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轉讓風暴 壹傳媒聯合工會漸成形

蘋果日報企業工會舉行公開說明活動。(蘋果日報企業工會提供)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記協會訊】達賴喇嘛來台有譜 記協表示歡迎

98.08.27 文/秘書處  莫拉克颱風重擊台灣,造成許多台灣人民流離失所,心靈亦無所依靠。基於人道與宗教考量,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接受台灣南部七縣市的邀請,擬定於8月31日至9月4日,來台慰問災民。總統府對此也表示歡迎態度。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對於朝野能放下政治立場,心存以民為重的精神,表示欣慰,同時也歡迎達賴來台和媒體人安排會面,實現今年3月他接受記協邀請的安排。  記協會長莊豐嘉表示,今年3月在西藏抗暴50周年的前夕,他代表記協前往印度達蘭薩拉面見達賴喇嘛,當面邀請他來台灣與媒體人進行對談,也獲得達賴喇嘛的當場同意。但當時達賴喇嘛也表示,要看台灣馬政府的態度,才可能成行。馬總統曾經對於達賴喇嘛的訪談表示時機不宜,如今,馬政府願意撇開政治考量,以人道關懷為重,記協對此遲來的作法還是表示肯定。記協也希望朝野回歸賑災本質,並以一位宗教領袖來台訪問的行程,加以看待;不要將此一訪問當作政治操作的籌碼。 參考訊息:   2009-08-26公視晚間新聞(災區7縣市長具名邀達賴來台慰災民) 2009-08-26中央社(府:考慮讓達賴來台為災民祈福) 2009-07 目擊者雜誌(台灣媒體人達蘭薩拉之行) 2009-03-11中天新聞(西藏抗暴50週年 達賴親口證實願意訪台)...

【記協會訊】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提供深入災區媒體記者保險保障

98.08.19 文/秘書處  這次莫拉克颱風來襲,許多災區民眾家園破碎。透過媒體,深陷災區的民眾,得以將所需物資和親友協尋的訊息傳播開來,全國上下才得以了解災區的真實狀況,即時幫助災民所需。但在媒體記者扮演訊息的傳遞者同時,人身安全上也遭受相當威脅,甚至日前一位深入災區的攝影記者險些溺斃,因此記協與大都會人壽合作,提供所有深入災區採訪的媒體記者每人保額一百萬的「新旅行平安保險」。  自即日起所有深入88水災災區採訪的媒體朋友,記協將提供保險保障,保障內容為提供其在災區採訪期間的人身安全,包括死亡及全殘保障。此項保險保障的提供,是希望媒體記者沒有後顧之憂,得以將災區訊息繼續傳出,以協助救災工作。    媒體記者可經由記協的管道處理投保事宜,填寫要保書提供被保險人的姓名、身分證字號、身故受益人姓名與被保險人關係,每位記者以投保一次為限,記協將每日彙集名單提供給大都會人壽,以利即時性保障,若已在災區記者可電話聯繫記協,用電話方式進行承保,此保險保障申請期限至9月20日止,保障期間從投保日期開始起算一個月內。 投保聯繫: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電話:(02)2341-9944 (02)23410044  傳真:(02)2321-6121       E-mail journaly@ms10.hinet.ne...

【記協會訊】『為新聞自主而走』十五周年紀念暨募款茶會

時間:2009年8月30日(日)下午2: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台北市松勤街50號)  為了爭取媒體人新聞專業自主,推動編輯室公約, 1994年9月1日記者節這天,一群新聞記者首度集體走上街頭。這場901大遊行之後,隔年催生了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15年來,記協始終堅持新聞專業自主,捍衛記者勞動權益,但近來媒體環境卻日益惡化,新聞版面淪為置入行銷的籌碼。有鑑於此,在今年901記者節前夕,記協將成立「記者獨立調查報導基金」,為記者獨立報導的空間,做最堅強的後盾。  記者節前夕,記協竭誠邀請新聞工作者、關心媒體生態的朋友,一同聚首,思索如何改善台灣媒體環境。你我的涓滴之力,將是推動媒改巨輪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聞自主而走十五周年紀念T恤 義賣預購價$399  (有S.M.L.XL)...

面對未來挑戰,國際記協赴韓交流

韓國記者協會(JAK)今年7月舉辦世界記者會議,共有來全球27國、 逾60名記者出席。(圖/劉愛梅攝) 文/戴上茹  筆者今年7月代表台灣記者協會,參加由韓國記者協會( JAK )舉辦的「2009年世界記者會議」,共有來自美洲、亞洲、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等27國、逾60名記者出席,會中對於全球媒體環境變動或記者面對的各項挑戰,著墨有限,韓國記協則在官方及民間機構的贊助下,搭起外國媒體與南韓政府間的溝通橋樑,更扮演協助推動韓國觀光旅遊及招商的角色。  長達7天的會期,頭尾兩天報到及離境不計,揭幕首日的研討會,由與會記者、南韓官員及學者發表報告或演講。與會記者發表,多著重在說明自己國家與韓國互動發展、對韓國的印象、或該國媒體對韓國報導的內容分析。部分來自中東或東歐的記者不諱言對韓國認識有限,唯一的接觸可能是韓國觀光客或韓劇,英國籍的香港記協成員Donald Gasper還特別以南韓前總統盧武鉉自殺案例,自承香港媒體報導韓國時,經常選擇負面及怪異的新聞角度。  出身媒體圈的南韓慶南大學學者林日哲(Lim Eul-Chool)應邀演講時,以略帶嚴厲的口吻批評外國媒體對於朝鮮半島的報導過於片段、誇大、甚至引用未經查證的假消息,特別是在北韓核武擴散及飛彈試射等報導上,一再渲染南北韓的緊張衝突情勢,也低估南韓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末了強烈建議,外國媒體不應為了搶獨家報導未經證實的傳聞。他未點明是哪些「不肖」媒體,難免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感覺。  南韓記協成員指出,林日哲是少數能與北韓高層人士建立深厚採訪關係的南韓記者,他也適時展現權威,「宣稱」金正日接班人、其三子金正雲的年紀其實只有23歲,而非外傳的27歲,還篤定「預測」金正日為延續政權,絕不可能同意放棄核武,但不會將武力用於鄰近的中、日等國;演講結束後,包括中國、香港、日本記者及筆者都圍上前想進一步追問「消息來源」,但他並未說明,反而成為外媒記者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重回1925年 台灣民報特刊重印

臺灣民報特刊重印記者會上,蔣松輝先生(蔣渭水先生長公子)翻閱台灣民報新年特刊 號重製版。(潘承甫/攝)  文/潘承甫 (作者為銘報記者)  8月5日是台灣民主鬥士蔣渭水逝世78周年,為紀念他在當時日本的高壓統治下,還能勇敢創辦台灣《臺灣民報》的精神,台灣英文新聞發行人高志明特別選在這天,發行台灣民報1925年的新年特刊號重印版,希望藉此緬懷蔣渭水先生之外,並能與社會大眾一同追尋1925年的台灣面貌。  台灣民報在當時以「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為出發點,扮演著批評時政、反應民怨、介紹新知、提昇文化的角色。舉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以來的臺灣種種政治、社會運動,包括文化啟蒙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幾乎都有參與。因此被譽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  這次重印的台灣民報新年特刊號,是由蔣渭水文教基金會提供史料、台灣英文新聞策劃重印出版,尺寸完全仿照原版,內容未更改一字一句,首刷2000份,贈送給各地圖書館及文化單位。高志明說,會選擇重印這期台灣民報,是因為光這一天的新年特刊號裡,就有包括了當時的政商名流、產業行號,甚至是一些不願公佈其身分的「無名氏」及假名所刊登的廣告高達629則,蔣渭水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說,當時一桌高檔餐會約8塊錢,以當期的廣告費可以辦350桌。當然其重要性不只是它的商業價值,而是代表著當時社會人士們對蔣渭水先生的民主理念所付出的實際行動。    蔣渭水文教...

紙上追憶高信疆 揮別大編輯時代

雲門舞集舞者董述帆在追思會上為高信疆獻上獨舞〈輓歌〉(圖/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台灣文化史及新聞史上,皆佔有重要地位的媒體人高信疆,於今年5月5日因癌辭世。台灣文化界人士為了紀念他,著手策劃《紙上風雲高信疆》一書,做為他生平行誼之見證。《紙》之新書發表會暨追思會於8月9日舉辦,一百多位國內外文化人冒著風雨前往台北華山藝文中心,揮別了高信疆,同時也是告別台灣那一段的「大編輯時代」。    高信疆生於1944年,是文化大學新聞系第一屆之畢業生,其後歷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總編輯、時報周刊總編輯、人間雜誌總編輯,香港明報企業集團編務總裁等,晚年定居中國北京,去年被發現得到大腸癌並已轉移,今年病逝於台北和信醫院,享年六十五歲。 人間副刊打響一世名號  僅管高信疆一生活躍於諸多媒體,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經歷,是在1970年代台灣處於戒嚴封閉的時期,在《中國時報》主持人間副刊,並且開闢「海外專欄」,為台灣帶來國外的思潮。同時他也大力促成諸多藝術家、學者進入副刊發表作品、思想,並提倡報導文學、報導攝影、鄉土文學、環境保育、中國大陸抗議文學,使副刊得以超越當時新聞閉鎖的氣息,甚至一度致使讀者不訂整份報紙,只訂人間副刊的現象產生。  在9日舉行的追思會由作家張大春主持,他首先回想著與高信疆一同工作的記憶。當有位女作家翻找張愛玲的垃圾桶,推估她的生活狀況後,寫了一篇文章,高信疆知道後,卻對張大春說:「我沒有見過這麼沒有道德的稿子,不是任何稿子都必...

八八水災現場直擊

引言:莫拉克颱風遠離,但這場水災新聞戰還沒有結束,接下來還有災情檢討,各種充滿人性的畫面也等待攝影記者們去發掘,讓大眾知悉,也希望這次風災大家都能走出傷痛,順利重整家園,天佑台灣!  圖、文/劉學聖 (作者為聯合報攝影記者) 8月8日這天,南台灣的清晨下著大雨颳起強風,前一夜的狂風暴雨已經讓人無法入眠,直覺這樣的風雨再下去一定會有事,這時候颱風都還沒登陸一早台北長官已經要我出門看災情狀況,我負責的高雄市轄區雖然有積水及樹木倒塌,但是這時已經傳來屏東林邊淹水一層樓高的訊息,決定驅車往南部前進,沒想到這場台灣史上最大水患的「八八水災」已開始侵蝕台灣的美麗山水景色,災情也似乎永無止境。 到達林邊交流道,積水已經有兩三公尺高,只能搭乘軍方的救生筏進入市區,跑水災新聞以前還算有經驗,但是在大雨中跑新聞這可苦了攝影記者,人濕透了沒關係,相機要是掛了,一天的辛勞可就白費,也無法帶回災區的畫面讓外界知悉,所以攝影記者一定是保護相機為先,事實上很多同業雖然盡力保護機器,但是這場豪雨夾帶強風,在這樣的環境中採訪可說是備極辛苦。 (圖/劉學聖攝) 橋斷了!路也塌了,回家的路變得如此困難,也考驗著很少跑災難新聞的攝影記者,進入災區大家各憑本事,終於水退去了,南台灣的陽光也終於現身,毒辣的太陽把每個同業曬成永遠白不回來的「黑炭色」,活就像個受災災民。 進入災區後,除了救人還是救人,一樓淹了就往二樓跑,水又來了再往三...

八八水災採訪側記

文/彭昱融  就某個層面來說,記者的身分可說是扮演民眾的眼睛,依電子,平面(報紙、雜誌)不同媒體屬性,達到目擊見證、提供資訊、分析等等,特別是在災難之中,或是政府救災訊息混亂、神經傳遞緩慢的時候。  眼睛是觀看的工具,難免受偷窺欲望驅使;也因此媒體總是設想(或根據收視率、閱讀率、雜誌銷量)讀者所渴望知道和看到的素材。這種需要、或被要求的任務,也總是游走在倫理邊緣(現實操作中有所謂職業倫理這回事嗎?)。 資訊提供?或刺激收視?  最惡劣的莫過於傳聞中某些電視台提供災民call in,取得大量焦急無助、「快來救救我們」後即把訊息擱置。其他像是追求畫面而總是聚焦傷痛的特性已非新聞,例如風災後頭幾天在直升機起降的旗山國中,多數時候攝影器材架好,記者群便納涼抽菸,直升機一降落所有媒體就跨越封鎖線蜂擁而上獵取鏡頭、搶問可quote的傷痛描述(山裡多少人都失蹤了、都在喝雨水等等)。或是在頭七現場請喪親的孩童一一念出遺照姓名,捕捉流淚畫面。死亡數字和慘狀也總是最被重視的評價。  抑或是利用問一些挑起對立、情緒的問題,捕捉控訴或是悲憤,但事實上並不一定真的能夠傳遞出什麼有效的訊息,或產生什麼改變,多數時候只是讓閱聽人更焦慮、或更支持心中的憤怒。  而關於未來、細膩傾聽、分辨受災者聲音,或那些需要激發、冷靜深入分析、放大,民眾才聽得清楚的問題也不在考量之列。久而久之媒體轟炸也讓民眾感到厭煩跟麻木,甚至犬儒與虛無,究責完所有的問題都被遺忘,然後所有的劇情再重演一遍。 消費兒童的倫理災難   除了消費災難,另一個層次是消費兒童,每次都有一樣的問題。小林村滅村後安置的孩童,分別安置在龍鳳寺、紫竹寺等地,因為孩童的身分、天真無邪的畫面,幾乎注定成為媒體的目標。然而這些失依(父母雙亡)、失親或遭災害驚嚇的孩童,需要的是專業的心輔或社工人員長期陪伴、安撫,慢慢才能面對和接受...

Call in作為一種新聞呈現──莫拉克風災電視新聞台角色再思考

文/高政義 (東森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靠call in救災 馬劉變臉親督軍」、「人民call in自救 官員還打口水戰」,報紙上大大的標題,點出了莫拉克風災的救災行動裡,電視新聞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  網路上有許多鄉民,肯定了部分新聞台在莫拉克颱風期間不收播,持續報導災情,並且接受眾扣應,直接呈現了災民的處境、失聯親友的焦急。但是,也有部分未具名的官員,在平面媒體上批評打進電視台扣應專線的災民,誇大災情,造成訊息混亂,妨礙救災,新聞台開放所謂的救災扣應專線,沒有經過「過濾」的消息,根本是扯後腿、幫倒忙,製造恐慌。 call in第一時間反應災情  這些意見雖未具名,但相信會是不少在這次風災中,飽受外界批評救災不力的官員,心裡的抱怨。call in作為一種新聞呈現,在未經查證流程的情況下直接播出,難免有人會質疑。災民誇大?媒體訊息混亂?各縣市的消防勤務中心,沒有接到類似的電話嗎?打到電視台的求救電話如果為了獲得援助,而誇大其詞,那直接撥到勤務中心的求援電話,豈不是形成更大的妨礙?民眾就是電話打不通,又無法從警消單位得到進一步的消息,才會「恐慌」轉求助媒體,而非媒體去引發民眾的「恐慌」,民眾對失聯親友的擔心,竟會被視為是不必要的恐慌,這是何等官僚的心態?如果這樣的call in,會引發恐慌,政府高官為何還能在8日晚間安心的跑攤、過節、吃大餐?絲毫沒有對南部災情感到「恐慌」?  從災民的角度出發,淹到小腿,與淹到二樓,都是一樣的著急,更可憐的是,早就被土石流淹沒的高雄縣部分村落,根本連打電話的機會都沒有,像這種連想要「誇大」一下災情機會都沒有的災民,當時又得到什麼樣的援助了呢?或許就是這種在第一時間,把民眾的求救訊息,都視為誇大不實的心態,地方的嚴重災情,才會被忽視,以致於無法在第一時間,透過正常的防災體系,回報到政府高層。  8月8日的深夜,我自己就在新聞台裡當班,一直有民眾的電話湧入,一部分是北部民眾,希望藉由媒體追查中南部失聯親人的處境如何;另一部分,就是人已經泡在水裡的災民,利用還未斷訊的電話,向救災單位求援。有一些是則藉由call...

風災call in爭議,年代聲明沒有解釋清楚的疑慮

年代新聞台在官方網站發布聲明。(圖/8月15日截取自年代官網) 文/顧美芬    莫拉克風災造成50年來罕見嚴重災情,災民的求救電話幾乎癱瘓消防單位,求助無門之餘,大量的災害資訊如洪水一般,湧入電視新聞台的call in傾洩而出,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都不得不緊盯24小時現場轉播的有線電視新聞台。  在這次風災新聞報導中,call in意外扮演著資訊傳播極其關鍵性角色。當災民在電話另一端「現場轉播」災區實況之際,電視機前觀眾的心,也緊緊糾結在一起。call in的確帶來極高的收視效益,同時提供了災區採訪的新聞素材,但是電視台接了call in 之後呢?    8月10日一位來自年代新聞台內部工作人員,以《無聲哀號》為題,在網站上po文,文中沈痛道出一般觀眾看不到的新聞幕後,每一通可能危在旦夕的求助電話,被記錄在一張一張的小字條上,文中指出「成堆寫滿名字電話地點的小字條躺在無人理會的桌上」、「早上8點到下午3點,沒有人去理會過那些上過線哭泣拜託求求你的悲傷絕望。」這篇文章迅速在網路間擴散開來,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視。當然,也包括了年代新聞台的高層。  結果po文的當事人立即遭到停職處份,數日後,公司繼之以存証信函待之;且po文與對該文回應的兩人採連坐處份。面對這樣的結果,令人痛心。回顧該文一開始提到,「原以為,可以本著職業上的優勢,盡點微薄心力,搶下飛快流逝的時間,也許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能讓一家人團圓過日。」顯然這是作者對自己的工作、對公司的深切期許,或許有些情緒性字眼,對照眼見所及的真實狀況,內心產生極大落差。如果因為期待過高,失望落空產生情緒上的反應,必須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未免太沈重。畢竟,在年代的聲明中,隱約也透露著未充份明說的端倪。...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旺旺集團入主中時疑慮還很多

焦點評論 文/陳炳宏(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5月8號針對旺旺集團入主中時可能引發的問題召開聽證會後,以不到3週的時間,用附加條件的方式通過「中視、中天負責人、董監事變更」申請案,這附加條件包括董監事選任與兼任、跨頻道相同部門整併、倫理委員會設置、獨立節目編審等規範共有7項。 總體來說,在無明確法律規範下,NCC勇於任事提出其應改進事項,作法還是值得肯定,但須深入探究的問題是,除了前述附帶決議外,旺旺併中時案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核心議題,如果NCC不察且社會各界不深究,這附帶決議還是解決不了未來將層出不窮的媒體併購案所引發的負面影響,這不僅將影響台灣媒體專業自主與社會民主多元,甚至將「動搖國本」。 企業經營衝擊媒體自主 首先是企業集團介入媒體經營引發的專業自主問題。關心媒體產權集中趨勢的美國學者貝迪金(Ben Bagdikian)發現,強調紀律、服從、效率等經營理念的企業集團一旦介入媒體經營,對媒體強調的自主、自由、專業等理念已產生極大的衝擊與挑戰,因此如何防範企業集團介入媒體經營對媒體專業的負面影響,應該是當前思考旺旺入主中時的優先課題。 筆者近日拜讀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瞿海源在《新新聞週刊》發表「前人提筆為時代vs. 後人屈身委財團-有感於旺旺跨媒體經營的問題」的大作,特別強烈感受到貝迪金的憂慮會發生在台灣。從這次NCC決策被媒體從新聞到評論,鋪天蓋地的猛批,多數媒體完全將平衡報導置之腦後。在這事件上,許多媒體從主管到記者毫不在意媒體應遵循的專業意理。對於此點,曾是中時報系一員的筆者,真慶幸是在余紀忠掌權的年代任職,不必為財團折腰,而現在忝為新聞傳播學界教書匠的我,很想問問現職新聞工作者,這是學校老師教你們的嗎?還是想跟我說-你們是被長官及老闆逼的呢?有人敢大聲說出真心話嗎? 因此NCC應該要求旺旺集團所...

給蔡衍明先生的一封信

「編輯室報告」  文/顧美芬(作者為《目擊者雜誌》總編輯)  在《目擊者雜誌》最後一期的「編輯室報告」單元中,突然想寫一封信給旺旺中時集團負責人蔡衍明先生。也許不單只是針對蔡先生個人,旺旺入主中時集團也不會是唯一的特例,以後還可能出現更多「蔡衍明」先生入主台灣媒體。  看了最近幾周上演的旺旺中時集團pk大戰NCC,誰輸誰贏,仍是未知;鷸蚌相爭,也許閱聽眾反而成了最大的輸家。相信許多對媒體還有一絲期待的人,跟筆者一樣有相同的心情,也有許多話想說。  蔡先生在接手「三中」集團時,也許壓根也沒想到,為什麼通過NCC這一關這麼困難?明明是搶救垂死的「三中」媒體,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為什麼要這麼嚴辭批判,最後還衍生成150位傳播界學者連署反擊,要求旺旺集團必須要跟「三中」媒體新聞部門簽定編輯室公約,落實新聞自主與新聞獨立。  如果買下的「三中」,只是一般企業,或是一般廣告公司,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但偏偏買下的「三中」是「媒體」,不是一般企業。   特別是在這波連署的傳播學者,其中有多少人是中時數十年的忠實讀者、有人是常年合作的寫手、他們教出來許多優秀的學生,不少人還在中時集團內成為中堅份子、甚至高階主管。可是究竟什麼原因,逼得這些傳播界學者,串聯百餘人的連署,出來反「三中」,這幾乎是繼台灣解嚴時期,自立晚報反對財團入主媒體之後,傳播界罕見大動作。  新聞自由是民主國家的基石,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不要政客操弄的「唱衰」,不要媚俗地「唱旺」,更不屑政府浪費公帑買來的置入行銷;台灣的媒體生態,不同於中國媒體常見的歌功頌德,我們要的新聞是「真相」、是「事實」。這樣的媒體才可能監督政府,避免貪腐。更何況,台灣想要擠身亞洲金融中心,媒體資訊是否足夠充份、透明、多元,絕對是一個關鍵。  旺旺入主中時集團,不是砸錢穩定員工就好,身為媒體,是要負起社會公器的責任。...

讓更多的朱淑娟站出來

文/莊豐嘉(作者為台灣新聞記協會長)  聯合報離職環保記者朱淑娟在自己的部落格發表文章:「當媒體不再報導真相」,揭露馬政府透過置入性行銷操控媒體的種種荒謬行徑,以致記者轉身一變,竟成了業務員。這個現象,蘋果日報於5月29日做了大幅報導。  如果今天這個人是你? 你會不會願意也跳出來講真相?  作為記者這個行業,天天的工作就是要追求真相,還給人民知的權利;但是決定真相為何的媒體,如何塑造真相、甚至扭曲真相的內幕,卻鮮遭曝光。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這行的圈子也很小,除非不想在這個環境工作了,否則得罪自己老闆,等於得罪所有老闆,擺明是跟自己的工作過不去。在這樣的思考裡,媒體人的堅持,是看不到任何影子的。  事實上,置入性行銷,除了讓政治力量透過商業機制左右媒體的向,同時也容易造成市場的不公平競爭。惡性循環之下,那一天,我們的新聞,沒有人願意相信?  朱淑娟長期在所謂的主流媒體也就是大報工作,遇到這種置入性行銷的強力介入,只有想哭出來的感覺。但是在許許多多小媒體,早在前政府時期就已經屈服在置入性行銷的威力之下。  就如朱淑娟所說:「編業不是不能做,但編、業之間應該有最起碼的份際,畢竟失去靈魂的媒體終究會被遺棄、而終至毀滅。」  對於置入性行銷,報老闆心中有沒有掙扎,我不清楚,但是曾作為高階主管的我,卻深感慚愧。常常為了報社生存,必須在新聞專業與業務商機中求取平衡,要說服同仁也要說服自己;在專業的邊緣,進行模擬兩可的置入性報導;在不引起大風暴的情況下,向業務部做消極的抗議。即使如此,都不能讓自己真正的安心。  朱淑娟在她這篇文章最後說:「如果媒體能多一點堅持,向當權者計較;記者也能多點勇氣向報老闆說不。一個人肯站出來、就能鼓勵十個人站出來、然後百個、千個。當後有來者,浩浩蕩蕩,或許事情真的會有所不同。因為我想,能還媒體純淨新聞空間的,只有媒體自己。」  是的,能還媒體純淨新聞空間的,真的只有媒體自己。15年前,許許多多為了新聞自主而走的媒體人,在901走上街頭,也催生了後來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成立。這些人許多後來都成了媒體的高層主管或中間幹部,甚至是媒體負責人。當年捍衛新聞自主的理念和初衷,於今還在嗎?  15年後,朱淑娟的「吶喊」,有多少記者聽到之後,會血脈沸騰?...

Pages 381234 »