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陳佑婷/報導
日前,由陶晶瑩所主持的節目《大學生了沒》,發生來賓講笑話,出現「原住民部落的男人都出去打獵,女人通常會去偷情」的言論,引發原住民社會一片撻伐;台語戲劇節目雖然擁有高收視,但台語傳播資源卻少得可憐;客語傳播更因沒有法源基礎,成為族群傳播發展的灰色地帶。
為了探討我國母語傳播制度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政府應該制定什麼樣的母語傳播政策,以確保弱勢族群的語言及文化得以傳承,這場由媒體改造學社、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共同舉辦的「2012媒體公民會議」,其中一場議程「說媽媽的話─母語媒體與傳播權」邀請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舞賽‧古拉斯、前寶島客家廣播電台台長劉慧真,以及公共電視台中晝/暗時新聞製作人呂東熹,共同討論如何提昇台灣多元母語傳播權益。
自主經營 落實原住民傳播權
舞賽‧古拉斯表示,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之規定,原住民電視台的設立,主要是為了確保原住民族的發聲權,以傳承原住民文化教育。但是因無線電視事業公股條例的限制,原住民電視台目前交由財團法人公共電視辦理頻道經營及節目製播,公視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旨趣與原民台成立的目的不符,剝奪了原住民自主經營電視台、培訓製播人才的機會,更無法彰顯原住民族的主體性。
舞賽‧古拉斯認為,原民台若無法由原住民自主經營,其文化傳承與尊嚴地位的爭取都屬緣木求魚。因此,原民會於今年(2012年)四月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提出「衛星廣播電視供應者申設營運計劃書」,希望將原民台經營權回歸原住民族,並設立完善的問責機制,以落實原住民族傳播權。
客語製播人才 力求在地化
長期參與客家電視台發展的劉慧真表示,由於客家電視台目前沒有台北以外的在地製播人才,也沒有長期人才培訓計畫,因此目前客語節目充斥「台北觀點」,偏遠地區的客家議題容易被忽略,例如台南地區擁有十六萬客家人,他們的傳播權益卻長期被忽略。
「台灣的客語腔調是非常多元的,各地客家人面臨的族群認同感也不盡相同」劉慧真說,以台北為製播中心的客語節目,易造成客家族群形象「同質化」,無法呈現客家族群文化、語言腔調的在地性及多元性,更無法培養在地的客語電視製播人才。
因此,劉慧真認為除了族群傳播經費及資源分配應符合公平正義之外,培訓台北以外的在地傳播人才、建立地方客語節目的製播設備,更是落實客家族群傳播權益的當務之急。
設立南部台 平衡南北觀點
呂東熹自嘲台語是台灣的「優勢語言」,卻因此獲得最少的傳播資源,「實在是很可憐」。呂東熹認為,雖然台語戲劇節目擁有高收視,但是公視《台語新聞》發展至今,不但缺乏經費資源、製播人員編制也不充足,新聞內容方面也因為地方記者不足,而偏向「北部觀點」「嘉南平原到現在都沒有駐地記者,都要高雄的記者去支援」呂東熹表示,現在《台語新聞》的製播很像在「翻譯」,記者寫的新聞稿也充斥華語思維。
要解決台語新聞觀點南北失衡的現象,呂東熹認為應促使公廣集團盡快成立台語新聞南部台,以達成「服務南部觀眾」的終極目標,並培養南部在地台語新聞製播人才,製作更多富有在地觀點的南部新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