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聯合報系搬至汐止新家

文/編輯部整理  離開進駐38年的北市忠孝東路報社原址,聯合報系搬到汐止新家了!聯合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王文杉正式宣告,將從汐止營運總部再出發,迎向數位匯流的媒體新時代。  1971年正值創刊20周年,聯合報正式進駐台北市忠孝東路社址,歷經38年的歲月裡,聯合報系從黑白變彩色,並陸續在海外辦了美國、加拿大、泰國的世界日報;在國內,也從報紙拓展到出版等文化和網路事業。  在慶祝會中,包括央行總裁彭淮南、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新聞局長蘇俊賓等百餘貴賓,共同見證聯合報「數位匯流」媒體總部落成。報社牽移到汐止後,未來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及聯合新聞網「三報一網」的編輯部全部聚匯在一起,王文杉表示,將近700人的規模,需要更大作業平台,才能發揮最大的媒體綜效;而原有的忠孝東路原址,將規畫更有效能的商業用途...

海地災情遍布,IFJ計畫援助媒體與新聞業之受難者

IFJ新聞稿 2010年1月15日 Media Release 15 January 2010  大地震在本週蹂躪了拉丁美洲最貧窮的國家海地,國際記協(IFJ)與它在美洲之會員組織,正為那些遭到悲劇性大地震波及的媒體工作者與新聞記者,準備一套緊急援助方案。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 and its member organisations in the Americas are preparing an urgent assistance programme for media workers and journalists affected by the tragic earthquake which this week devastated Latin America's poorest country Haiti.  「海地人民正在經歷一場令人悲痛的夢魘」,國際記協秘書長Aidan White說:「在受害者之中,有許多是媒體工作者與新聞記者。我們將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以做為安定海地人民的一股力量。」 "The people of Haiti are enduring a nightmare of suffering and grief," said Aidan White IFJ General Secretary. "And among the many victims are media workers and journalists. We will do what we can to help them as a part of the effort to build solidarity with the Haitian people."  國際記協正運用於拉丁美洲的分會網絡,來組織緊急支援工作。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新聞記者協會(the...

「卯上」中山拜拜 媒觀聚焦移駐勞工

台北市中山北路上的聖多福教堂的英語彌撒,吸引了移工假日聚集於此。(宋小海/攝) 文/簡旭伶(「卯上主流」記者營小隊輔)     媒體觀察基金會於日前(1/16~1/18)舉辦為期三天的「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活動」。這次冬季「卯上主流」的營隊活動主題,仍然維持尊重多元文化與關懷弱勢的基調,將主題聚焦在台灣移駐勞工的關懷與認識上。活動除了邀請TIWA秘書長吳靜如來演講外,更在營隊的第二天安排台灣菲律賓移工聚集地「中山拜拜」區的外出採訪活動,由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的成員帶領學員認識與體驗菲律賓移工生活的樣貌。     從中,學員們了解到台灣移工的生活方式,如「中山拜拜」區中的聖多福教堂的英語彌撒是吸引移工聚集的原因、考量到移工有限的休假時間,雖然是大白天的午間,中山拜拜區的「夜店」卻已經開張、以及網咖提供的視訊服務,給離開家鄉的移工有與親友連繫的機會等。藉由移工導覽中山拜拜區,在雙方一問一答間,拉近了學員與移工間的距離,並使兩個不同文化有相互認識的可能性。     外出活動結束後,營隊安排紀錄片「烏將要回家」的欣賞,更深一層的使學員理解移工在台生活的困境,如沒有穩定合理的休假日、來台工作仲介費用過高、無法自由轉換雇主、與無永久居留台灣等的權利。顯示出勞工階級的移工,在台弱勢的工作權利和被剝削的人權。     另外,活動也邀請了媒體產業的從業員,如:公視「獨立特派員...

NCC修法放寬黨政軍間接投資媒體門檻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20日討論公佈《衛星廣播電視法》修正條文,其中修正第10條及新增第42條之1,開放政府、政黨、其捐助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間接投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但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總數10%;而「直接投資」媒體仍在禁止之列。相關修正條文將於本月26日併案送至行政院審查。  《衛廣法》修正條文第10條規定,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為下列行為:一、直接投資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二、擔任衛星廣播電視事業發起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三、以間接投資或其他方式達控制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之人事、財務或業務。新增條文第42條則規定,違反之黨政軍事業將處新台幣20萬以上,200萬以下罰鍰,並限期改正,逾期者按次連續處罰。  NCC發言人陳陳正倉強調,除了設定黨政軍及其法人,間接投資無論各別、合計皆不得「逾該事業已發行股份總數10%」的門檻外,重點是黨政軍不能有「控制」媒體之行為,例如公營事業不得擔任衛星廣播電視事業之發起人、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NCC法務處副處長謝煥乾則解釋,針對間接投資或其他方式控制媒體之情事,NCC會視實際證據核處。  陳正倉表示,黨政軍控制經營媒體,是落後國家發展初期的必然現象;但隨著經濟發展,媒體已陸續開放民營。然而台灣的無線電視皆已民營化,有線系統台數量更多,黨政軍單一控制言論雖不存在。為了在數位匯流下促進媒體發展,黨政軍應可適度投資媒體,但還是必須採「漸進式」放寬,因此維持禁止黨政軍直接投資,而訂定允許間接投資不超過媒體事業股份10%。  陳正倉並補充,黨政軍事業若違反直接投資媒體等條款,以後要罰的是投資人(黨政軍),而不是罰「無辜的被投資人(媒體)」。  陳正倉表示,此修法若通過,過去中華電信與愛爾達的爭議雖可免除,但NCC並不會為特定團體解套,而是為了健全媒體產業發展...

公視員工怨,總經理年度考評遲未決

公視總經理馮賢賢未有年度考評一事,成為員工批評的焦點之一。(資料照片,記者宋小海/攝於2009年公民新聞獎頒獎典禮) 記者宋小海/報導  日前召開的公視員工大會上,遲未見總經理考評結果,員工對自己每年卻都要接受2或3次評鑑,痛批公視在管理上有「雙重標準」。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表示,「雖然拖得比較長,但是有做這件事情」。他解釋,總經理97年度考評,原於98年1月5日首次評核,後續在2月21日董事會進一步評估下,另成立訪談工作小組,至3月工作小組完成進度報告,4月董事會的結論則是「本案未決緩議」。  鄭同僚表示,在此決議後,之後沒有任何董監事再提起這件事,也覺得「距離下一年也比較接近,是不是一併在考量?」原民台員工隨後即以「拍片」為喻追問鄭同僚:若是員工接到命令製作紀錄片《返家八千里》,經過「2年」還未上檔,又該怎麼看待。「你到底有沒有播?」  「我有做,只是沒有播。」該名員工的發言引起台下哄堂大笑。他進一步質疑鄭同僚:「我不太懂這個邏輯,你說一直你有做考核......,」隨即又接著對身旁同事說:「沒有播,你下來嘛,你還當製作人?」台下又是一陣大笑。 ...

鄭同僚召開公視員工大會,為假處分說分明

公視開台以來,首次由董事長召開員工大會。(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日前召開長達近4個小時的員工大會中表示,如果確認不會造成公視進一步混亂,會考慮撤除假處分,並啟動公開協商。 針對新聞局揚言將對鄭同僚提告。鄭同僚對員工表示,先前已與新聞局長蘇俊賓溝通過,新聞局若則缺什麼資料會再補齊,不是很複雜的問題。 在公視開台以來,首次由董事長舉行的員工大會中,倍受員工關切的,還是環繞在假處分的前因後果。鄭同僚開場即花了十多分鐘,自97年12月的公視預算遭立院凍結案談起,表示自己正在抵擋外界的政治壓力。 鄭堅稱假處分「為公利」 他指出:「不能因為政黨輪替,然後透過修法增加一批人,做他們想要做的人事變換,我最想要擋的就是這樣,不是針對這8位個人。」他多次向員工說明,對8名董事申請假處分是為了「大是大非」、「為公視的公共利益」,並強調公視已陷入「緊急狀態」,才要把現狀凍結,讓雙方冷靜討論。 員工質疑,聲請假處分真正動機是否為了保住董事長權位?雖然鄭同僚反駁:「當然不是。」但其他員工接著發言表示,既然在12月10日已知道監察院糾正文,為何在12月28日還召開董事會,而在決定改選董事長之後才聲請假處分。 「根本就沒有所謂緊急的問題」、「你雖然說不是因為董事長選舉的事情,但是現在外界怎麼看都是因為這樣」、「在大是大非底下,你真的覺得這樣做是最好的嗎?」面對員工連番砲轟,鄭同僚解釋,這是根據自己瞭解,以及一批董監事的意見,「這樣做似乎是在有限的選擇裡面,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我只是剛好站在這個位置上面」。...

A咖C咖後 中時海陸兩會新聞移至兩岸新聞中心

中國時報擬將海基會、陸委會新聞,從政治組移到兩岸新聞中心,是否受到A咖C咖報導影響,引人聯想。圖/張小彤攝  記者張小彤/報導  中國時報繼A咖C咖報導撼動高層人事之後,新上任總編王美玉隨即宣布,未來海陸兩會新聞,將從政治組移撥到兩岸新聞中心呈現,說是「功能性考量」,但內部解讀是,「便於一條鞭管理」。  中國時報在去年12月26日以頭版報導,江陳會期間,對於國親政黨高層爭見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干擾既定行程,台灣海基會對此感到不耐,甚至有高層主管認為,此舉根本是「A咖對C咖」。  據傳,這篇報導不僅觸怒了中共高層,儘管海基會在第一時間急著跳出來滅火,但仍然波及報社高層人事大震盪,原任總編輯夏珍與時報周刊社長王美玉互調職位。  2010 年元旦連假結束後,王美玉走馬上任,為了安撫人心,她以總編的身份告訴記者,「各位跑新聞不要有任何底線。」但記者私下表示,夏珍是中時的招牌,如果連她都遭撤換,大家心裡的那一把尺,難免也會因寒蟬效應而限縮。  隨著夏珍調職,也考驗著未來總編能有多少擔當?記者擔心,萬一再發生基層記者出事,就要看長官要不要挺你。也有記者對此感到心寒,「老闆只顧考量自己跟中共的關係,專業上再怎麼努力表現,最後還是抵擋不住現實。」  繼高層人事大震動之後,報社也計畫將海基會、陸委會新聞,從原本的政治組,移轉到兩岸新聞中心處理。此舉,不免引人諸多聯想,但新任總編王美玉強調,「這純粹是功能性考量,與『A咖對C咖』新聞事件沒有關係。」 ...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無國界記者組織:2009年計有76名記者遇害

記者宋小海/整理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年度報告「2009年新聞自由指標」(Press Freedom Index 2009),去年全球因故遇害的新聞工作者,共計76名,較前年60名增加了26%  報告並指出,戰爭與爭議中的選舉是去年全球記者最大的威脅。2009年發生兩件駭人的媒體事件,一件為菲律賓南部馬吉丹奧省(Maguindanao)現任省長陣營涉嫌綁架屠殺競選對手的隊伍人員,遇害的57人包括30名記者。另一件是伊朗6月總統大選後,被控作票的總統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政府大規模逮捕持異議記者和部落客並入罪。 報告統計數據簡要如下:  76名記者遇害;33名記者遭綁架;573名記者遭逮補;1456記者遭人身攻擊;570家媒體遭監控審查;157名記者逃離自身之國家;  151名部落客及網路異議者遭逮捕;1名部落客死於監獄;61名部落客及網路異議者遭受人身攻擊;60個國家受網路審查影響。 資料出處: http://www.rsf.org/IMG/pdf/Bilan_2009_GB_BD....

年代控前員工不起訴 民事訴訟2/2開庭

記者顧美芬/整理  年代新聞台控前員工盛奇玉、穆光中妨害名譽,檢方以不起訴處份;此外,向年代新聞台求償積欠薪資的民事訴訟將於2月2日開庭。  去年8月10日莫拉克風災期間,前年代新聞台員工盛奇玉、穆光中於部落格上po文揭露年代新聞未即時處理災民call in 電話,遭年代新聞台開除,並以妨害名譽提出告訴。  但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調查後,發現年代新聞台去年8月10日共接獲災民call in電話65通,通報其中28通,通報率為43.1%;而年代新聞台在當天晚上22時45分、8月11日晚上23時33分,才將災民通報彙整呈報相關單位,處理災民call in,確有延遲、疏漏通報之處。  承辦檢察官分案後,調閱NCC的調查報告,並傳喚年代新聞台的相關員工說明,發現穆光中、盛奇玉的陳述符合事實並無捏造,且兩人在部落格發表文章並無惡意,最後全案不起訴處分。  面對這項結果,讓盛奇玉、穆光中兩人為之振奮。訴訟律師蘇彥文也認為,有助於向年代新聞台求償積欠薪資的民事訴訟。  不過根據年代在反駁答辯書中指稱,兩人在網路上po文已對公司造成嚴重名譽損害,收視率也受到嚴重影響而驟降。且年代堅稱,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對年代新聞台的調查報告中所稱「漏報」、「延遲通報」,並非盛、穆兩人在網路上所稱的「未通報」。  另方面,年代也以當事人曾有代為打卡,並已另謀他職為由,拒絕給付薪資及資遣費。這項民事訴訟,訂於2月2日二度開庭...

《工輿》案二審定讞 3名前中時工會幹部判賠50萬

敢於為弱勢勞工發聲的前中時工會內部刊物《工輿》,因為一篇勞資紛爭報導,致使三個工會幹部官司纏訟。(記者顧美芬攝)  文/楊宗興(苦勞網記者)  故事就是這麼簡單:一本工會內部刊物《工輿》,因為罵了資方的管理幹部而被告損害名譽,三個工會幹部被法官判賠50萬元彌補對方的名譽損失。  「工輿案」其實就是這樣用簡單一句話可以講完的故事,但是就因為這故事發生在戰鬥力曾經屬一屬二的中國時報工會;發生在被中時惡意解雇後還高票當選工會理事的陳文賢身上,讓這個簡單的故事變的不那麼簡單。 作為一份敢言的內部刊物   2008年1月間,當時尚未解散的中時工會的對內刊物《工輿》164期刊出了三篇文章,標題分別是「副處長良心何在?」、「打副處長?造反啦?」、及「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等三篇文章,前兩篇批評當時的印務處副處長陳春貴,逼迫罹患憂鬱症的前中時工會監事蕭智元離職,還阻止外包公司給予派報工人合理的颱風日薪資。「死亡筆記本Death Note」則是羅列2007年中時在職或離職勞工的死亡名單,質疑這些工人「為什麼在職也死,離職也死?」並痛批資方「把人當垃圾」、「造孽」。  這幾篇文章引來當事人印務處副處長陳春貴的不滿,對《工輿》前總編輯陳文賢、前中時工會常務理事徐幹魁、前秘書黃惠偵等三人提出「損害賠償」民事告訴,向三人具體求償100萬元並在中時頭版刊登道歉啟示。全案在去年2月一審宣判,法官認為陳文賢三人確實損害了陳春貴的名譽,所以判賠新台幣2...

角逐公視董座 陳世敏真的準備好了嗎?

公視董事陳世敏9日面對員工的政見說明會中表示,現任董事長鄭同僚員工滿意度若達20%,他願棄選。不料到當晚又改口20%說法是口誤。(記者顧美芬攝) 記者顧美芬/特稿  公視董事陳世敏,9日上午在員工座談會中提到,在這次的評鑑報告中,「若公視員工支持鄭同僚達20%以上」,他願意棄選。  這番話一說出口,讓在場的人儍眼。為什麼是20%?為什麼不是30%?甚至是50%?提出這個數據有什麼根據嗎?  華視董事巴正坤立即傳簡訊給坐在主席台的公視工會理事謝啟明,擔心這樣的門檻,過得了關嗎?謝啟明也一臉憂心地認為,20%的門檻非常冒險。倒是陳世敏一派輕鬆地說,「也許這是我的解脫。」  或許,真的如陳世敏所說的,參選公視董座非他個人所願,實在是因為許多人的勸進,才「勉強答應」。與其說,他給了自己高門檻的參選條件,不如說,這是一個低門檻的棄選方式。  經公視董事會於去年底通過董事長改選案,並訂於今年1月11日召開董事長改選,截至目前,陳世敏是唯一浮上枱面的候選人,但是一連兩天,不論是在記者會中,或是9日對員工召開的政見說明會上,感受不到陳世敏積極參選的企圖心,談起公廣的願景,反而比較像是課堂上,教授對學生上課,可以漫無天際的暢談。  就學術界而言,陳世敏學術成就或許無可撼動;一旦拉回到現實,就像「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問到與員工最切身的問題,如何降低人事成本?是要裁員?還是減薪?似乎讓陳世敏有些招架不住。  不料,到了晚上,陳世敏又發表聲明,澄清「鄭同僚獲員...

公視員工反彈 陳世敏滅火

《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陳信聰(最右者)在座談會中,向公視董事陳世敏(最左者)提問如何解決公視派遣人力、提升公視經營效率等問題。(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面對近來公視董事爭議,公視記者李慧宜在《誰在用鐵拳打擊公視》中寫下:「一年多來陸續增補選的董事們,最在意的竟是換掉董事長,而非先了解公視真正的問題,以便對公視未來發展提出明智主張。」 公視員工撰文批判  「倘若因增加新董事就代表民意改變,就代表一定要改選董事長,那這樣的先例恐將讓公視永無寧日。新聞局大可一開始不足額提名,然後每半年補提一名公視董事,是否公視每半年都得換一個董事長?」《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則於7日《公視董監事們,請用專業跟公共價值來說服我》則如此評論。  陳信聰在文中不僅質疑新任董事改選董事長的正當性,同時亦批評監事否定新任董事合法性,乃無限上綱:「監察院並未明確指出新董事不合法,更沒說新董事不能行使董事職權。監察院的糾正對象是新聞局,而非公視董事會。」  對於這些批評言論讓自認專精研究公共媒體的陳世敏必須嚴肅以對。前者李慧宜去年11月才與同事共同獲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中央社合辦的「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而陳世敏即為卓新獎董事長。至於陳信聰所主持的政論節目《有話好說》,更是陳世敏自認「每天都會收看的節目。」 陳世敏自稱低姿態改選  8日由陳世敏自行召開的記者會中,即多次向前來採訪的公視記者表示「希望能與陳信聰好好談一談」;9日在華視九樓會議室舉行的「公視董事、董事長候選人與公廣集團工會座談會」上,陳世敏再提出《我們對公視發展的願景》當中,則正式對陳信聰等人的文章表達回應立場。  「我們是新進的董事,我們覺得管理有問題,當然要以謙卑的態度、低姿態的方式,在董事會內部進行改選這個工作。」「難道要我們整天到外面去喊喊叫叫,說公視出了什麼問題嗎?」陳世敏解釋道。  當陳...

公視新董事:有瑕疵未違法

公視董事須文蔚手持監察院與新聞局的公函內容,表示新任董事只是有瑕疪,而非違法選出。(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台北報導  接著在8日上午,根據98年6月12日通過之「公共電視法」第13條修正案增聘之新任董事,在鄰近華視的國聯大飯店召開記者會,由公視董事陳世敏、須文蔚召開記者會,向外界說明為何要撤換並改選董事長的理由。  針對外界質疑新任董事之合法性,須文蔚則在現場拿出新聞局的公函表示,監察院糾正,主要針對新聞局在「糾正本局辦理旨增聘案過程有瑕疵」,並非針對審查委員會組成違法,或增聘之董事有未符法令之處。  「監察院也沒有命令新聞局把行政處份撤銷,」公視董事須文蔚認為,這幾年關於行政處份無效的案例幾乎沒有;若認定新任董事違法,「前提是提名程序已經違法了;但如果是有『瑕疪』的、不完備是要補正的,其實是可以用其他方式,不代表就已經是非法的。」  對於第四屆舊董事近四個月來批評新任董事不合法對於近來的紛擾,須文蔚建議,「指責我們的董監事應該一起辭職,乾脆整屆一起總辭。我覺得這是最負責任的作法,而不是區隔一部份的董監事要他們不投票,而獨佔公視董事會展現自己的權力。」  被問及對國民黨立委林益世提案之「公共電視法」第13條修正案,董事席次增為17至21人的調整有何看法,董事陳世敏則表示,朝野兩黨講法都不一樣,「我只被請來處理公視內部事務,關於立法院的事情,我沒有評論。」 ...

民間團體抗議新聞局變相主導

公民團體集結在新聞局門口抗議新聞局無視監察院糾正,「無法無天」。(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為抗議新聞局執意界入公視董監事增聘作業,數十個團體組成的「搶救公共媒體行動小組」,繼日前赴新聞局抗議後, 11日上午抗議團體再轉戰公視前進行另一波抗議。    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等十多個民間團體組成的「搶救公共媒體行動小組」。1月7日上午聚集在新聞局門口抗議,還將「違反公視法」、「藐視監察院」、「無法無天」等大字報,直接貼置於新聞局門口,質疑新聞局長無視監察院糾正。 新聞局曲解變相主導  抗爭現場的肇始,源於去年12月10日監察院發函糾正新聞局:「新聞局曲解公視基金會董監事審查委員會『推舉組成』之精義,於辦理該基金會第4屆第2次董事增補時,變相主導審查委員推舉作業,令審查委員會組織未臻完全合法,致8名增聘董事之產生亦徒留瑕疵,核有違失。」  函中更指出,新聞局於98年7月23日,以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函請立法院推舉成立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之公文內容「未盡詳實,致立法院在處理後續推舉事宜上,有窒礙難行的困擾」為由,簽請行政院長核批,由秘書長同意更改原已由行政院長核定之公文內容,並自行撤銷前函。 避開黨團協商埋禍因   人事行政局依新聞局建議文字並簽奉核定後,於7月24日再函立法院,請國民黨團補推薦請辭之5名審查委員缺額,避開應經由立法院各黨團協商及院會核備程序,新聞局因此種下了公視董事爭議的禍因。  監院認為,新聞局曲解公共電視法上「推...

公視董事與董事長鬥「法」 鄭同僚要新聞局解套

公視董事與董事長紛爭,像茶壺裡的風暴,隨時一觸及發。(記者顧美芬攝)  記者顧美芬/台北報導  公視董事長鄭同僚對8名新增董事提出假處份,1月11日經法院通過後,鄭同僚將正式對外界說明。影響所及,周一晚上董事會改選董事長可能將因此流會。  儘管已向法院針對8名董事提出假處份,鄭同僚仍認為,責任不在於8名董事,而是新聞局。他認為新聞局應儘快針對監察院的糾正,給予適切的回應,讓公視董事爭議,能夠儘快落幕回歸常軌。  鄭同僚解釋,「祭出假處份的動作,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台灣是法治國家,就是要依法解決問題。過去他多次建議,新聞局尚未回覆監察院的糾正函,對新任董事的適法性,還沒有獲得確認,希望新任董事長不要馬上解決。不過這項建議,並沒有獲得董事會接受。  新聞局長蘇俊賓得知後反問:「新聞局何時回覆監察院糾正文,跟公視有什麼關係?」況且,在監察院的糾正文中,從頭到尾沒有質疑董事的身份。  蘇俊賓強調,新聞局的職責就是維護公視能夠正常運作,不宜過度涉入內部的爭議。若內部爭議無法解決,才會進一步研議其他方式,他認為,無論如何,沒有必要透過媒體放話。 ...

Pages 38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