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記協會訊】記協公佈年度報告 執監委完成改選

本屆記協會員大會除了完成執監委改選,傳媒學術界與實務界人士也聚首針對台灣媒體現況提出評析。(宋小海攝) 文/秘書處 第11屆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於3月27日舉行,當天記協除了公佈《2007-2009年台灣新聞自由年報》,並由會員投票選出新任的執行委員與監察委員人選。  《2007-2009年台灣新聞自由年報》內容包括3年來16個台灣媒體圈事件,並邀請傳媒學術界及實務界人士針對議題撰稿,亦或復刊近年記協《目擊者》相關評論。年報中亦刊登記協會長莊豐嘉,以及香港記協主席麥燕庭對各自傳媒生態之看法。 會員大會現場並舉辦《年報》座談,與談者分別為記協會長莊豐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公視國際新聞中心召集人余佳璋、自由時報記者陳曉宜,其中多位與談人皆對「新聞置入性行銷」表達強烈批評。 另外去年度的新聞議題則包括公視董事會爭議、自由時報合成照事件、動新聞爭議、NCC放寬置入性行銷、黨政軍能否投資媒體、新唐人遭蓋台事件、八八水災年代開除員工事件、旺旺中時恫嚇學界、記者事件、台灣記者獲WHA採訪證。 在執監委改選方面,本屆投票選出之15名執行委員,分別為自由攝影工作者謝三泰、《Taiwan News》總主筆安德毅、《中國時報》記者高有智、《旺報》主筆楊偉中、記者黃奕瀠、記者廖珪如、《聯合報》攝影記者鄭超文、《自由時報》記者陳曉宜、《蘋果日報》高雄採訪中心組長涂建豐、記者戴上茹、中央廣播電台記者林朝億、台視駐桃園記者林注...

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閉幕 會員國決議合製節目

文/編輯室  第2屆世界原住民廣電大會(WITBC) 11日在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閉幕, 9個會員電視台決議未來將聯合製作13集「INDIGENOUS INSIGHT」節目,合作預期自今年 7月16日開始。  WITBC會員國成員現有紐西蘭、澳洲、加拿大、挪威、南非、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台灣等不同國家區域的廣播、電視台。首屆大會自2008年由紐西蘭毛利電視台發起並舉行,第2屆WITBC則由我國原住民電視台承接主辦。在11日閉幕典禮中,原住民電視台台長馬紹‧阿紀交棒給下屆主辦會員國挪威薩米電台(NRK Sami Radio)執行長尼爾斯(Nils-Johan Heatta)。 ...

新聞攝影研究會徵集八八水災攝影照

文/編輯室  八八水災至今已230日,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與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合作製作《八八水災一週年攝影集》,自3月18日對外公開徵稿,擬蒐集整理過去一年來有關八八水災的所有照片,以透過視覺影像的專業真實再現災害發生、救災過程與災後重建等記錄。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表示,出版《八八水災一週年攝影集》之目的,在於期望突破媒體版面與立場的限制,並以正向的角度思考人性、國土與環境,進而賦予災難正面意義,並強調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環保意義。  此攝影集預期製作完成後將在200頁左右,約需募集三百張照片。內容大綱目前分為大自然的反撲、人性光輝;家園與文化的重建;國土規劃與生態保育等四大類。  研究會擬定在未來2個月之間,向全省攝影記者、地方記者、自由攝影工作者與NGO組織工作者邀稿;聘請專家挑選、編撰攝影集則估計約需1個月。投稿者如經評選委員會審核採用,將支付稿費新台幣2000元整。 ...

庶民攝影選拔 中央社首度「噗」聚

   中央社舉辦「噗」聚當天除了是白色情人節,還有一位噗友也正好是同一天生日。現場工作人員特別準備生日蛋糕,讓她許下23歲的生日願望。(記者宋小海攝) 文/林齊晞(記協志工)  你知道中央通訊社也有「噗浪」嗎?隨著網路使用普及化,過去主要任務為國內外媒體即時新聞資訊中央社也透過噗浪、臉書等網路社群工具提供新聞,拉近與一般社會大眾的距離。中央社另在3月透過「攝中你的心」攝影作品選拔,反向在網路廣邀民眾參加競賽,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當天還舉辦「噗」聚見面會,超過60位噗友到場擠滿活動所在的咖啡廳。  「中央社‧攝中你的心-令你心動的瞬間」現已在網路公佈20張入圍攝影作品,票選時間在28日截止,並預定在4月1日中央社社慶公佈名次結果。白色情人節當天出席的多位「噗友」,也都是參加的入選者。  入選者所拍攝內容,並非一般新聞事件,而是日常生活風景;有球場的勵志、老來伴的溫馨、步入禮堂的幸福等。現場除了噗友們互相分享各自照片的故事,剛獲選為中央社網路主播的葉代芝,以及旅遊攝影部落客蛙大等人,也各自分享如何在工作、旅行時,用攝影記錄自己的經歷。  熱愛單車環島和攝影的蛙大,敘述著如何騎著鐵馬繞台灣,紀錄數百張令人悸動的景色。從台北到墾丁、花蓮,甚至到了蘭嶼,一路發現待在平時生活所看不到的台灣故事。當蛙大問及大家是否有過騎單車旅遊時,發現台下一個有經驗的人也沒有,他打趣說,請大家不要再宅在家中噗浪了!要出門多運動,掀起全場大笑。 噗聚現場所放映已進入票選之攝影作品。(記者宋小海攝) 噗聚打開知名度  對於首次噗聚成果,背後負責相關工作的中央社資訊事業中心網路組組長張良知說,往年讀者們對中央通訊社很陌生,不知在媒體上閱讀到的新聞就是中央社所發出的稿子。在去年微網誌的風潮下,中央社於7月便設立了噗浪帳號,試圖創造新的領域打開中央通訊社的知名度,並也在8月開啟facebook社群平台。  張良知表示,噗友們多喜歡針對特別的新聞議題和有趣的消息做回應,雖然因為中央通訊社的背景,會引起主觀意識較強的讀者發表言論,但他認為,央噗浪為一個大眾公共領域,秉持著開放的態度,不會封鎖不同的聲音,但也不會激起讀者們的戰爭。網路組目前有13名工作同仁,也計畫下半年再舉辦一次噗浪盛會。 噗浪新聞也要分類  站在整體新聞資訊的規劃考量,資訊事業中心副主任許雅靜則表示,在噗友們陸續給予意見反應和編輯小組的改良下,也開始在噗浪上做出新聞分類,選擇較軟性的新聞,其中「新聞測驗」更增加了與讀者的互動,並充分利用微網誌的及時性,由編輯小組輪流編輯,每天約半小時發出一則新聞,尤其以重大新聞為主,像是地震的第一時間,大家不是去避難,反而是在央噗浪上發起地震消息的諸多討論。  許雅靜表示,噗友們的督促力量很大,相當講求新聞的即時快速,讓央噗浪也做了先發短訊,再發新聞連結,編輯先後上的改變,央噗浪的社群還在發展當中,其會繼續依讀者們的反應不斷改進。  ...

【記協聲明】北市府置入花博新聞 記協要求懸崖勒馬

2010年3月18日 記協聲明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將在今年底舉行,市府觀光傳播局18日對外承認確有預算2500萬元之「99年度電視公共服務資訊單元製播案」。審視其標案規範內容,記協認為此對「有線電視新聞頻道」進行之招標案,合約實質內涵其實就是標準的「新聞置入性行銷」,且有干預新聞自主之嫌。反對置入性行銷是記協最主要推動的努力方向,記協認為若要做政令宣導也應明白標示「廣告」意涵,呼籲北市府應懸崖勒馬,勿假借新聞之名行政績宣傳之實。  根據北市府開給電視台的「電視公共服務資訊單元製播案」之規劃方向與執行內容,第一條即為「每則資訊單元長度至少60~90秒(SOT,不含稿頭),其中SOT(Sound On Tape)字眼即為記者口白;且要求播出時段在晚間7時到7時半之間,正為多數新聞台播送新聞而未插入廣告之時段。由此可見觀光傳播局雖提及「製作形式、資訊單元長度、製作則數及播映檔次由投標廠商自由規劃」,但實質上就是以製播新聞做為前提。  合約內容中另註明「若有重大臨時需求,得標廠商應配合本局調整製播主題及時段」、「所有製播之資訊單元,本局保有播出前事先審核之權利」,甚至還要求定義模糊的「加值服務」。北市府觀傳局雖聲明已對「事先審核」等部份文字修改,但此種購買新聞的心態,不僅非建全公共言論的作法,更已侵犯新聞自主權並戕害人民知的權利。  美國國務院甫於3月11日公佈2009年全球人權報告中,即針對當前台灣的置入性行銷提出批評,北市府此標案則正好坐實了這項指控。記協相信,類似情事在現今政府單位並非孤例,也理解電視媒體經營上的困難,但新聞的底線不能退讓,請政府單位光明坦蕩以廣告形式為之,切勿思圖以人民納稅錢操縱言論走向,侵犯新聞專業...

「媒體識讀」列入高中生課綱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教育部21日宣佈今年(99學年度)「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將列入「媒體識讀」。教育部強調,民主社會許多訊息的傳遞均透過媒體的運作與傳達。因此,高中課程之媒體識讀內容包括「言論自由」、「閱聽人」、「新聞報導與議題設定」、「新聞專業倫理」、「公民監督」、「媒體近用權」等相關議題。  教育部指出,基於一綱多本政策,課程綱要並不直接規範課本具體取材內容,亦不直接規範個別學校、個別教師上課所選擇的題材。例如,對於社會有爭議的新聞處理方式,不論是「置入性行銷」、「動新聞」、「扣應節目的立場」、「災難新聞」、政黨或政府利用媒體作政策宣導等等,均屬現實問題,由老師自行取材。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師」可透過種子教師培訓,研習「媒體識讀」內容。現有臺南第一高級中學設置「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其中即有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講述「媒體與社會事實建構」。教學影片內容也會透過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網站,提供全國「公民與社會教師」使用。 ...

陸委會增設「大陸地區暨港澳公民新聞報導特別獎」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2日宣布今年度第14屆「兩岸新聞報導獎」,將增設「大陸地區暨港澳公民新聞報導特別獎」,得獎名額分為影音及非影音新聞類報導獎各1名。  陸委會在「兩岸新聞報導獎之現況與展望」提出,報名資格涵蓋「非傳播機構編制內之大陸地區人民及香港、澳門居民」,參選作品以「涉及兩岸關係、台港澳關係或台灣發展現況之報導」為限。獲獎者將發給每人獎座、5萬元獎金,及來台參與頒獎典禮之機票及在台期間膳宿費。  「兩岸新聞報導獎」原名為「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由陸委會主管之「中華發展基金」在1997年設立,並於2006年起更名迄今...

廈門衛視、湖南電視台獲准登台駐點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新聞局23日審查通過廈門衛視及湖南電視台申請來台駐點採訪。4月起共計將有9家中國媒體來台駐點。  新聞局指出,目前中國在台駐點媒體,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福建東南衛視及福建日報社7家,加計此次獲准來台的2家地方媒體,使中國駐台媒體增為9家。其中,湖南電視台將由旗下新聞中心、湖南衛視國際頻道及湖南經濟電視台都市頻道輪流派員來台。  為落實總統馬英九所提「兩岸媒體相互駐點採訪正常化」政策,新聞局自2008年5月20日迄今已宣布放寬措施,包括恢復新華社及人民日報來台駐點採訪。  目前中國媒體來台的放寬措施,包括駐點記者在台停留時間,從1個月放寬至3個月,並可延長3個月,另簡化申請來台手續,發給1年效期逐次加簽入出境許可證。每家媒體駐點人數最多可達5人,中國媒體亦可委託台灣媒體代為租屋,並取消「中國媒體離開台北駐地採訪,必須事前向新聞局報備」的規定。  ...

暴露未成年者資訊 8家媒體違反《兒少法》遭罰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NCC於24日針對電視媒體報導未成年兒童指控父親不當碰觸案,認定報導中出現可資辨識未成年兒童身份之資訊,如門牌、女兒的畫面,已違反《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法》第46條第1項之規範。NCC決議台視、中視、華視、中天新聞台、非凡新聞台、東森新聞台等6台核處新台幣3萬元,另針對年代、民視新聞台提出發函改進。 ...

播出立委全武行 NCC核處12家電視台

今年1月18日多家新聞電視台播送立委衝突扭打場景,上圖為NCC於本月24日決議核處時,在記者室重播之畫面。(圖/New talk記者顧美芬提供)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立法院院會於今年1月18日審查《地制法》時,多位立委群起動手推擠扭打,同日多家新聞台報導相關新聞,皆聚焦立委上演「全武行」的畫面。NCC於24日決議表示,由於報導內容集中肢體衝突之特定畫面,經「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議」諮詢委員討論後,最後以「違反節目分級」,核處12家電視台,其中中視、民視遭罰新台幣30萬元。  NCC指出,由於中視與民視在3年內受裁處次數已達5次,依相關規定,中視「中視新聞全球報導」和民視無線台「民視七點晚間新聞」核處新台幣30萬元罰鍰。其他遭警告的10家電視台,分別是台視、華視、中天新聞台、三立新聞台、TVBS、TVBS新聞台、年代新聞台、東森新聞台、東森財經新聞台、民視新聞台。 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左)與NCC發言人陳正倉溝通,希望未來若事涉多數有線電視業者,第一時間能先啟動電視業者自律機制。(圖/New talk記者顧美芬提供) ...

被批為電視執照裝小白兔 黎智英坦然承認

文/李雲深(轉載自新頭殼Newtalk)  3月19日,在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舉行的一場有關壹電視證照的公聽會中,師大傳播研究所教授胡幼偉當著壹集團大老闆黎智英的面表示,做大事業的人要有志氣,不要為了執照來這裡裝小白兔;想不到,黎智英也很坦蕩的承認,他就是裝小白兔,如果不是為了licenses,他今天不會在這裡(列席公聽會)。  這場由NCC主辦的公聽會,主要是由公民團體和學者專家就壹電視二度申請執照所提供的素材,進行討論。與會來賓包括兒福聯盟、婦女新知、台少盟等社福團體代表,以及多位學者專家,壹電視董事長朱華喣則負責報告並答覆問題;會中與會者批判壹集團甚多,但以胡幼偉最為直接而不客氣。  胡幼偉開頭就說,今天難得黎智英也在場,有機會和他對話。然後語氣變轉為尖銳的說,做大事業的人,要有志氣,不要為了執照來這裡裝小白兔。「說難聽一點,辦媒體不要辦得像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胡幼偉說,他小時候犯錯,媽媽會告訴他,要有出息一點。蘋果日報來台灣這幾年,除了黑心電視報導得獎之外,到底留下什麼好成績可以讓人家印像深刻? 他並點名也在場的壹電視總編輯陳裕鑫(原蘋果日報總編輯)說,他和陳是聯合報的老同事,可是他很懷疑蘋果日報處理所謂小S被家暴的新聞,究竟是如何經過層層關卡,竟然會被刊登出來,還登在頭版? 他認為用膝蓋想就知道小S 怎麼可能被家暴?  此外,社福團體多針對壹集團之前的動新聞充滿性侵、血腥、家暴等模擬動畫的「前科」,質疑同一個集團下的壹電視,和動新聞會有兩套不同的核心價值? 衛星電視公會紀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則希望壹電視應該承諾一旦獲得執照,應該加入自律委員會,共同接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媒體自律規範。朱華喣一開始懷疑壹電視在中華電信MOD播放,是否適用衛星電視的規範,或者還要再申請一份?但NCC主持人楊參事則當場釋疑,表示不用重新申請,只要修改內容即可。朱華喣因此承諾願意加入目前的自律委員會。  記協會長莊豐嘉則表示,從壹電視所提供的影帶看來,可以感覺壹電視有一種自我壓抑的感覺。因為,一方面看不到蘋果日報最擅長的腥色羶新聞,另一方面,雖然壹電視報告中提及投入許多資金在影音數位設備上,但是新聞呈現內容卻不突出,甚至不如其他電視台。他懷疑,壹電視真的可以放棄收視率而不做腥色羶新聞嗎?...

壹傳媒再申電視頻道 僅電影台過關

記者宋小海/報導  NCC於31日決議表示,壹傳媒集團申請5個頻道,包括電影台、體育台、娛樂台、新聞台、資訊綜合台,其中電影台通過許可,而其他台續行審議...

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2010台灣新聞攝影比賽結果揭曉

編按:  本文內容及攝影作品由主辦單位「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授權轉載,欲見其他攝影作品,可點擊各獎項之標題。 2010台灣新聞攝影比賽-系列照片類 斷臂的劉安增是台北著名的另類風景,他在安全島上賣玉蘭花將近二十年,每天天剛亮他便從台中搭巴士到台北賣花,在炎熱的夏天,他頂著烈日揮汗工作,為了多一些客源,他冒著危險違規爬上交流道,買花者在他身上得到了救贖,而他則不以斷臂為藉口,靠著「雙手」賺取人生!! (蔣煥民/壹周刊) 第一名   蔣煥民/壹週刊                 作品:斷臂花伯的一天 第二名    張良一/蘋果日報                 作品:我要我的家 第三名    余志偉/蘋果日報                 作品:重返多納 優選        林振義/蘋果日報                 作品:莫拉克風災 2010台灣新聞攝影比賽-突發新聞類 直升機來了  航特部直升機14日搶進那瑪夏鄉後送災民,直升機著陸後,救難人員抱著小孩準備搭機離開災區。(蘇聖斌攝)  第一名:蘇聖斌/中央通訊社 第二名:盧太城/中央通訊社 第三名:余志偉/蘋果日報 優選:余志偉/蘋果日報、侯世駿/蘋果日報 2010台灣新聞攝影比賽-一般新聞類 罹難者家屬在「頭七」的清晨回到小林村引領親人的魂魄,家屬們跪在斷橋處,望著曾經是美麗的家園,哭喊著親人的名字。(黃世麒...

【記協會訊】記協會員大會3月27日會長、執監委改選

文/秘書處 親愛的會員: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即將滿15歲了,很感謝您對記協一直以來的支持與愛護,往後還需您的持續參與,一同為台灣媒體環境努力。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謹訂3月27日(星期六)下午,在本會六樓大會議室舉行第十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我們將選舉第十一屆執行委員、監察委員,並針對組織章程進行修訂,誠摯盼望您能撥冗出席,履行會員權利及義務。 ...

公視新聞部搬家 這次玩真的?

記者宋小海/報導  今年公共電視在新春團拜時,總經理馮賢賢再次向員工宣示,將貫徹公視新聞部自華視遷回東湖公視大樓的計畫。馮賢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搬遷計畫早在2008年6月的董事會即已通過,只是同年9月新聞局「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相關預算有所變更,連帶使新聞部的搬遷計畫擱置;去年12月公視再度完成與新聞局修訂合約,因而新聞部遷回東湖勢在必行。  「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早在2007年新聞局〈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及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畫〉便已規劃,馮賢賢對此表示,去年底與新聞局完成簽約後,新聞局期望在15個月內完成驗收,因此公視勢必快馬加鞭,而目前已開始著手採購自動化設備,預期在8月全部到位。她認為「新聞採編播自動化系統」涉及空間調整、動線安排,為了杜絕「哪裡有位置就往哪裡塞」的作法,未來整套系統擬定建構在公視東湖B棟大樓,完成中央式編輯平台,乃是基於新聞專業考量。  「節目部與新聞部就像公視的兩條腿,但新聞部目前在製播環境卻處處受限。」馮賢賢並重申公視、華視新聞部整合是過去錯誤的決策,不但讓公視新聞部員工在製播過程受限,在資源分配上,甚至新聞時段還要配合華視新聞使用攝影棚的時間,而退至晚間8點。除了兩台新聞部的編採思維不盡相同,而公視基金會對華視並沒有完全持股,所以還是要考慮華視應有的廣告收益。馮賢賢也補充,華視本來就只有一套資源,並沒有什麼不對,不過政府在過去並沒有促進公華兩台整合的積極作為。  「今年可算是公視的『數位化元年』。」馮賢賢並強調,完成新聞採編播自動化,製作新聞的存取、編輯時間將是數倍以上縮短。另外,公視今年除了主題式網站的建置規劃,也預期成立「生態環境網」、「藝術文化網」等網路頻道。 ...

一個聲援「5x65活動」媒體人的感慨

編按: 3月8日國際婦女節前一天,「5x65好不好?」活動,於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前上演。活動由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台灣自由緬甸網絡發起,聲援5位進行人權工作,卻各遭緬甸政府判刑65年的女性,她們名字分別為瑪瑪烏(Mar Mar Oo)、妮拉婷(Nilar Thein)、仙妲敏(Sandar Min)、德德昂(Thet Thet Aung)、心心愛伊(Thin Thin Aye),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人受到刑罰與囚禁。 「5x65好不好?」在音樂、故事、唇印與文化體驗中,透過明信片的書寫與寄送,傳遞「愛與關懷」的訊息,為遠在緬甸5位女性人權鬥士請命。媒體人張素華到場聲援,並向參與民眾講述5人其中之一瑪瑪烏(Mar Mar Oo)的生命故事。張素華亦為記協之成員,因此編輯室特別向張素華邀稿發表對本次活動的感想。   張素華在婦女節前夕聲援緬甸女性人權鬥士,身後人像為46歲的家庭教師瑪瑪烏,她在緬甸參與抗議高油價示威遊行後,2008年8月遭到政府逮捕入獄。(宋小海攝) 張素華(快樂聯播網《夢中的國家》主持人)  初聽到「5x65」,對一個有20年媒體、社運經驗的我,也不免發出驚嘆。  我的台灣經驗告訴我,即使在緬甸,最多五個女性的刑期加起來65年。結果錯了,竟然是325,也就是每個女性都被判65年。  這5位女良心犯,觸法的時候都相當年輕,出生從1977到1964年,三、四十歲的盛年,最小的當年只有11歲,我所介紹的故事當事人瑪瑪烏還在唸高中。 ...

百萬的選拔 主播的條件

陳書瑤(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學生)  自 1993 年政府開放頻道以來,電視新聞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主播的角色也代表著電視台的品牌與形象。但是近年來,主播的形象越來越明星化,強調美貌與年齡,似乎甚麼是真正的新聞人員具備的「專業」,以非必要條件。從去年的台視百萬主播選拔來看,篩選一個具有潛力的主播,以整個商業廣告的包裝下,似乎印證了外貌與年輕是成為主播的必要條件。  2009年8月8號,是台視睽違十年的新聞招考。頂著「百萬主播」的廣告詞,當家主播劉麗惠到各個新聞系所名校廣招人才,並在各大媒體、報紙、廣告,強力宣傳,打著不限科系、不限性別、不限年齡的條件,透過公開選拔程序,甄選三位儲備主播人才,並為強化台視品牌主播概念,將首度推出簽約金制度,與最後入選的前3名進行簽約。  台灣學者研究根據電視新聞界具實務界經驗者的說法,規劃了以下五點主播的條件:一、精通新聞專業的技能、二、洋溢著親和力、三、表現專業的權威、四、外貌與音質令人舒服、五、具有即席報導新聞的能力。這裡提到的條件是「令人舒服」的外貌,所謂「令人舒服」的標準是甚麼?台視標榜的不限年齡、不限科系、不限性別的招考條件,最後選出的三位主播,強調各個年輕有活力,每個都是校園美女,展場主持與公關,充滿潛力!而筆者實在很難看出,這些工作經驗如何與俱備一個成為當家主播的專業形象有所關聯?到底是為了噱頭,還是為了建立台視品牌形象,而台視的主播品牌,似乎只建立在「人正」與「活力」上。電視台為了博取收視率競爭激烈,是否更是讓主播這個專業行業掛上美貌第一的框架?  日前中央社報導,BBC急徵「歐巴桑」主播,目的就是洗刷歧視中年女性惡名。BBC發表聲明指出,「BBC新聞部向來致力確保我們有最好的主播,這代表我們需要有不同年齡及背景的主播」,同時證實總經理的確要求各部門主管延攬各界人才擔任主播和主持人,其中也包括中年女性。從新聞工作...

公視新聞網規劃7月大改版

記者宋小海/報導 公視預定在今年7月推出「PNN/公視新聞網」網站,而將有別於目前的提供線性影音節目為主的公視新聞網,讀者更可望透過各式資訊圖表內容,獲得更詳細的新聞資訊。目前參與規劃主要有公視新聞部製作人吳東牧主導、並加入新聞部企劃黃能揚、特約專案彭博文一同合作。  原任「獨立特派員」節目製作人吳東牧在今年2月調離崗位投入新聞網站計畫,該節目製作人由呂培苓接任。吳東牧說,曾與《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交換意見,兩人皆認為「公視新聞網」的大多僅止與上傳電視節目內容,未充份發揮網路的特性,因而向新聞部經理何國華提出網站改版的想法,於去年底正式提出改版計畫。 網站應讓讀者深入新聞脈絡  吳東牧認為,現在公視新聞網的每段新聞內容,長度大多在1分半左右,受限於電視新聞的線性播出的性質,因此較缺乏資料整理分析的內容。相較於其他媒體在網路新聞也會附帶相關新聞連結,吳東牧則認為用關鍵字「撈新聞」還不足夠,希望未來的公視新聞網可透過多樣化的文字、圖表、時間軸、連結等非線性整合,具有「懶人包」的效果,使讀者能清楚看到新聞事件的前後發展脈絡。 現階段在人力安排上,吳東牧希望在規劃中期,或至少到正式上線初期能增為6人,再依實驗結果評估是否增加人力。在網站技術,則希望利用網路現有的資源,例如以wordpress等簡易架站工具為主,  對於目前的資源規劃,吳東牧表示雖然今年預算已規劃完畢,原提案150萬元的預算規劃被調整至不到100萬。吳東牧擬定之後補提2年500萬的規劃,但限於公視董事會爭議仍在持續中,能否通過還是未知數。 公民記者合作經驗  吳東牧並談到公視《獨立特派員》首度與「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的交流經驗。《獨立特派員》於2月10播出公民記者大暴龍、楊鵑如製作的〈誰要停車場〉,對吳東牧來說,這次經驗交流並不是希望公民記者一定要做得與電視台一樣,而只是將影片調整...

聯合報系下半年規劃成立影音節目

記者宋小海/報導 今年1月19日聯合報系新總部正式喬遷汐止,並將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及聯合新聞網「三報一網」的編輯部全部整合。聯合報系並對外表示,將下半年度將成立主播台並規劃製作影音節目。 聯合報系發言人項國寧表示,現階段對影音直播節目的呈現方式、呈現平台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和想像空間,因此並不急著在現在就推出直播節目。相較於中央社即將推出《全球視野》已選出兩位主播,項國寧表示,聯合報系的主播人選會先從內部徵選,然後再向外徵求。目前細部的規劃還沒有決定,一方面也要看未來在哪一個平台上播出,實務上的需求是什麼才能定案。  聯合報系搬遷新總部之後,並擴大徵聘人員。項國寧說,目前招募進度還算順利,將展開內部訓練及工作的磨合。初步會分為訓練組和後製組;影音部目前對人員訓練都是全方位的,記者要能寫稿、過音、能採訪、能拍攝還要能剪輯。  「聯合新聞網提供的是全面性的服務、是多媒體的服務,不管是文字、圖片、影音內容的提供數量和內容,取決於用戶的需求和內容題材的性質。」對於如何從影音新聞獲利,項國寧則表示,目前沒有精確的切出影音內容單獨獲利的情形,未來也不計畫如此做。 據聯合報系說法,目前在全台有近400位外勤記者,每天產生100多則影音新聞。聯合報員工則表示,目前聯合報文字記者每個月至少要拍2則影音,第2則之後每則加給250元;平面攝影記者則是10則,第6則之後每則加給250元。  目前一般讀者可在聯合新聞網上看到記者拍攝的內容,亦有較不經剪輯安排的新聞現場實錄。項國寧亦強調,未來會更重視質的提升而不只是量的提供。獎勵的制度會往質的方向移動,而不只是量而已。  「影音新聞品質不一的問題,在發展過程是必然階段,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在去年要成立影音部的原因。」項國寧期許,「未來透過影音部的運作,品質方面會有很大的改進。聯合報這麼多年來強調的無非是正派和優質...

中央社播報影音新聞 4月1日上線

去年12月7日的第五屆東亞運跆拳道比賽現場,我國選手遭南韓選手攻擊頸部後落敗,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出面抗議此舉犯規,過程經中央社特派記者吳協昌拍攝,並發給國內各大電子媒體。(圖/中央社提供) 記者宋小海/報導  中央通訊社擬定4月1日­推出網路影音節目「全球視野」,並已在2月9日經社內選拔出兩位主播,於中央社網站首頁公佈訊息。主播人選分別是原擔任商情新聞中心記者葉代芝,以及資訊事業中心助理編輯江明晏。自4月1日後,中央社在每日先傳輸新聞供其他媒體選用,在每日晚間9時則會播報「全球視野」,時間長度約10至15分鐘。  影音新聞目前在中央社尚未正式編制,現階段小組工作人員共有14名。負責統籌該小組運作的副主任林芥佑表示,目前選出的兩位主播,葉代芝仍持續採訪財經新聞,再利用其他時間熟悉新聞編排、影音後製等流程。江明晏原即隸屬於資訊事業中心負責影音新聞工作,然而兩人在熟悉主播工作之外,遇到重大新聞事件亦必須外出採訪。 葉代芝(左)與江明晏(右)自4月起將為中央社播報每日新聞。(圖/中央社提供)  至2月底中央社已完成18位特派員訓練,國內亦有逾百名員工參與學習。林芥佑說,今年中央社的影音新聞產量,已提升至每月50至60則,而現階段無償提供電視台使用的影片,平均亦有12則以上。中央社影音新聞自去年7月規劃,8月採購攝影25套,每套攝影器材約4萬元,剪輯軟體等設備則約莫30萬元,另外教育訓練費用每月6萬多元。不過中央社去年底申請通過經濟部工業局與資策會的先期補...

Pages 38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