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紙上追憶高信疆 揮別大編輯時代



雲門舞集舞者董述帆在追思會上為高信疆獻上獨舞〈輓歌〉(圖/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台灣文化史及新聞史上,皆佔有重要地位的媒體人高信疆,於今年5月5日因癌辭世。台灣文化界人士為了紀念他,著手策劃《紙上風雲高信疆》一書,做為他生平行誼之見證。《紙》之新書發表會暨追思會於8月9日舉辦,一百多位國內外文化人冒著風雨前往台北華山藝文中心,揮別了高信疆,同時也是告別台灣那一段的「大編輯時代」。
 
 高信疆生於1944年,是文化大學新聞系第一屆之畢業生,其後歷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總編輯、時報周刊總編輯、人間雜誌總編輯,香港明報企業集團編務總裁等,晚年定居中國北京,去年被發現得到大腸癌並已轉移,今年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享年六十五歲。


人間副刊打響一世名號

 僅管高信疆一生活躍於諸多媒體,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經歷,是在1970年代台灣處於戒嚴封閉的時期,在《中國時報》主持人間副刊,並且開闢「海外專欄」,為台灣帶來國外的思潮。同時他也大力促成諸多藝術家、學者進入副刊發表作品、思想,並提倡報導文學、報導攝影、鄉土文學、環境保育、中國大陸抗議文學,使副刊得以超越當時新聞閉鎖的氣息,甚至一度致使讀者不訂整份報紙,只訂人間副刊的現象產生。

 在9日舉行的追思會由作家張大春主持,他首先回想著與高信疆一同工作的記憶。當有位女作家翻找張愛玲的垃圾桶,推估她的生活狀況後,寫了一篇文章,高信疆知道後,卻對張大春說:「我沒有見過這麼沒有道德的稿子,不是任何稿子都必須刊登。」

 兼負《紙上風雲高信疆》出版責任的大塊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說,高信疆曾告訴他經營雜誌要成功,只要每天寫三封信,打五通電話給不認識的人。郝明義表示,自己起先覺得很簡單,後來才發現這是非常困難的工作。

 追思會牆上印著高信疆在1971年寫下的詩句〈鷹〉:「我尋不到一抹孤高的顏色」、「我是跨越無涯的一則傳說」。作家陳芳明亦在會場回憶起過去與高信疆一同在龍族詩社的情形:「因為他在報社工作,所以經常會遲到,但從未在龍族聚會缺席。」高信疆亦為詩社主編《龍族評論專號》,為70年代的詩藝論戰留下見證。

 高信疆1973年接編人間副刊後,策辦一系列的文學周、藝術周、作家講座、學者等型式,發掘了洪通、朱銘等人。各種攝影、漫畫等藝術形式,以及異議性的文章,也都經過他的手得以彰顯。高信疆昔日的新聞戰友王健壯追憶當時的景況:「當時是高信疆憑著新聞人的方法論,讓中國時報成為自由主義的大本營。」

  在1983年之前,高信疆數度出任時報集團重要職務,最後因為主編人間副刊的政治壓力,不得不遠走國外,之後轉戰文創事業與諸多媒體,其中並不時時順遂,晚年看似失意留居北京。出版人郝明義卻認為,從《紙上風雲高信疆》一書的邀稿作者之評價中,感受到高信疆在北京讀書閒居、與文人交遊的日子,正是他做為中華文化悠然精神的展現,而讓許多朋友為之感嘆佩服。


 主動企劃理念名留青史

 《紙上風雲高信疆》能夠成書,是以台灣文化人季季、郝明義、楊澤、駱紳等人為首,邀請高信疆每段時期的相關重要人物,回憶與高信疆之交誼。除了其恩師鄭貞銘,眾多藝文界人士撰文感懷,甚至還請到高信疆過去工作上的對頭,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動筆,更肯定了高信疆的時代意義。

 瘂弦在書中指出,高信疆主編人間時,「嘗試全力改變傳統文人副刊的體質,把文人副刊提升到報人副刊的層次。使副刊具有現代傳播的新思維,譬如新聞性、現實性、時間感和速度感,更以主動約稿、計畫編輯等策略,擴大版面的容量,產生集中的效果。這是過去副刊所沒有的。」

 資深新聞人楊照在《紙》書中,為高信疆的人生做了一個註解:「高公這次離開,把他建立的『大編輯理念』一併從台灣帶走了,那個時代,正式結束了。」




文化界人士齊聲為高信疆獻唱《春風》(圖/宋小海攝)




曲終人散。(圖/宋小海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