有限,韓國記協則在官方及民間機構的贊助下,搭起外國媒體與南韓政府間的溝通橋樑,更扮演協助推動韓國觀光旅遊及招商的角色。

 長達7天的會期,頭尾兩天報到及離境不計,揭幕首日的研討會,由與會記者、南韓官員及學者發表報告或演講。與會記者發表,多著重在說明自己國家與韓國互動發展、對韓國的印象、或該國媒體對韓國報導的內容分析。部分來自中東或東歐的記者不諱言對韓國認識有限,唯一的接觸可能是韓國觀光客或韓劇,英國籍的香港記協成員Donald Gasper還特別以南韓前總統盧武鉉自殺案例,自承香港媒體報導韓國時,經常選擇負面及怪異的新聞角度。

 出身媒體圈的南韓慶南大學學者林日哲(Lim Eul-Chool)應邀演講時,以略帶嚴厲的口吻批評外國媒體對於朝鮮半島的報導過於片段、誇大、甚至引用未經查證的假消息,特別是在北韓核武擴散及飛彈試射等報導上,一再渲染南北韓的緊張衝突情勢,也低估南韓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末了強烈建議,外國媒體不應為了搶獨家報導未經證實的傳聞。他未點明是哪些「不肖」媒體,難免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感覺。

 南韓記協成員指出,林日哲是少數能與北韓高層人士建立深厚採訪關係的南韓記者,他也適時展現權威,「宣稱」金正日接班人、其三子金正雲的年紀其實只有23歲,而非外傳的27歲,還篤定「預測」金正日為延續政權,絕不可能同意放棄核武,但不會將武力用於鄰近的中、日等國;演講結束後,包括中國、香港、日本記者及筆者都圍上前想進一步追問「消息來源」,但他並未說明,反而成為外媒記者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記者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菅原秀(SCHU SUGAWARA)上台時說:「記者要用筆、相機或麥克風促進和平,而非用暴力摧毀世界」,提醒大家在下筆時肩負的道德責任,引人深思。  


韓國官方耗費鉅資在麗水市興建海陸空
基礎建設,準備迎接2012年的世博會。
(圖/戴上茹攝)



 接連兩天的行程,與會成員分乘3輛巴士從位於京畿道的首爾市一路南下、到慶尚北道的青松郡及英國女王10年前造訪的安東市,還有在慶尚南道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的海印寺、最後到全羅南道的麗水市過夜,所到之處,韓國人熱情引薦在地風俗民情,然而兩天將近700公里的公路「長征」,每個定點只能短暫停留,走馬看花之餘,行李箱也逐漸被沈甸厚實的精美文宣塞爆!

 值得一提的是,以The Living Ocean and Coast「鮮活的大海 呼吸的海岸」為主題的 2012年麗水世界博覽會,麗水市為韓國南部海岸線上的港灣城市,韓國宣稱要以此為基地,打造海洋文藝復興的新搖籃,建立一個「零二氧化碳」博覽會的典範,在官民合作下,預計投資20億美元興建包括3小時可到首爾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可停泊八萬噸郵輪的碼頭及國際機場改建等基礎建設,若與高雄的世運會相較下是小巫見大巫,但迄今因預算花費倍增,企業人士不看好在這些建設在世博會結束後的經濟效益,對於是否繼續投資顯得躊躇不前,是另一隱憂。

 當與會記者聽完麗水世博會組織委員會執行長Kang, woo-soon(姜元淳)簡報,察覺世博會贊助商諸如現代、LG、三星、SK電信、韓亞及大韓航空等公司,多為汽車、鋼鐵及航空等高污染、高耗能工業,印尼雅加達郵報(Jakarta Post)的澳籍記者Fergus Jensen隨即提問質疑,贊助商身分是否會抵觸世運會打造藍色生態城市的訴求,姜元淳答覆時四兩撥千金,只概估贊助金額數字,並未正面答覆。

 韓國記協這次以「Dynamic Korea , a New Challenge Toward the Future」(暫譯:躍動的韓國 面對未來新挑戰)為大會主題,Dynamic Korea也正是南韓推動觀光宣傳的官方口號,在行程末了,韓國記協安排一行人從濟州島飛回首爾機場,傍晚赴南韓總統府─青瓦台拜會,總統李明博因出訪歐州,由秘書長鄭正佶代為接見及茶敘招待。

 筆者此行感受大韓民族的積極、好客,其動員資源更令台灣記協望塵莫及,受邀的外國媒體中,與韓國記協有長期合作關係的國家包括義大利、中國、越南、日本等4國,更派出6到12人不等的龐大記者團參與,4國領隊多半具有官方或半官方身分,除了達到與國際媒體聯誼交流目的,對韓國記協而言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作者為台灣新聞記協監委)


重回1925年 台灣民報特刊重印



臺灣民報特刊重印記者會上,蔣松輝先生(蔣渭水先生長公子)翻閱台灣民報新年特刊
號重製版。(潘承甫/攝)


 文/潘承甫 (作者為銘報記者)

 8月5日是台灣民主鬥士蔣渭水逝世78周年,為紀念他在當時日本的高壓統治下,還能勇敢創辦台灣《臺灣民報》的精神,台灣英文新聞發行人高志明特別選在這天,發行台灣民報1925年的新年特刊號重印版,希望藉此緬懷蔣渭水先生之外,並能與社會大眾一同追尋1925年的台灣面貌。

 台灣民報在當時以「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為出發點,扮演著批評時政、反應民怨、介紹新知、提昇文化的角色。舉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以來的臺灣種種政治、社會運動,包括文化啟蒙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幾乎都有參與。因此被譽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

 這次重印的台灣民報新年特刊號,是由蔣渭水文教基金會提供史料、台灣英文新聞策劃重印出版,尺寸完全仿照原版,內容未更改一字一句,首刷2000份,贈送給各地圖書館及文化單位。高志明說,會選擇重印這期台灣民報,是因為光這一天的新年特刊號裡,就有包括了當時的政商名流、產業行號,甚至是一些不願公佈其身分的「無名氏」及假名所刊登的廣告高達629則,蔣渭水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說,當時一桌高檔餐會約8塊錢,以當期的廣告費可以辦350桌。當然其重要性不只是它的商業價值,而是代表著當時社會人士們對蔣渭水先生的民主理念所付出的實際行動。



  
蔣渭水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以日本殖民時代,日本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右)與
臺灣民報(左下)來顯示日本政府對我們的歧視。左上為1925新年特刊號重製版臺灣
民報。(潘承甫/攝) 



 新年特刊號的重印,除了緬懷蔣渭水先生及那一代台灣民主運動前輩的壯舉外,還能追尋1920年代的臺灣面貌。高志明表示,之所以會在重製時要求一定要把廣告印出來,就是希望能透過這麼多的廣告,多方面尋找這些廣告主的後人,才能夠蒐集更多1920年代先人們的事蹟或照片,也希望這些後人們跟台灣英文新聞聯絡,他們將會彙集成冊,一起找尋先人的社會人脈。








紙上追憶高信疆 揮別大編輯時代



雲門舞集舞者董述帆在追思會上為高信疆獻上獨舞〈輓歌〉(圖/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台灣文化史及新聞史上,皆佔有重要地位的媒體人高信疆,於今年5月5日因癌辭世。台灣文化界人士為了紀念他,著手策劃《紙上風雲高信疆》一書,做為他生平行誼之見證。《紙》之新書發表會暨追思會於8月9日舉辦,一百多位國內外文化人冒著風雨前往台北華山藝文中心,揮別了高信疆,同時也是告別台灣那一段的「大編輯時代」。
 
 高信疆生於1944年,是文化大學新聞系第一屆之畢業生,其後歷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總編輯、時報周刊總編輯、人間雜誌總編輯,香港明報企業集團編務總裁等,晚年定居中國北京,去年被發現得到大腸癌並已轉移,今年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享年六十五歲。


人間副刊打響一世名號

 僅管高信疆一生活躍於諸多媒體,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經歷,是在1970年代台灣處於戒嚴封閉的時期,在《中國時報》主持人間副刊,並且開闢「海外專欄」,為台灣帶來國外的思潮。同時他也大力促成諸多藝術家、學者進入副刊發表作品、思想,並提倡報導文學、報導攝影、鄉土文學、環境保育、中國大陸抗議文學,使副刊得以超越當時新聞閉鎖的氣息,甚至一度致使讀者不訂整份報紙,只訂人間副刊的現象產生。

 在9日舉行的追思會由作家張大春主持,他首先回想著與高信疆一同工作的記憶。當有位女作家翻找張愛玲的垃圾桶,推估她的生活狀況後,寫了一篇文章,高信疆知道後,卻對張大春說:「我沒有見過這麼沒有道德的稿子,不是任何稿子都必須刊登。」

 兼負《紙上風雲高信疆》出版責任的大塊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說,高信疆曾告訴他經營雜誌要成功,只要每天寫三封信,打五通電話給不認識的人。郝明義表示,自己起先覺得很簡單,後來才發現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

 追思會牆上印著高信疆在1971年寫下的詩句〈鷹〉:「我尋不到一抹孤高的顏色」、「我是跨越無涯的一則傳說」。作家陳芳明亦在會場回憶起過去與高信疆一同在龍族詩社的情形:「因為他在報社工作,所以經常會遲到,但從未在龍族聚會缺席。」高信疆亦為詩社主編《龍族評論專號》,為70年代的詩藝論戰留下見證。

 高信疆1973年接編人間副刊後,策辦一系列的文學周、藝術周、作家講座、學者等型式,發掘了洪通、朱銘等人。各種攝影、漫畫等藝術形式,以及異議性的文章,也都經過他的手得以彰顯。高信疆昔日的新聞戰友王健壯追憶當時的景況:「當時是高信疆憑著新聞人的方法論,讓中國時報成為自由主義的大本營。」

  在1983年之前,高信疆數度出任時報集團重要職務,最後因為主編人間副刊的政治壓力,不得不遠走國外,之後轉戰文創事業與諸多媒體,其中並不時時順遂,晚年看似失意留居北京。出版人郝明義卻認為,從《紙上風雲高信疆》一書的邀稿作者之評價中,感受到高信疆在北京讀書閒居、與文人交遊的日子,正是他做為中華文化悠然精神的展現,而讓許多朋友為之感嘆佩服。


 主動企劃理念名留青史

 《紙上風雲高信疆》能夠成書,是以台灣文化人季季、郝明義、楊澤、駱紳等人為首,邀請高信疆每段時期的相關重要人物,回憶與高信疆之交誼。除了其恩師鄭貞銘,眾多藝文界人士撰文感懷,甚至還請到高信疆過去工作上的對頭,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動筆,更肯定了高信疆的時代意義。

 瘂弦在書中指出,高信疆主編人間時,「嘗試全力改變傳統文人副刊的體質,把文人副刊提升到報人副刊的層次。使副刊具有現代傳播的新思維,譬如新聞性、現實性、時間感和速度感,更以主動約稿、計畫編輯等策略,擴大版面的容量,產生集中的效果。這是過去副刊所沒有的。」

 資深新聞人楊照在《紙》書中,為高信疆的人生做了一個註解:「高公這次離開,把他建立的『大編輯理念』一併從台灣帶走了,那個時代,正式結束了。」




文化界人士齊聲為高信疆獻唱《春風》(圖/宋小海攝)




曲終人散。(圖/宋小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