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在地覺醒,環境行動再突圍:專訪《台灣減碳紀事》審校卓亞雄

聯合報記者卓亞雄長期撰寫環境新聞,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擔任《台灣減碳紀事》一書之審校。(宋小海攝) 文/王玉燕(作者為〈傳媒與教育〉電子報特約記者)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聯合報高級記者卓亞雄審校的《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甫於日前出版,近年地球暖化議題日形受到關切,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民眾的危機意識更是大幅提升,明白救治台灣自然環境的急迫性,「該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這樣做對嗎?」成為社會大眾的焦慮,也是促使本書付梓的核心動力。「希望能夠發起讓每個人都有這種感受,每個人都能來思考、來觀察;庶民當中蘊藏非常多關於環境的智慧,如果能開發出來的話,那個效果非常大!」卓亞雄誠心地說。  本書採集體寫作的方式,企圖讓環境書寫的種子發芽成蔭。卓亞雄認為其出版意義在於,透過第一線環境守望者書寫下各自綿密的觀察,讓環境議題中涵蓋的多元意識得以廣泛傳播。「集結成書非常重要,因為留下紀錄,有了一個比對的基礎,才知道往後我們走得怎麼樣。」 喚醒在地支持的力量  卓亞雄認為,任何一個行動要發揮力量,不能端賴外部接收的資訊,自我覺醒才是重要的。「換句話說,怎麼保護台灣的環境?如果從國際的角度教民眾怎麼做,效果是小的,要台灣自己覺醒,有這種覺醒之後化成行動,那才有效果。希望這本書能夠找到一些在地支持的力量。」  《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採取少見的集體寫作策略,廣邀眾多跨媒體、跨單位的環境新聞寫手共同參與,提供了另一種新聞生產的可能性...

台灣置入性行銷 對岸新聞人被誤導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17日舉行的《兩岸新聞大不同》論壇中,台灣新聞報導的「置入性行銷」現象,也一度成為兩岸新聞交流的插曲。 當《中國經濟周刊》總編輯季曉磊為了突顯兩岸新聞題材差異,提及自己曾看到台灣財經報紙的頭版頭條新聞,報導麥當勞的食物很好吃,美女吃了大叫一聲,結果正好嚇跑尾隨在後的色狼。季曉磊故事未說完,在旁的黃清龍等人告訴季曉磊,該則「報導」其實是廣告。 「這東西是廣告嗎?還是報導呢?」季曉磊提出疑問說,那則「報導」上面並沒有標示廣告。黃清龍又強調這就是「廣編特輯」。季曉磊聽又問:「廣編特輯是什麼意思?是廣告嗎?」最後才似懂非懂地說著:「這東西看起來好玩,但我們不太會登這種東西。」這一來一往之間,台下眾多新聞從業人員與傳播科系學生聽了爆出笑聲,其中也有人因此皺眉。...

兩岸媒體首度在台公開交流 陸媒透露2年完成企業化

兩岸公開媒體交流,與會者除了現職新聞從業人員,傳播相關科系學生也從座談中瞭解未來就業環境的輪廓。(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隨著兩岸經貿議題發燒與新聞採訪限制日趨放寬,中國主流財經媒體記者受商周集團《Smart智富》月刊邀請,首次組成「大陸財經媒體訪台採訪團」進行為期5天的行程,17日並在台北福華文教中心進行兩岸新聞媒體主管對談。在會議中,《中國經濟周刊》總編輯季曉磊指出,中國目前隸屬於政府與黨的官辦媒體機構,預計在2年內完成企業化工作。 首次「大陸財經媒體訪台採訪團」在4月14日抵達台灣,加上中國駐台的8位媒體記者,參訪團共計14人。出席《兩岸新聞大不同》論壇的中國代表,分別為《中國經濟周刊》總編輯季曉磊、財新傳媒集團華南新聞中心主任盧彥錚,而台灣方面則由《旺報》社長黃清龍、商業周刊執行副總編張毅君出席與會。 「內參」與「揭弊」 陸媒觀點不同  論壇中除了分析兩岸媒體的差異,中國代表季曉磊、盧彥錚,兩人分屬官辦性質及批判性質的媒體差異亦受到關注。首次來台的季曉磊表示,《中國經濟周刊》是隸屬於《人民日報》的刊物,前身為官方「內部參考」,讀者為中國黨政、國營企業官員,後來才變成公開發行的刊物,優點是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市場化不足。報導選材面向偏重宏觀的「經濟熱點」,延續「領導決策的經濟參考」之精神,而且全為訂閱並無零售。  相對於官辦《中國經濟周刊》,去年底北京《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率領新聞團隊集體離職,並自行創辦的財新傳媒,則突顯專業報導與...

新聞局祭出假處分 公視董事會雪上加霜

記者宋小海/報導 本月25日,朝野兩黨領袖辯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政策利弊,透過公共電視主辦轉播,據調查全台將近有90萬人同步收看。然而,公共電視成功直播的背後,掌管大政方針的董事會卻在同一時期陷入新的僵局。 繼年初鄭同僚據合法性的理由對陳世敏等8名增聘董事進行假處分後,新聞局也以同樣方式,在本月19日針對公視董事長鄭同僚等7名董事,向法院提出假處分申請。現階段公視董事會僅存5名董事可行使職權,而鄭同僚則在27日對外宣佈已向台灣高等法院提出抗告, 請求停止執行假處分。 鄭同僚等人提出抗告 新聞局先前已針對鄭同僚未經董事會同意,動用200萬公款對8名增聘董事進行假處分一事,向法院聲請解除其董事及董事長職務;此次假處分,新聞局則是認定鄭同僚等7名董事,數度於董事人數不足之情形下召開董事會,卻作成包括原住民、客家電視台台長遴選規劃、華視董監事法人代表指派、公共電視台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之年度考核案等多項重要經營管理決議。 新聞局認為鄭同僚等7名董事已嚴重違反法令及章程,向法院提出假處分後,經歷「地震餘生」的最後5名董事發表聯合聲明,要求新聞局維持公視基金會正常運作。 另外,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合公開呼籲新聞局、公視雙方皆撤銷假處分;在野黨立委則是要求新聞局撤回假處分,重新進行董事審查。遲至27日下午,鄭同僚協同虞戡平、朱台翔、陳邦畛等其他被新聞局假分之董事召開記者會,表示已向高等法院提出抗告,並對新聞局的決定表示遺憾。 鄭同僚在記者會提出相關資料,重申自己乃因監察院對新聞局提出糾正案,才代表公視基金會對8位董事提出假處分,並反批汪琪、陳勝福、盧非易、周建輝及林谷芳5位董事刻意抵制開會,才無法達成原法定開會人數席次。更質疑新聞局「指示」未被聲請假處分的5位董事「儘速提出恢復董事會運作之方案」,不當干預公視獨立自主。 爭議尚待...

【記協聲明】《個資法》三讀,仍有戕害資訊自由疑慮

20100427 記協聲明  在未經與相關團體深入討論下,立法院27日三讀通過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在媒體的壓力下,法案納入了「大眾傳播業者基於新聞報導之公益目的而蒐集個人資料」所謂「媒體免責條款」。對此,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認為這雖然看似有所進步,然而,我們仍必須鄭重指出,此法相關規範仍有疑慮,難免有傷害資訊流通自由之嫌。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明瞭隱私屬於基本人權的範疇之一,不應隨意侵犯。但是此次《個資法》修正過程中,另一個應受重視問題是,此法很可能讓全體國民均納入被限制的對象,造成民眾在取得、利用、或揭露資訊時,隨時可能陷入被政府或其他團體、個人追訴的危機。  朝野黨團在三讀時,以增訂例外規定「於公開場所或公開活動中所蒐集、處理或利用之未與其他個人資料結合之影音資料」不受《個資法》規範,但記協必須鄭重指出,這樣的規定還是存在許多模糊空間,在法律實施後,勢必由主管機關解釋、法院判決來認定,不但將衍生無窮爭議,也等於賦予公權力過大的裁量空間。  記協必須指出,真正有能力、系統性侵犯人民隱私的,是那些有權者,而不是處於資訊流動弱勢者的一般人民。保障人權的第一步是在於防止有權者濫權侵犯人民的生命、財產、人身自由與其他基本權利。《個資法》所該規範的對象應該侷限於享有壟斷權力的政府機構、政府所委託執行准公權力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人民因就醫、就學、工作、通訊、金融交易、電子交易、購物、保險時,而需向該機構或自然人交付的個人資訊。  《個資法》應該要求那些掌握或接近資訊的強勢者在取得資訊後,必須善加保護當事者的權益,也不得違背雙方交付資訊時所該有的信任原則。除此之外,對於其他第三者,除非得以證明有嚴重危害公共利益之嫌外,都不應隨意被納入限制取得或利用資訊的對象,而不是要求一般人民自我證明在使用資訊時符合公共利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之所以...

個資法曲折三讀 人權團體仍憂心

記者宋小海/報導  《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4月20日在立法院完成二讀後,引燃「侵犯新聞自由」爭議,在連日輿論壓力下,立法院朝野兩黨轉向共提復議,而延後至27日朝野協商,修改第9、19、20、51條之條文,隨即迅速完成三讀。修正條文包括「大眾傳播業者基於新聞報導之公益目的而蒐集個人資料」不在其限。  朝野立委此舉除了試圖平息「限制言論自由」之質疑聲浪,也避免個人隱私無限上綱而使民眾動輒觸法。然而,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倡議立法保護個資的民間團體則表示,目前通過的《個資法》恐將變成擴大蒐集個資的法源。 民代、媒體免告知條款遭刪惹議  《個人資料保護法》前身為公布於1995年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但是因為原法僅適用徵信業等8類行業,面對商務行銷廣泛蒐集個人資料,個人隱私權受到威脅。另外台灣近年網路詐騙盛行的外在情況,也增加修法的迫切性。  2008年2月,行政院法務部提出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版本,並提議擴大適用範圍,將修正草案更名為《個人資料保護法》,不再以經電腦處理之個人資料為限。  在當時法務部提送版本中,在第9條規定「非由當事人提供之個人資料,應於處理或利用前,向當事人告知個人資料來源」,不過也附帶「大眾傳播業者基於新聞報導之目的而蒐集個人資料」可不用告知。此法送給立法院委員會增訂時,立委也增加民意代表基於問政,使用個資也可免責之相關條文,最後兩項附款卻被刪除才通過二讀。  立法院本月20日完成二讀後,隔日「新聞自由跟著民代條款陪葬」之說法開始發酵,電子媒體高層抨擊「連戒嚴時期都沒這麼嚴重」,平面媒體也力陳新聞揭弊豈有須經報導當事人同意的道理。 避免言論封鎖效應 兩黨共尋轉機  做為獨立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認為二讀後草案「違背新聞自由精神」;新聞局則表示「尊重立法院修法過程」;法務部面對媒體逼問有無媒...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卓新獎基金會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近年來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氣候異常等名詞越發頻密的出現在國人生活裡,地球環境惡化,已慘烈的反應在世界各地的氣候災難中。2009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讓民眾的危機感陡增,但令人焦慮的是,在危機感不斷上升的狀況下,我們能做些什麼?該怎麼做呢? 理念並不高遠,時時可印證於行動。《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一書從環境新聞的現場出發,告訴讀者目前國際聯手正積極推動的減碳抗暖化大業進展如何,有哪些困難仍待克服;再回過頭來觀照台灣這塊土地上,有哪些人正持續為不會說話的環境或大聲疾呼,或默默努力。 4月16日(五)下午2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將邀請多位環境記者、民間團體代表,與您一同分享生活中可實踐的環境倫理。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中央通訊社          時  間:九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五)                               下午14:00-16:00          地  點: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一樓會議室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10號)  ...

【活動佈告】台灣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

文/編輯室 2010台灣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將於4月17日(六)上午11:00舉行,敬邀各位得獎者能夠出席頒獎典禮,也歡迎各界到場觀禮。 時間:4月17日(六)上午11:00 地點:倉庫藝文空間/台北市八德路一段34號3F 得獎名單及作品:http://tppa1.blogspot.com/ 當日流程: 10:45~11:00報到 11:00~11:05主持人宣布頒獎典禮開始、研究會致詞 11:05~11:10致贈評審感謝狀及致詞、合影 11:10~11:50 頒獎及致詞、合影 11:50~11:55研究會宣傳巡迴講座活動 11:55~12:00茶敘 ...

「暫停之家」移工攝影展

主題:暫停之家─移工攝影展 攝影:張榮隆 策展單位: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展出地點:法雅客攝影走廊(台中店/台北信義店) 時間/地點: 2010.4/1~4/28  台中市中港路二段111號9樓(新光三越百貨) 2010.5/1~5/31 台北市松夀路9號B2(新光三越百貨) ...

泰國示威衝突 日本記者中槍殉職

文/編輯室 泰國10日發生鎮暴警察與紅衫軍大規模衝突,造成21人死亡、800多人受傷,其中一名任職於路透社東京分社的攝影記者村本博之在採訪現場中槍身亡。   村本博之享年43歲,其遺體13日已運抵日本成田機場;日方將進行司法解剖,並循外交管道向泰國政府追究其死亡...

亞太記協要求美國解釋駐伊記者遇害事件

文/編輯室  民間網站Wikileaks於4月5日公佈一支影片,顯示2007年駐伊拉克美軍以直昇機攻擊巴格達市民,並造成路透社攝影記者Namir Noor-Eldeen與駕駛Sameed Chmagh死亡。先前路透社曾要求美國政府公開影片,卻遭軍方拒絕。  4月8日,亞太記者協會發佈聲明,要求美國政府說明駐伊採訪記者之遇害事件。除了2007年美軍直昇機攻擊事件之外,另一起類似事件發生在2003年4月8日,長期提供國外記者住宿的巴格達巴勒斯坦飯店,遭受美軍坦克炮火攻擊,導致西班牙Telecinco電視台攝影記者José Couso與路透社攝影記者Taras Protsyuk死亡。 ...

普立茲新聞獎首見網路媒體

發展調查報導是網路媒體ProPublica的成立宗旨。(擷取自網路) 文/編輯室  今年度美國普立茲新聞獎在12日公佈,並首度出現新聞網路媒體獲獎。非營利的網路媒體ProPublica與《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共同合作獲得調查報導獎(Investigative Reporting),記者Sheri Fink追蹤2005年卡翠納(Katrina)颶風期間,新紐奧良的一間醫院遭大水圍困陷入混亂,為減輕病患痛苦,最後院方則面臨是否替病人安樂死的道德爭議。  獨立非營利新聞網站ProPublica於2008年1月成立,總部設於紐約曼哈頓,只靠基金及捐款支持營運,經費主要由 Sander基金會支持。ProPublica成立目的在於改善調查報導日益漸少的狀況,尤其一般傳媒漸漸將花費大量時間與人力的調查報導視為奢侈品,而將調查部門予以裁減。該網站指出,在網路時代,「我們面對『意見』來源不斷擴展的狀況,但這些意見所根據的『事實』來源卻不斷萎縮。」  ProPublica目前有32名記者專門從事調查報導,其中在2009年共發表138篇報導。...

【記協會訊】旺報主筆楊偉中接任記協會長

圖二:記協幹部合影,由左至右為常務執委劉明堂、新任會長楊偉中、常務監委莊豐嘉(前任會長)、常委陳曉宜、秘書長劉嘉韻、常委鄭超文。 文/秘書處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於3月27日召開第11屆會員大會,選出新任幹部共15名執行委員暨3名監察委員(詳細名單如下),並於昨日(4月8日)召開第一次常務委員會議,選任出新任會長,透由常委各自表達對記協發展的看法,進行選任;最後結果一致通過由楊偉中接任記協第11屆會長一職。並由前任會長莊豐嘉手中交接記協錦旗,意謂傳承,並進一步瞭解秘書處工作事項,與記協幹部交換彼此經驗。  楊偉中長期從事勞工、社會運動,歷任台鐵工會公司化對策小組召集人、全國產業總工會研發及宣傳主任、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在媒體圈則先於《新新聞》擔任特約主筆、採訪主任,並在去年九月擔任《旺報》主筆至今。     楊偉中認為,未來工作計畫除了發展新會員之外,也將就過去參與工運的經驗,協助處理記協勞動權益等問題。他並期許能藉由工作坊、營隊講座等活動,加強與校園學生及社團的連結;此外,對於兩岸新聞記者交流,楊偉中亦期盼透過記協保障言論自由,促進新聞改革。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第十一屆幹部 會長 楊偉中 旺報/主筆 常務委員 陳曉宜 自由時報/財經組召集人 鄭超文 聯合報/攝影記者 周富美 苦勞網/特約記者 劉明堂 中央社/主任編輯 執行委員 林注強 台視/駐桃園記者 安德毅  Taiwan News/總主筆 林朝億 中央廣播電台/記者 黃奕瀠 旺報/文化組記者 涂建豐 蘋果日報/高雄採訪中心記者 戴上茹 蘋果日報/資深記者 高有智 中國時報/記者 羅玉潔 宏觀電視台/英語新聞編譯 謝三泰 自由撰稿人(資深攝影記者) 廖珪如 旺報/記者 常務監委 莊豐嘉新頭殼新聞網站/總製作 監委 呂東熹公視/新聞部製作人 楊子毅...

販賣慈善-從The Big Issue得到救贖?

4月1日The Big Issue創刊活動,雜誌社請遊民舉起雜誌給媒體拍照,高喊「大誌雜誌、大誌一百」。(李宜霖攝) 文/呂苡榕(台灣立報記者) 4月1日愚人節當天,台灣第一份由遊民負責販售的刊物「The Big Issue」創刊,當天捷運龍山寺站出現三十多名身穿黃色背心的遊民,背著20本雜誌準備啟程,前往不同的捷運站販售。 Big Issue源於英國,是社會企業的一種,既是營利單位,同時肩負社會責任,在台灣一本雜誌售價100元,其中50元是遊民的利潤,讓他們開始積累資本,未來或許回歸生活軌道,擺脫遊民身分。不過能否讓這份收入從「餬口飯吃」,提高到存點錢擺脫現狀,又取決於雜誌銷量。 翻開雜誌,裡面介紹的多是流行事物,問及是否邀請遊民民擔任寫手,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總編輯李取中說,由於遊民本身在書寫上有困難,因此目前並沒有這樣的打算,雜誌是一種商品,要讓消費者有購買的慾望。不過他也強調,每一期的雜誌中都會有遊民相關的專欄。但是創刊號中,似乎沒有這個專欄。 從創刊號中還看不出The Big Issue與市面上其他雜誌的區隔,也許要持續觀察才能發現他的特色。這本由遊民販賣的雜誌,和「遊民」似乎沒有任何的關聯,除了它的利潤一半交給遊民。既然沒有強烈市場區隔,也並非以遊民作為雜誌主體,如何讓雜誌本身鎖定的20至35歲消費群掏錢購買,而不只是出於一份「善心」,恐怕是編輯群未來要費心的部分。 「給予遊民工作」作為一種協助遊民的手段,出於對遊民組...

【特別企劃-微網誌】自由:暫未考慮跟進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社會大眾使用微網誌的熱潮中,《自由時報》至今並未投入經營微網誌。  《自由時報》發言人兼編政組組長蘇宇暉指出,報社將網路讀者與實體的讀者視為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而對於現階段網站新聞的發佈,是基於服務網路讀者的政策。因此,報社對微網誌在尚未有具體獲利模式之前,暫時不會考慮擴大人力投入經營微網誌這類社群網站。  蘇宇暉表示,目前《自由時報》除了編輯將平面實體內容轉為網站訊息,另外在網路即時新聞方面,則另有約12名編輯負責處理。 (更多報導內容請見卓越新聞獎「傳媒與教育電子報」NO.70) ...

【特別企劃-微網誌】蘋果:增加多元化閱讀

記者宋小海/報導 《蘋果日報》於去年5月成立官方噗浪、推特,正式加入微網誌的行列,並在去年底另設立臉書帳號。其中《蘋果日報》噗浪與臉書目前有2萬名左右的支持者,而推特3千餘名的支持者則相形較少,訊息內容主要是一則新聞統發至三個平台。另外,《蘋果日報》在臉書成立「壹蘋果異人堂」,專門負責處理特別新聞人物的相關資料與訊息。 《蘋果日報》資訊統籌副總編輯謝素娟表示,報社發現國外社群網站的成長力道驚人,壹蘋果因此成立官方的噗浪、臉書、推特;每日下午發佈的蘋果搶先報,預先披露隔日部分的蘋果日報新聞,其中許多網友的回應對於記者後續的新聞追蹤有莫大助益,甚至直接將網友意見報導在新聞內。 謝素娟說,目前負責微網誌訊息發佈工作,主要由三位網路文編負責,社群上的新聞訊息,參考網站的點閱率以及社群用戶的使用習慣,由小組討論之後發佈,但其他部門編輯也會關注。挑選新聞除了《蘋果日報》各版頭條為重要新聞必然發佈外,以趣味性、消費、生活資訊類比重較高;另外也強調網路相關新聞。在噗浪、臉書、推特等社群發佈時不以量取勝,而是以「適度」、「定時」(半小時至1小時一則)為原則。 謝素娟表示,政治類新聞較易引起論戰,主因為黨派立場不同。另外娛樂票選活動新聞也因為粉絲各擁其主,會引起網友筆戰。編輯基本上不參與、出面調停,但若發表的言論涉及人身攻擊、謾罵,將會把該留言刪除。 對於雙向互動的新聞製作的影響,謝素娟說,各微網誌的回應訊息皆會透過網管技術整合至單一平台匯整,由文編選取評估訊息後再轉發給各發稿單位參考,至於《蘋果日報》A落的重要新聞,則因網友的批評意見更為多樣化,訊息轉寄會再經過資訊統籌部分類篩選,例如日前檳榔西施被警察過肩摔新聞,都有代為轉達網友意見。 「因為可讓讀者的多元化閱讀,對新聞效益的提升,是有正面性的影響。」針對經營微網誌社群平台是否能提升點擊率、網站廣告等收益,謝素...

【特別企劃-微網誌】中時:開創話題拉近讀者距離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記者李信漢/報導  隨著社群網站興起,臉書、噗浪已成為多數網友每天獲取資訊的來源,而微網誌推特更是部落客間用來交流意見、引導話題的重要媒介。微網誌與社群網站的流行,不只改變網友網路使用行為,也促使傳統媒體網站朝向更多元、互動的模式發展。  國內老字號媒體《中國時報》旗下網站「中時電子報」於2009年12月開始在臉書、噗浪、推特上設立粉絲專頁。設置專頁的目的,除了為方便在不同窗口轉貼新聞、藉此增加電子報點閱率外,網頁編輯也利用社群網站雙向互動的特性,與讀者閒聊新聞話題,以拉近彼此距離。  目前「中時電子報」在臉書上的粉絲約有1700餘人;近200名使用者將噗浪上的「哈妮甜新聞」加為好友;並有5300餘位「推友」追踪echinatimes。三個專頁基本上是轉貼來自中時、中天的新聞,但張貼的訊息內容並不完全相同。新聞加值中心產品經理許嘉文說明,因為三個微網誌各有不同特性,編輯在臉書上會多放些新聞照片、影音新聞,或預告活動消息;在噗浪上則會針對話題新聞詢問讀者意見。至於推特上的echinatimes,主要是用作熱門新聞的連結服務。  許嘉文表示,微網誌現由新聞加值中心負責管理,共有8位同仁每天早晚輪班編輯網頁內容,每小時平均轉貼1~2則新聞。在新聞選擇方面,編輯先從中時電子報上最熱門的新聞取材,而由於國內網友較常使用臉書和噗浪兩個社群網站,編輯貼文時也會加入留言,希望引起讀者回應。留言大多是編輯自己對該則新聞的小評,但對於重大新聞事件,編輯的評論用字就會謹慎些。編輯謝艾婷舉例,先前在轉貼癈除死刑新聞時,她會用中性的字眼詢問網友意見,適時引導讀者討論,以避免出現過度偏激的言論。  至於網友的回應是否會影響報社記者新聞編採的方向,許嘉文表示,中時電子報與《中國時報》的作業流程是分開的,中時電子報並未涉及《中國時報》報社內的新聞編採流程。許嘉文坦言,不論是臉書上的粉絲專頁、噗浪「哈妮甜新聞」或推特上的echinatimes,目的都是在做網站行銷。...

【特別企劃-微網誌】聯合:社群網站行銷將讀者帶回新聞網站

編按:  微網誌時代來臨,新聞媒體也開始加入經營「推特」(TWITTER)、「噗浪」(PLURK)、「臉書」(FACEBOOK) 的行列,微網誌使得新聞發佈更為即時,也讓讀者更容易參與回應、轉發訊息。本期專題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傳媒與教育部電子報一同製作,首先探訪《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四報系對於微網誌的看法及使用政策,瞭解平面媒體如何面對不斷變革的數位科技。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特約記者李奇偉/報導  聯合報旗下的網站「聯合新聞網」從去年夏天之後陸續在噗浪、臉書設置自己的粉絲團與資訊平台。除了聯合新聞網之外,聯合知識庫、udn網路城邦部落格在噗浪與臉書也都各有屬於自己的平台。  聯合線上副總經理李彥甫表示,聯合新聞網、聯合知識庫與udn網路城邦部落格在噗浪與臉書的經營,是由各自原有的部門負責。如聯合新聞網的管理單位是負責市場行銷的事業發展部,聯合知識庫自身即是一個獨立的事業單位,部落格則是由內容部的事業發展組負責維護,目前尚未為此特別整合一個新的部門。  「它(社群網站)不是一個內容,而是一個marketing的工具」李副總認為噗浪與臉書帶來一個新的平台,尚未與內容的產製有所關連。而既有部門的工作都包含行銷的部份,所以沒有再多設立一個整合的部門。  有使用噗浪或臉書的網友,若有加入或成為它們的粉絲,在噗浪可以看到“Myudn”跟你道早安,或是臉書上即時更新的新聞,這些分享的內容究竟要如何選擇呢?  李副總表示,內容多選自聯合新聞網上重大的、較能吸引網友注意的新聞,即符合此類讀者較感興趣的新聞。負責經營平台的單位會視當天新聞的狀態選擇相關內容,單日更新少則2-3次,多則5-6次。「題材的選擇主要著重在網路上較為熱門的題材,包括影視娛樂、重大新聞。有些較為嚴肅的題材,需要討論而不適用短訊息發出的議題,如二代健保等,它...

Pages 38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