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卓新獎十載 李惠仁獲台灣首座調查報導























◎首屆調查報導獎由獨立媒體記者李惠仁獲得。(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卓越新聞獎於11月25日揭曉,邁入第10年的里程碑。今年設立16個獎項、共524件參賽作品在數量超過以往,更在平面媒體類、電視類分別設立「調查報導獎」為台灣首開先例。其中「電視類調查報導獎」則由獨立媒體記者李惠仁獲得,而由於評審宣佈平面媒體類從缺,因此讓李惠仁成為台灣首座調查報導獎得主。

李惠仁 過去任職華衛、非凡、真相新聞網、超視、民視、三立新聞部從事攝影記者工作,並曾任東森電視新聞專題企劃處執行製作人。辭去媒體組織固定工作後,仍以獨立媒體記者之姿,持續調查製作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內容直指農委會等相關官學單位企圖隱匿禽流感疫情,作品完成後卻未能獲電視頻道播出,最後在今年7月先後在《新頭殼》新聞網站、《蘋果日報》「動新聞」平台等管道流傳。



獲得卓新獎肯定,李惠仁致辭時一度哽咽,表示此獎意義非凡。他回憶過去報導此事時,曾遭農委會防檢局要求「適可而止」,而他則調查時發現防檢局涉及偽造文書,因此製作影片報導希望防檢局「好自為之」,並已向監察院等單位告發,未來還會向台北地檢署提告。

李惠仁表示,家人曾問他是否害怕遭報復,但對他而言,當世界各國花費許多時間、人力、金錢防範禽流感,而台灣竟然放任它,一旦禽流感傳染人類身上,因此喪生的人可能是幾萬倍。他並指出,雖然農委會各部門組織及每年的媒體預算都十分龐大,但仍希望在場的媒體同業多加關注此議題。


編按:(目擊者相關報導)-【焦點話題】李惠仁6年調查 紀錄片批農委會隱疫情




自由時報獲「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今年調查報導獎由李惠仁獲得,亦是繼去年獨立媒體記者朱淑娟報導「中科三期」等環境議題,獲「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等獎項後,再度對獨立媒體記者的肯定;今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則由《自由時報》以「爐碴亡國」系列報導獲獎。此獎項在2009年與卓新獎開始合辦,首屆得主為公視「農村生存遊戲」系列報導。


◎自由時報代表(左起第二位)劉力仁、林毅璋、林嘉琪上台獲頒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記者宋小海攝)


  「爐碴亡國」由劉力仁、周敏鴻、李容萍、湯世名、林嘉琪、吳為恭、林毅璋、楊金城、黃博朗、陳文正等記者前後共同報導,揭發台灣爐碴遭任意棄置氾濫及官方管制鬆散現況,而汽機車廢鐵經電弧爐煉鋼後產生大量的電弧爐碴,含有重金屬甚至戴奧辛,對人體將造成危害。

受獎代表劉力仁說,為了發掘台灣爐碴問題嚴重情形,因而從南到北走透透,從石門水庫中庄調整池預定地的重金屬汙染報導開始,後續在台61線台南段、大肚溪口等地,只要有任何線索或是環保團體檢舉,就前往當地並與地方記者一同報導。同時他也感謝協助報導的台南社大理事長黃煥彰、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以及《自由時報》副總編輯藍祖蔚支持報導環境新聞的空間。 

「我要謝謝一些公民記者長期給予我們的壓力,因為在環保線上有個蠻大的特色,就是公民記者比我們還要努力,督促我們做更好的報導。最後,要看好的報導,《自由時報》都有。」劉力仁在最後結語則引發全場笑聲,並傳達出與公民記者、獨立報導者等不同類型新聞工作者之間的合作及競爭的潛在關係。

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的另一新聞學術著作獎,則由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助理研究員黃順星以《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獲獎。

本屆頒發的獎項包括《蘋果日報》以白玫瑰震撼─「性侵幼童輕判引人民怒吼」系列報導獲平面媒體類即時新聞獎;《商業周刊》以〈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獲專題新聞獎;今周刊〈以色列荒漠奇蹟〉獲國際新聞報導獎 ;新聞評論獎則頒給《工商時報》于國欽「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系列社論、《慈濟月刊》蕭耀華則以〈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獲新聞攝影獎。

廣播類即時新聞獎由警廣晚間新聞以〈塑化劑風暴〉相關報導獲獎。中央廣播電台記者詹婉如則以〈她們是非賣品-追蹤台灣現代奴工事件〉獲專題新聞獎。
電視類即時新聞獎由台視報導〈紐西蘭地震〉得獎;專題新聞獎則頒給民視《農業解碼系列報導:尋找菜蟲(上、下)、菜土變菜金》; 公共電視〈熱鬪甲子園:野球留學夢〉則獲國際新聞報導獎。


電視類每日新聞獎從缺 評審籲總體品質加強



◎今年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首度從缺。(記者宋小海攝)



在所有的獎項當中,除了平面類調查報導獎在評審之間對個別作品「求好心切」下宣佈從缺,另一從缺獎項是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理由則來自對整體新聞產業的批評。

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是典禮最後頒發的獎項,則由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四端擔任頒獎人。同樣身為電視新聞從業者,李四端在簡短致辭後拆開信封,停頓片刻說道:「很抱歉,是從缺。」在台下驚訝之聲中,李四端現場並從信封取出字條轉達評審意見,內容指社會大眾對於電視台的形象認知源自每日新聞,但卻獨家濫用、標題失真、字幕錯誤等小錯不斷;又因新聞價值偏差,造成娛樂化、市場化、從眾化等傾向,無聊新聞及垃圾新聞比比皆是,每日新聞的品質有必要加強。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會後並發佈聲明解釋:「電視組評審們所提供的從缺理由,並非對相對表現較佳的入圍作品的評述,而是針對目前電視新聞環境惡化,及部分參賽作品的缺失。」

「每日新聞節目獎」自卓越新聞獎第六屆設立,此次為該獎首度「從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